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定价:46.00元
作者:邵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3010447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际法》是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全书共17章,系统地论述现代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分析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包括新出现的问题。章导论着重论述国际法的概念、发展、主体、渊源、效力根据、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二、三、四章主要讨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居民及领土法律制度。第五、六、七、八章分别介绍、论述国际海洋法、航空法、外层空间法和国际环境法。第九章论述联合国和区域组织。第十章全面论述外交和领事豁免及时国际组织的豁免。第十一章介绍和阐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第十二章论述人权的国际保护。第十三章研究条约的缔结、遵守、适用、加入、保留及终止等规则和制度。第十四章阐述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的免除和承担责任的方式。第十五、十六章分别论述国际争端和平解决的方法、制度和集体安全及联合国维和行动。第十七章论述武装冲突法,内容包括国际人道主义法、战争罪行、前南国际法庭和卢旺达国际法庭,以及新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法内容丰富、复杂,本教材提供基本知识,阐明基本理论,篇幅保持在一定范围。每章之后列有参考书目,试图为有志进一步学习者提供方便。本书对外语专业、新闻专业和国际关系专业的师生,外交、外事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国际问题研究者,也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录
章 导论
节 国际法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法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
第四节 国际法的渊源
第五节 国际法的编纂
第六节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与学派
第七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第八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节 国家概说
第二节 国家、及其他实体的承认
第三节 国家的继承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节 国籍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
第四节 难民及其法律地位
第四章 国家领土
节 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第二节 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国家领土变更的方式
第四节 国家的边界和边境
第五节 中国的领土和边界
第六节 南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
第五章 国际海洋法
节 国际海洋法的概念、历史发展及编纂
第二节 内水、领海、毗连区
第三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
第四节 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第五节 公海
第六节 国际海底区域
第六章 国际航空法
节 航空法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空中航行的法律制度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
第五节 国际航空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六节 国际航空安全的法律保护
第七章 外层空间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外层空间法的原则和制度
第三节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的原则
第四节 外层空间法的新领域和新发展
第五节 中国的航天政策和空间立法
第八章 国际环境法
节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国与国际环境法律实践
第九章 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节 国际组织概述
第二节 联合国
第三节 联合国专门机构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十章 外交和领事豁免、国际组织的豁免
节 外交特权和豁免
第二节 领事特权和豁免
第三节 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的特权和豁免
第十一章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
节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三节 世界银行集团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
第十二章 人权的国际保护
节 概述
第二节 国际人权的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第三节 普遍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第五节 中国在人权保护问题上的立场和实践
第十三章 条约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与生效
第三节 条约的遵守、适用及解释
第四节 条约的修改、终止、停止执行与无效
第十四章 国家责任
节 概说
第二节 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国家责任的免除
第四节 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五节 国际罪行问题与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
第六节 程序规则
第十五章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节 概论
第二节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三节 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
第四节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方法
第五节 联合国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六节 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七节 其他国际组织或国际公约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十六章 集体安全保障制度
节 概说
第二节 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体制
第三节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第四节 当代集体安全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十七章 军备控制与裁军
节 概说
第二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内容
第四节 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
第十八章 武装冲突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第四节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第五节 中立
第六节 战争罪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等罪行及其责任
第七节 国际刑事法院
参考书目
版后记
再版说明
作者介绍
邵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其代表性著作有:统编教材《国际法》(合著,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及1995年版)、《中国法学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国际公法学部分)、“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等系列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文摘
序言
这本所谓的“国际法”教材,坦白说,初次翻阅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它试图构建一个面向21世纪的法律框架,但其引用的案例和理论基石,似乎还停留在冷战刚结束的那个世界观里。我对其中的若干章节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部分。作者在阐述传统国际公法原则时,笔触显得十分扎实,引经据典的功力毋庸置疑,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代国际关系的法律基础。然而,当涉及到新兴议题,比如网络空间的主权界限、跨国数据流动带来的法律真空,或者气候变化这一宏大议题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时,教材的处理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它更多是罗列了现有的国际公约和宣言,而对于这些公约在实践中如何被强权政治所侵蚀或重新定义,缺乏深刻的批判性分析。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和思辨性的探讨,而不是一本仅仅对既有规则进行梳理和记录的教科书。对于一个渴望理解当前国际秩序复杂性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坚固的起点,但远远不是终点。它的深度足够让初学者建立起基本的法律地图,但对于试图在复杂现实中导航的读者来说,地图的边缘显得过于模糊和陈旧。
评分关于国际海洋法的部分,我必须承认作者在梳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历史沿革和各项权利义务的划分上,展现了深厚的功力。从领海基线到专属经济区(EEZ)的界定,再到深海采矿的法律地位,条文的解释是准确无误的。然而,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南中国海等热点地区的主张冲突,这涉及到传统海洋法理论与事实占有、历史权利等模糊概念的激烈碰撞。这本书在处理这些敏感区域的争端时,采取了一种异常审慎的、近乎回避的态度,它倾向于援引最保守、最无可争议的法律文本,而对于那些在国际法庭上被反复挑战或处于法律真空地带的灰色地带,着墨不多。这使得读者在面对现实中日益紧张的海洋领土主权问题时,会感到知识的储备突然中断了。它提供了一个关于海洋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完美模型,但对于它“正在如何被使用和滥用”的现实,提供的解释却显得苍白无力,仿佛在刻意避开现实的锋芒。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套教材的设计显然是为课堂教学量身定做的,逻辑链条清晰到近乎机械化。每一章的结尾都有详尽的“学习目标”和“思考题”,这使得内容极易被分解和消化,非常适合初次接触国际法领域的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但是,这种高度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无意中削弱了国际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动态本质。例如,在讨论国际经济法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时,它详尽列举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层级和程序,但对于大型经济体如何利用法律漏洞、通过政治施压来塑造判例,或者新兴经济体如何尝试挑战既有规则,这些“场外博弈”的复杂性,却被轻描淡写地带过。阅读体验就像是观看一场没有观众的、完美的排练,缺少了真实世界中那种充满变数和意外的“首演”的紧张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美的法律蓝图,但真正的建筑工地上,充满了泥泞、噪音和妥协。对于那些期望通过阅读它来理解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真实现状的读者,这份蓝图可能过于干净、过于理想化了。
评分我特意对比了几个章节的语言风格,发现其叙事节奏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论述国际法渊源,如习惯国际法和一般法律原则时,语言是古朴而严谨的,充满了法律学术的庄重感,仿佛在进行一场古典的辩论。然而,一进入到国际组织法或国际刑法的范畴,笔锋忽然变得轻快起来,引入了大量现代的组织结构图和机构职能列表。这种风格上的不一致,使得阅读过程缺乏一种持续的、统一的智识体验。特别是国际刑法部分,虽然列举了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的案例,但对于当代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如ICC)所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执行困境,探讨得不够深入。它似乎更热衷于罗列国际法“是什么”,而不是深究国际法“为什么会失败”或“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奏效”的内在动力机制。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对国际法学科版图的一次权威的、精确的地理测绘,而非一次深入理解其土壤、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田野调查。它是一份优秀的参考资料,但不足以激发一个法律人对国际体系进行颠覆性思考的火花。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消化其中关于国际人权法的部分,坦率地说,这部分内容的组织结构是极其严谨的,但其内在的张力几乎被平滑地熨平了。教材详尽地介绍了《世界人权宣言》到各项核心公约的演进过程,对各项权利的范畴和限制条件做了细致的区分,这对于考试导向的学习者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所有你需要知道的定义和条款都被清晰地框定在方寸之间。但问题在于,国际人权法的核心冲突恰恰在于“主权豁免”与“普遍义务”之间的永恒拉锯。当书中论及对严重侵犯人权行为的干预时,那种教科书式的、基于协商和共识的语气,让我感到一丝冰冷的疏离。它没有充分展现那些人权斗士们在实践中面对国家机器时的绝望与抗争,也没有深入剖析那些“文明干预”背后隐藏的地缘政治动机。我希望看到的是,法律文本如何被权力所扭曲、如何被勇敢的个体所挑战和重塑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套静态的、完美的规则体系来呈现。这本书像是一个高度精密的法律图书馆目录,但它缺少了关于这些书籍如何在风暴中被阅读、被误读、被捍卫的生动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