魏晉玄學及其玄化風尚,是文、史、哲等多學科 學者長期集中研究的課題,而王永平著的《晉宋社會 文化史論》“正題反作”,力求對當時反玄風思潮加 以比較全麵、係統地梳理。內容既有魏晉玄學與玄風 、士族社會傢學門風等問題;也有晉宋之際北府地域 學術群體與門第寒微學術群體的興起及其學風特徵等 問題;還有涉及中下層社會文化上浮及其與上層社會 文化混雜的雅俗融通問題,如東晉、劉宋時期佛教僧 尼生活的世俗化及其參預政治活動,以及劉裕稱帝過 程中對術數文化的利用等專題。
第一章 西晉時期士風之任誕及對其批判與反思思潮
一 引言:對西晉士風及其政治危害的一般看法
二 西晉時期任誕、淫靡士風之盛行及其錶現
三 西晉時期對玄化任誕風氣的批判思潮
四 西晉滅亡過程中玄化任誕名士的痛苦反省
第二章 東晉時期對玄化任誕士風的反省與批判思潮
一 東晉之初玄化名士群體的憂愁心態及其任誕作風的延續
二 士族社會執政人物對玄化風氣的批評與矯正
三 齣自寒門的法術之士對玄化浮誕風氣的激烈批評
四 崇尚儒學的經史學者對玄化任誕士風的反省與批判
五 東晉時期反玄風思潮的基本特徵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晉宋之際譙國戴氏傢族之門風與文化——以東晉隱逸名士代錶戴逵為中心的研究
一 關於譙國戴氏之僑居地及其傢族門第問題
二 “一門隱遁”:譙國戴氏崇尚“通隱”之門風及其錶現
三 “巧藝靡不畢綜”:戴逵父子之文藝纔能與思想風貌
第四章 宋武帝劉裕“微時多符瑞”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一 劉裕“微時多符瑞”的主要內容及其錶現類型
二 劉裕“微時多符瑞”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政治意涵
第五章 宋文帝對皇族子弟之訓誡及其局限
一 宋文帝之雅化及其重視皇族子弟之文化教育
二 宋文帝對皇族子弟有關軍政活動與生活作風之訓誡
三 宋文帝對皇族子弟訓誡之局限及其失敗
第六章 晉宋之際北府地域學術群體之興起及其學術文化風尚
一 北府勢力之崛起與京口學術文化地位之提升
二 晉宋之際京口地域之文化傢族與寒門學人
三 京口地域學人的社會群體特點與學風特徵
第七章 劉宋時期門第寒微學人群體之興起及其原因
一 劉宋時期門第寒微之學人群體及其學術文化錶現
二 劉宋時期寒門學人之學術風尚及其群體興起之緣由
第八章 東晉中後期佛教僧尼與宮廷政治
一 引言:從相關批評看東晉中後期佛教僧尼生活之世俗化現象
二 東晉中後期帝王、後妃與佛教僧尼的密切交往
三 東晉孝武帝時期建康僧尼對宮廷政治的乾預及其影響
第九章 劉宋時期佛教僧尼與社會政治之關係
一 佛教僧尼與劉宋宮廷的密切關係
二 佛教僧尼參與劉宋宮廷的權力鬥爭
三 劉宋藩王與郡守等召集僧尼及其對地方政治的影響
四 餘論:佛教僧尼的“術士化”及其對劉宋社會輿論與政治的影響
第十章 魏晉南朝士族社會之女教與“母教”——從一個側麵看中古士族文化之傳承
一 魏晉南朝士族社會普遍重視女子教育
二 魏晉南朝士族社會之“母教”
附論:“笑亂男女之大節”:魏晉時期“謔戲醜褻”之風尚——兼論魏晉婦女之妒忌風尚
一 “命婦齣宴”與“戲婦之法”:漢魏之際男女交往之黷亂禮法現象
二 “任達不已”與“對弄婢妾”:魏晉時期上層社會之“謔戲醜褻”風尚
三 “任情而動”與“妒忌之惡”:魏晉間上層社會婦女之淫靡風尚
後記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首先被吸引的是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書中對晉宋時期社會文化的分析,絕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各個細微之處,將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一一挖掘齣來,展現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化現象之間相互關聯性的探討,例如,是如何將門閥製度下的社會結構與當時流行的玄學思想聯係起來,又如何分析佛教的興盛與社會動蕩時期的精神需求之間的關係。這些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而真實的晉宋社會。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文化特徵的細緻描繪,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態有瞭更加全麵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著實吸引瞭我。那種沉靜而略帶曆史感的色調,配上遒勁的書法字體,仿佛直接將人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一直對魏晉南北朝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社會文化層麵的演變。史書中對政治軍事的記載往往詳盡,但對於尋常百姓的生活、思想觀念的流轉、藝術審美的發展、以及思想傢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求索,卻往往是零散的,甚至是意猶未盡的。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中便湧起一股期待,希望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更真實、更立體的麵貌。我設想著,書中或許會細緻地描繪士族的風雅生活,也可能深入探討佛教東傳對中國本土思想文化産生的深刻影響,又或者會解析詩歌、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如何承載並反映齣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我一直尋找的那個通往古代世界的一扇窗戶,讓我有機會在想象之外,觸摸到更具體、更可感知的曆史肌理。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對古代社會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饋贈。我一直對古代社會內部的運作機製,特彆是那些看不見的文化脈絡,非常感興趣。曆史書往往聚焦於宏大的事件和重要的曆史人物,但對於構成社會肌理的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審美情趣,卻鮮有深入的描繪。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塊的空白。我希望它能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立體化的晉宋社會,不僅僅是政治格局的變動,更能觸及到人們內心深處的思考,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長的文化種子。比如說,那些關於傢族傳承、倫理道德的觀念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得到維係或挑戰的?又或者,佛教的傳入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死觀和精神寄托的?這些細節,往往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曆史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絕非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時代浪潮中交織、碰撞、升華的畫捲。書中所描繪的晉宋時期,在我腦海中不再是模糊的年代劃分,而是具體的人物、事件和思潮的集閤。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亂世中力圖保持風骨的文人雅士,也感受到瞭他們麵對社會動蕩時的迷茫與掙紮。那些關於門閥製度、寒門崛起的論述,讓我對權力結構和社會流動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於思想的探討,那種從玄學到佛教,再到儒學復興的演變脈絡,讓我看到瞭思想如何相互激蕩,如何塑造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特彆是書中對文學藝術的描寫,那些描摹山水、抒發情懷的詩詞,那些筆勢奔放、意態萬韆的書法,都仿佛有瞭靈魂,讓我真切地體會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與審美追求。這本書就像一部精心編織的史詩,將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曆史片段,賦予瞭生命力和感染力。
評分一直以來,晉宋時期都是我非常著迷的曆史階段,而這本書的齣現,更是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識維度。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必須從其社會文化入手,因為這纔是最能體現那個時代精神內核的東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究那個時期社會結構的變化,例如士族階層的興衰,寒門士子如何憑藉纔學嶄露頭角,以及這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流動性。同時,我也對那個時期思想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充滿好奇,比如玄學的流行,佛教的傳入與本土文化的融閤,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影響瞭當時的文人雅士和普通民眾的價值觀。此外,我更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藝術、文學、服飾、禮儀等更具象化的文化層麵,讓我能夠從更直觀的感受中,去體會那個時代的風貌與韻味。總而言之,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對晉宋社會文化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