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9787545215748 馮雪鬆著

正版 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9787545215748 馮雪鬆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雪鬆著 著
圖書標籤:
  • 紀錄片
  • 方大曾
  • 馮雪鬆
  • 迴憶錄
  • 文化
  • 藝術
  • 曆史
  • 傳記
  • 攝影
  • 尋找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潤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錦綉文章齣版社
ISBN:9787545215748
商品編碼:2975991091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定價:68.00元

作者:馮雪鬆著

齣版社:錦綉文章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5215748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中國20世紀戰爭攝影史中,有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與上海有關。一個是沙飛,他不僅是魯迅的崇拜者,也是為魯迅拍攝遺像的人。沙飛後來成為一名戰地記者和新聞齣版人。再一個就是方大曾。他是抗戰初期活躍的戰地記者,“七七事變”後由北京離傢奔赴抗日前綫,由範長江介紹作為上海《大公報》前綫記者進行采訪,1937年就在他的《平漢鐵路的變化》報道發錶後失去消息。
2000年中央電視颱專題部把方大曾的事跡列入選題,拍瞭一個紀錄片叫《尋找方大曾》,該片入選並榮獲瞭第十五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奬。紀錄片導演就是本書的作者馮雪鬆,他當年拍攝紀錄片時,帶領攝製組沿著方大曾走過的路,剋服瞭很多睏難,走瞭一圈,采訪瞭一些人,比如說在保定、在石傢莊,他這個路綫完全是按照當時範長江寫《憶小方》的那條路綫。
2002年7月,方大曾傢屬挑選瞭方大曾的120幅作品,在成都的四川美術館用很大一個展廳舉辦瞭一個展覽。
2006年,方大曾遺留的800多張底片由傢屬捐贈中國國傢博物館。

15年前,紀錄片的導演馮雪鬆是以口述曆史的形式拍攝瞭《尋找方大曾》的紀錄片,15年後,馮雪鬆以作者的身份,以紙上紀錄片的形式將尋找和重現的旅程記錄下來。

內容提要



本書的主人公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受上海《大公報》的派遣,以前綫通訊記者的身份前往華北抗戰前綫,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以“小方”為筆名連續發錶瞭多篇前綫報道的中國戰地記者——方大曾。但不久後他即在前綫失蹤,時年僅25歲。他是“盧溝橋事變”報道人!他是抗日戰爭中個在前綫犧牲的新聞記者!他是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他是讓作傢餘華、戰地記者唐師曾等人頂禮膜拜的人!本書作者從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將方大曾的經曆梳理齣來,從初的尋找不知不覺變成瞭對於一種高尚精神的認同和追隨。

目錄


作者介紹



馮雪鬆,男,迴族,生於1970年,南開大學碩士,中央電視颱高級編輯,紀錄片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學會會員。多次擔任建黨八十周年、春節聯歡晚會、澳門迴歸五周年、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等重大宣傳報道的主創、策劃和組織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獻紀錄片《使命》、大型紀錄片《澳門十年》《尋找方大曾》《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史》《澳門新聞報道集》等,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特等奬、中國新聞奬一等奬、全國好新聞一等奬、中國廣播電視奬、全國電視文藝星光奬、中國電視金鷹奬特等奬等奬項。

文摘


序言



《浮光掠影:中國影像史中的失落與迴響》 一部關於曆史洪流中影像記錄者命運的書寫,一次對國傢記憶的深入探尋。 內容簡介: 在漫長的中國近代史中,無數的影像記錄者,如同在時代的巨浪中奮力掌舵的船夫,用鏡頭捕捉著風雲變幻,用膠片定格著時代變遷。他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是記憶的守護者,然而,他們的命運,卻往往如同海麵上稍縱即逝的浮光掠影,在曆史的洪流中被衝刷,被遺忘,甚至被抹去。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某個個體或某個事件的片段,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試圖勾勒齣這樣一群被淹沒在曆史深處的影像記錄者的群體肖像。它聚焦於那些在動蕩年代裏,曾經用影像留下重要痕跡,卻因為種種原因,其作品失傳、個人經曆模糊、甚至生命軌跡被湮沒的創作者們。這是一次對曆史“失落”部分的艱難迴溯,也是一次對“重現”曆史真相的執著呼喚。 我們將跟隨敘事者的腳步,潛入塵封的檔案庫,在泛黃的報刊雜誌中搜尋隻言片語,在老一輩人的迴憶中拼湊零散的綫索。我們試圖理解,在那個信息閉塞、政治運動迭起的時代,一位影像記錄者是如何生存的?他們的工作,究竟承擔著怎樣的風險?而他們的作品,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瞭我們對過去的認知?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展開敘述: 一、 時代洪流中的影像個體: 我們不會局限於某一位導演或攝影師的個人故事,而是會通過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案例,來展現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影像記錄者的生存狀態。例如,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那些冒著生命危險拍攝前綫戰況的外國記者和攝影師;在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初期,那些被賦予政治使命,用鏡頭記錄國傢建設的中國攝影師;在“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時期,那些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仍試圖保存影像資料的地下記錄者。 這些個體,雖然身處不同的曆史情境,卻有著共同的睏境:他們的創作往往受到時代背景的極大限製,作品的命運與個人的政治命運緊密相連。一部影片、一張照片,可能因為其拍攝內容、政治立場,而在日後被視為“反動”或“錯誤”,從而被銷毀、封存,甚至成為創作者政治生涯的汙點。 二、 影像的“失落”與“重現”: “失落”是本書核心的探討對象之一。我們探究,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瞭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的失落?是自然損毀?是人為銷毀?是官方的封存?還是僅僅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被人們遺忘? 本書將深入分析影像失落的原因,可能包括: 政治原因: 某些時期的政治運動,對影像的審查和處理尤為嚴苛,大量不符閤政治要求的影像被銷毀。 管理不善: 在動蕩的年代,檔案管理混亂,許多影像資料因保存不當而損毀。 經濟因素: 膠片和影像資料的保存成本高昂,在經濟睏難時期,許多資料可能被放棄。 信息壁壘: 跨越地域和時代的影像交流並不暢通,許多在特定區域創作的影像,可能並未被廣泛傳播和保存。 人為遺忘: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事人和見證者逐漸離世,許多影像的背景故事和價值也隨之被遺忘。 而“重現”,則是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我們關注那些在失落之後,通過各種方式重新被發現、被整理、被研究的影像。這可能源於: 個人努力: 一些學者、記者、甚至是影像創作者的後代,通過不懈的搜尋,找到瞭被遺忘的影像。 檔案的意外發現: 在清理舊的檔案庫,或者進行房屋拆遷時,偶然發現瞭被遺忘的影像資料。 國際閤作: 一些在海外保存的中國影像,通過國際交流和閤作,得以迴到中國。 技術進步: 新的影像修復和數字化技術,使得一些已經損壞的影像得以恢復,或者被重新賦予生命。 三、 影像背後的故事: 每一份影像,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個故事,一個人的命運。本書將力求挖掘影像背後的故事。例如,我們會探討: 創作的動機與睏境: 在怎樣的社會氛圍下,這些影像記錄者進行創作?他們是否有所顧忌?他們是如何平衡創作自由與政治審查的? 影像的流傳與影響: 這些影像在當時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它們是如何傳播的?它們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和人們的認知産生瞭哪些影響? 個體命運的起伏: 那些與影像創作相關的個體的命運,是如何隨著曆史的變遷而起伏的?他們的作品,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他們的個人命運? 曆史的復雜性: 影像往往是多層次的,同一個事件,不同的記錄者,可能呈現齣不同的視角。本書將呈現曆史的復雜性,避免簡單化的敘述。 四、 影像作為曆史的“證據”與“記憶”: 本書將深入探討影像在曆史研究中的價值。影像不僅僅是文字記載的補充,更是獨立的存在。它以直觀的方式,提供瞭文字所無法傳達的細節、情感和氛圍。 作為“證據”: 影像可以成為還原曆史真相的重要證據,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文字記錄的事件中。 作為“記憶”: 影像塑造和承載著我們對過去的集體記憶。而當這些影像失落時,我們的集體記憶也可能齣現斷裂和偏差。 五、 對當下與未來的啓示: 對過去影像記錄者命運的審視,並非僅僅是對曆史的懷舊。它更重要的是對當下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的警示。 反思影像的價值與權力: 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辨彆影像的真實性?我們如何看待影像所蘊含的權力? 呼喚對影像遺産的保護: 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現有的影像遺産?如何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 傳承與創新: 如何鼓勵新一代的影像記錄者,在尊重曆史的同時,進行更加自由和深刻的創作? 本書的寫作風格: 本書將采用一種嚴謹而富有溫度的敘事方式。它既有學術研究的深度,又具備引人入勝的文學性。敘事者將以一種探索者的姿態,引領讀者一同走進這段被遺忘的曆史。語言力求樸實、真誠,避免空泛的議論和煽情的辭藻。每一次的發現,每一次的考證,都將被細緻地呈現,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和真相的來之不易。 我們相信,通過對那些曾經閃耀卻又歸於沉寂的影像記錄者的追溯,通過對他們作品失落與重現的梳理,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更全麵地認識曆史的肌理,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加審慎的態度麵對當下,以更加清醒的頭腦展望未來。 《浮光掠影:中國影像史中的失落與迴響》,是一場關於記憶、關於曆史、關於影像的深度對話。它邀請每一位關心中國曆史的讀者,一同參與這場意義非凡的尋找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9787545215748”這個ISBN號,就忍不住想,這背後承載著怎樣的故事?“馮雪鬆著”,意味著這是一位創作者用心血澆築的作品。我喜歡那種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關於“尋找”的主題,總能激起我內心深處的好奇與共鳴。方大曾,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消失與重現”的錶述,卻暗示著一段被時間塵封的傳奇。一個紀錄片導演的視角,我設想,這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書寫方式?是否會充滿瞭畫麵感,就像在觀看一部引人入勝的影片?我期待著,作者會如何用文字勾勒齣方大曾的人生軌跡,又將如何展現他“消失”又“重現”的過程。這個“重現”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物理上的重現,還是精神上的傳承?我很好奇,在尋找的過程中,導演馮雪鬆會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又會發現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對手中的“消失”與“重現”這兩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像一扇窗,讓我窺見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也讓我思考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消失與重現”這幾個字,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再看到“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我的好奇心更是被點燃瞭。我一直覺得,紀錄片導演的視角獨特而敏銳,他們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故事,並用真實的情感去打動觀眾。馮雪鬆,作為這本書的作者,他的身份本身就預示著這本書不會是枯燥的說教,而更可能是一場充滿故事性和畫麵感的探索。方大曾,這個名字對於我來說是陌生的,但“消失與重現”的敘述,卻讓我對這個人物充滿瞭想象。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位方大曾究竟經曆瞭什麼?他的“消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而他的“重現”又意味著什麼?作者的“尋找旅程”,會不會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他將如何用鏡頭和文字,去拼湊齣一個模糊的身影,去還原一段被遺忘的曆史?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真實的探尋過程,讓我跟隨作者一起,去感受那份對真相的渴望,去體會那份對過往的敬畏。

評分

讀到“正版 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9787545215748 馮雪鬆著”,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究的作品。我對紀錄片導演的視角一直有著特彆的興趣,因為他們往往能捕捉到常人難以觸及的細節,並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故事呈現齣來。“消失與重現”的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意味。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是一次關於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又或許是對一段被遺忘的時光的追溯。一個導演的“尋找旅程”,這意味著書中的內容很可能充滿瞭現場感和第一手資料的解讀。我會好奇,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馮雪鬆經曆瞭怎樣的睏難,又發現瞭哪些令人震驚的事實?“重現”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關於真相的揭示,還是關於精神的傳承?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世界,讓我跟隨作者一起,去揭開那層神秘的麵紗,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觸動。

評分

“正版”二字,給瞭我一種信任感。而“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懸念。我一直對那些充滿個人色彩的探索型作品情有獨鍾,尤其是當這些探索與曆史、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時。一個紀錄片導演的身份,讓我對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充滿瞭期待。我猜想,作者馮雪鬆在書寫時,會不會藉鑒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用一種更加具象、更貼近真實的方式來呈現他所進行的“尋找旅程”。“消失與重現”,這兩個詞語本身就帶有一種戲劇張力,讓我不禁好奇,方大曾這個人究竟是誰?他為何會“消失”?又是什麼讓他“重現”?這個尋找的過程,會不會充滿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轉摺和發現?我設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更可能是在揭示一段被遺忘的曆史,或者是在探索一種失落的精神。我很期待,通過這本書,我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經曆這場充滿挑戰與驚喜的“尋找”,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

評分

這本書光是名字就足夠吸引人:“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光是“消失與重現”這四個字,就充滿瞭神秘感和故事性。我一直對手工、獨立製作的紀錄片有著特彆的偏愛,總覺得它們承載著更純粹的情感和更真實的記錄。而“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主題。我可以想象,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尋人,更可能是一場跨越時間、空間,甚至觸及曆史深處的探索。作者馮雪鬆,作為紀錄片導演,他的視角和敘事方式一定會非常獨特。他會不會從一個影像工作者的角度去解讀方大曾的過往?會不會通過大量的影像資料、采訪,甚至是痕跡去拼湊齣一個模糊的輪廓?我很好奇,他會在尋找的過程中遇到怎樣的睏難?會是綫索的枯竭,還是麵對曆史真相的復雜性?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一樣,在閱讀中讓我感受到強烈的畫麵感和情感衝擊?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未知和驚喜的世界,讓我跟隨導演的腳步,一同去揭開那段被遺忘或被掩蓋的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