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利率制度化建设与改革:1978-1995 | 作者 | 严长松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252036 | 出版日期 | 2012-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22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利率制度化建设与改革(1978-1995)》以改革开放后利率政策的重大训整与改毕作为研究出发点,按照利率政策演变过程和利率制度化建设的基本脉络,逐步将散落在利率文献资料及相关材料中的利率政策历史记载集中,经过斟酌、梳理、整合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央银行利率政策体系和利率制度化建设时期资料汇编。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中国利率制度化建设与利率管理框架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翻开这本《中国利率制度化建设与改革:1978-1995》,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阅读体验却远非晦涩难懂。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般精细的态度,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利率制度变迁的每一个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经济时期利率政策时的 nuanced approach(细致入微的方法)。例如,书中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利率政策的讨论,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后来的市场化改革对立,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的政策目标、工具选择及其局限性,展现了中国经济在探索中前行的艰辛。当阅读到九十年代初,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的章节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作者对市场定价利率、利率双轨制、以及央行如何逐步放权,引导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的描述,既有宏观的政策视野,又不乏微观的制度分析。书中对风险定价、期限结构、以及利率互联互通等概念的阐释,虽然在当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作者已能预见其重要性,并做了前瞻性的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在历史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金融理论和制度建设的规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位耐心细致的导游,带领我穿梭回那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充满探索与变革的年代。1978年至1995年,这是一个利率从被忽视的工具,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制度化的关键时期。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清晰地梳理了这段历程的来龙去脉。我惊叹于书中对利率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洞察,从计划经济下的名义利率,到改革开放后利率信号功能的逐渐显现,再到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初步构建。每一个阶段的政策调整,每一次关键性的决策,都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制度建设中的智慧与博弈。特别是在分析利率传导机制的演变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利率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数字,逐渐成为影响货币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决策会议室,感受着政策制定者们的思考与权衡。对于任何想要理解中国经济改革深层逻辑,特别是货币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只是枯燥的理论阐述,更是历史真实的生动写照,让我对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我带入了一个相对陌生但又至关重要的金融领域。1978年到1995年,这段时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奠定未来发展基石的关键时期,而利率制度的建设与改革,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者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史实,勾勒出了中国利率体系从初步建立到逐步成熟的艰难历程。我惊叹于书中对早期利率政策的细致梳理,以及如何在这种相对保守的框架下,一点点注入市场化的基因。书中对于利率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体中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论述,让我对当时的经济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讨论利率传导机制的形成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政策利率、市场利率、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和投资回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金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金融市场框架,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决心,令人动容。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个关键时期,利率的“江湖地位”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利率或许更多是一种行政命令的体现,而到了1995年,它已经开始显露出市场化定价的端倪。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挖掘了利率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被动到主动的整个发展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改革措施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类型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如何调整,如何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这种贴近实际的分析,让我觉得书中的内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落地基础。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例如利率双轨制带来的套利空间,以及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通过这些讨论,我更加理解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更加钦佩那些在那个时代推动利率制度进步的探索者们。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历史的资料,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反思的金融改革实践史。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但它讲述的并非江山社稷,而是更加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金融脉搏——利率。1978年到1995年,是中国经济最波澜壮阔的转型期,而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具代表性的“晴雨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将利率制度的演变置于整个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细致描绘了利率如何从一个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工具”逐渐转变为一个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信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利率调整背后的逻辑分析,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效应。例如,在特定时期,为了鼓励储蓄,利率是如何被设定和调整的;在应对通货膨胀时,利率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对金融机构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央行调控能力的提升,都有详尽的论述。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利率制度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不断试错、不断完善中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