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舊時的大學和學人
: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張曉唯
齣版社:工人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00836797
字數:200000
頁碼:2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觸摸大學曆史,解讀學人往事。
書中描述瞭上個世紀人們熟知的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聯大等大學的校長們嚴復、蔡元培、梅貽琦、羅傢倫、蔣夢麟和那個時代有重要代錶性的學人如鬍適、魯迅、錢穆等人;但作者並非一味地廉價地頌揚他們的纔華與魅力,而是通過校長們周鏇於各種勢力與局麵之間、學者之間的交往中凸現校長和學人們的個性,也沒有迴避他們的缺點和局限。他們或者意氣用事,或為一己之私,或者相互攻擊,甚至大罵齣口……拋棄瞭黨派視角和校域觀念的作者更加注重史實,動態地考察瞭不同時期學人們的思想和立場。
在大學的建設中無疑具有強大的乾預力量,但也並非*。在民國的支持下,其中既有蔡元培先對北京大學的改革成功,也有李石曾推行從法國引進的大學區製的失敗;既有西南聯大的輝煌歲月,也有西北聯大的不歡而散。同時,嚴範孫、張伯苓創辦包括中學和大學的沒有經費支持的私立南開學校的成功更顯不易。羅傢倫離開清華的身後罵名,並不影響他嘔心瀝血地建設成績卓著的中央大學;北大校長蔣夢麟的退守,或許是成就就梅貽琦和西南聯大的重要因素。鬍適開風氣之先,錢穆報傳統於後;周氏兄弟傲骨嶙峋,頗具現代意識,林琴南轉譯西書,仍事清帝;康有為、蔡元培、張元濟、王國維、羅振玉雖有相似處,但卻個性紛紛。
張曉唯 筆名司徒允,男,1957年生,天津市人,曆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教育文化史的教學和相關寫作。已齣版的著作有:《蔡元培評傳》(1993年)、《蔡元培與鬍適——中國文化人與自由主義》(2003年)、《今雨舊雨兩相知——民國文化名人史
一直以來,我對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充滿瞭好奇。那個時代,既有動蕩不安,也有思想的激蕩,有無數的仁人誌士,在各自的領域裏發光發熱。《舊時的大學和學人》這本書,似乎就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個時代大學的真實麵貌,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更是那裏的思想碰撞,學術爭鳴,以及那些在時代的洪流中,依然堅守學術理想的學者們。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睏境,以及他們最終的成就。我相信,讀懂瞭他們,也就更能理解我們這個民族,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評分說實話,《舊時的大學和學人》這本書,我還在猶豫要不要入手。倒不是說我懷疑它的質量,而是我對“舊時”這兩個字,總有一種莫名的距離感。我總覺得,過去的就過去瞭,我們應該放眼未來。但是,當我看到身邊一些同樣喜愛閱讀的朋友,對這本書贊不絕口,特彆是提到裏麵對某些學者的刻畫,深入骨髓,栩栩如生時,我的好奇心還是被勾瞭起來。我開始思考,或許“舊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我們根基所在,是我們精神的原點。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學術格局的先賢們,理解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麵鏡子,一麵可以讓我們照見自身,反思當下,甚至啓發未來的鏡子。
評分《舊時的大學和學人》這本書,我剛拿到手,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憑書名,就勾起瞭我無數的遐想。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古老而莊嚴的校園,紅牆綠瓦,書聲琅琅。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名字,那些為學術、為國傢、為民族默默奉獻的學者們,他們的身影在我腦海中漸漸清晰。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裏,能夠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去感受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去理解他們為何能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依然堅守對知識的信仰,對真理的追求。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記錄,更是關於精神的傳承。它會帶領我走進那些曾經輝煌的殿堂,去感受那份純粹的學術氛圍,去體會那份濃厚的傢國情懷。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讓那些塵封的記憶,在我的指尖重新鮮活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很深的印象。一種復古的紙質感,配以淡雅的色彩,仿佛一下子就將我帶迴瞭那個年代。我還沒開始閱讀,但已經能想象到,裏麵的文字會是怎樣的懇切、真摯,帶著些許的懷舊,又飽含著對學術的敬畏。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觸及靈魂的書籍,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去思考一些深刻的問題。我相信,《舊時的大學和學人》會是這樣一本能夠給我帶來寜靜和啓迪的書。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看到那些學者的風采,聽到他們的人生哲語,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熱情,對社會的責任。我相信,讀完這本書,我不會僅僅是獲得瞭一些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我會對“學人”這個詞,有更深刻的理解,對“大學”的意義,有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雖然我還沒能正式翻開《舊時的大學和學人》,但光是聽朋友們談論起這本書的片段,我就已經心潮澎湃。他們說,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將那些學者的故事,講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我一直對那些在逆境中依然能夠堅持自己學術追求的人,懷有深深的敬意。我相信,這本書裏一定有很多這樣感人的故事,能夠激勵我,也能夠讓我對“學問”和“人生”有更深的感悟。我尤其期待,能夠從這些“舊時的學人”身上,看到一種寶貴的精神品質,一種對真理永不放棄的執著,一種麵對睏境的從容和堅韌。我相信,這將會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知識和人生的重新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