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

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时勘 著
图书标签:
  • 志愿者
  • 心理学
  • 志愿服务
  • 心理健康
  • 社会工作
  • 公益
  • 心理辅导
  • 行为科学
  • 人际关系
  • 动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78026
商品编码:297639507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

定价:38.00元

作者:时勘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21780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是《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读本》的本书,以历届奥运会的真实事件和现实生活为背景,从赛场行为、交通安全、跨文化交流、环境适应和危机应对五个方面,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进行心理学分析后,心理学专家为读者提出了应对建议。希望本书能为志愿者的快乐丁作、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本书读者对象为奥运志愿者(主要为城市志愿者)及一般读者。

目录


部分 赛场行为
 1.志愿者的责任是什么
 2.为什么奥运比赛要升国旗、奏国歌
 3.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4.亚军和季军,谁更高兴
 5.为什么冠军会喜极而泣
 6.什么让少年冠军早早地离开了跳台
 7.康复医学助奥运,不再“伤,离别”
 8.赛场里榜样有什么作用
 9.“心理账户”对观众主观感受有何影响
 10.裁判员误判时,你会如何反应
 11.如何看待比赛的输赢
 12.如何降低赛前焦虑情绪
 13.心态左右比赛,什么左右心态呢
 14.电子眼对赛场中的人有何影响
 15.记分牌令你心跳不已吗
 16.为什么要抓拍场内观众
 17.他们为什么在赛场上裸奔
 18.赛场中的人浪是怎么产生的
 19.赛场为何出现观众骚乱
第二部分 交通安全
 20.堵车心烦怎么办
 21.路上出现紧急情况如何应对
 22.道路设计与安全有关吗
 23.“加塞”真能省时间吗
 24.雾中行车,你知道有多快吗
 25.超速驾驶有哪些危害
 26.怎样预防与应对追尾
 27.怎样调节开车时的情绪
 28.怎样改善驾驶室
 29.雷雨天气如何开车
 30.她为什么能在车祸中幸免于难
 31.安全带为什么很重要
 32.过马路该注意些什么
 33.怎样避免驾驶疲劳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流
 34.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吗
 35.关注目标还是关注背景
 36.与异性拥抱有多难
 37.你能对不同的来宾一视同仁吗
 38.他能理解我多少
 39.“目光接触”在展示自我方面有何作用
 40.他说“一会儿”是多久
 41.她为什么不愿靠近我
 42.“龙”表达的是什么
 43.如何对待别人的赞美
 44.文明用语为何重要
 45.服饰的威力有多大
 46.你在生谁的气
 47.如何用身体语言进行沟通
 48.如何应对文化习俗带来的冲突
第四部分 环境适应
 49.看似繁茂的大树怎么就倒了
 50.花粉过敏高发期我们怎么办
 51.知道哪些身边的植物对我们有危害吗
 52.“潘多拉魔盒”打开后该如何应对
 53.高温与犯罪真的有那么多的联系吗
 54.阳光灿烂能让你更快乐吗
 55.不利天气对运动员的成绩能有多大影响
 56.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清楚暴雨的威力吗
 57.听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该怎么办
 58.“禽流感”来了,还敢吃鸡肉吗
 59.运动员也会“营养不良”
 60.脑力劳动量高的运动员该吃什么
 61.她应该相信谁
 62.为何社区医疗需要“结合保健”
第五部分 危机应对
 63.办好奥运会,我的责任是什么
 64.运动和健康是什么关系
 65.人们愿意为奥运买保险吗
 66.如何对付赛场中的“小捣蛋”
 67.你会卷入一场你本不想卷入的风波吗
 68.被困电梯中怎么办
 69.你会识别地铁逃生标志吗
 70.停水之后,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不正常
 71.当谣言泛滥时,能把握住自己吗
 72.停电对情绪有多大影响
 73.火灾中如何避免消极暗示
 74.面对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75.遭遇恐怖袭击时该怎么保护自己
 76.危急时刻发言人该“轻描淡写”吗
 77.遇到危机事件,你会是什么反应
 78.如何慰藉受伤的心灵
 79.怎样对待他人的偏见
 80.如何面对恶意的煽动
 81.站得高,看得远吗

作者介绍


时勘,心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专家顾问团专家。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教育部等多项*研究项目,已正式发表学

文摘


序言



《心之所向:拥抱奉献,点亮生命》 一、 绪论:奉献的召唤与生命的跃动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种力量,它不求回报,却能滋养灵魂;它不计得失,却能点燃希望。这种力量,便是奉献。当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将自己的时间、技能、热情倾注于他人和社会时,我们不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完成一次生命的深度洗礼,一次灵魂的升华。 《心之所向:拥抱奉献,点亮生命》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场与您心灵的对话,一次关于奉献精神的深度探索。本书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以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事例,勾勒出奉献的多元面貌,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它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给予”的渴望,引导我们理解奉献的价值,并为那些愿意投身奉献之举的个体提供一份温情的启迪与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社会进步的步伐日益加快,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与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志愿服务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连接彼此、构建更美好社会的有效方式。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奉献者群体,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付出,理解他们的选择。 二、 奉献的初心:探寻内在驱动力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奉献?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我们放下个人的舒适,去关怀那些素未谋面的人?《心之所向》将深入剖析奉献的内在驱动力,帮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为什么”。 同理心与共情: 我们都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当看到他人的痛苦与需求时,内心深处那份与生俱来的同理心会让我们产生共鸣。同理心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共情则是同理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让我们能够与他人的情感产生连接,渴望去缓解他们的不适。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同理心如何转化为奉献的行动,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感同身受”的力量。 利他主义的根源: 从哲学、心理学到社会学,对利他主义的探讨从未停止。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几种主流的利他主义理论,例如亲缘选择理论、互惠利他主义、社会交换理论等,帮助读者理解人类行为中根深蒂固的利他倾向。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探讨那些超越功利计算的纯粹利他行为,那些源自内心深处的善意与担当。 寻找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也渴望在生命中找到更深层的意义。奉献,恰恰能为生命注入强大的意义感。当我们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时,我们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到“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本书将通过采访那些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人士,分享他们如何在奉献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克服生活的迷茫,获得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个体成长的催化剂: 奉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过程。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这些经历会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我们的情商,甚至会重塑我们的价值观。本书将展示,奉献是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帮助个体超越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 三、 奉献的实践:从感到兴趣到投入行动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奉献的真谛在于实践。《心之所向》将为读者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帮助您将奉献的意愿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 发现你的热情所在: 并非所有的奉献都需要牺牲巨大的个人利益。找到与你自身兴趣、技能和价值观相契合的志愿服务领域,能让你在奉献的过程中更加愉快和持久。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自我探索练习,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真正关心什么,擅长做什么,以及希望为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无论是环保、教育、助老、助残,还是文化传承,总有一方天地能让你挥洒热情。 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机会: 面对琳琅满目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本书将介绍识别优质志愿服务组织的标准,如何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与影响力,以及如何规避一些潜在的陷阱。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线上平台、社区组织、学校社团等多种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 准备与投入: 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需要一定的准备。本书将围绕志愿者的基本素养展开讨论,例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等。我们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您在开始志愿服务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技能准备,从而更有效地投入到服务中。 克服行动中的障碍: 奉献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时间精力不足、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服务过程中的挫折与困惑,都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因素。本书将坦诚地探讨这些普遍存在的挑战,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鼓励读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奉献的信念。 四、 奉献的光辉:它如何改变我们与世界 奉献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志愿者的个体层面,它能够深刻地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点亮他人生命: 每一个微小的善举,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道光。一次耐心的倾听,一次及时的帮助,一次真诚的鼓励,都可能改变一个人一天的心情,甚至影响他的人生轨迹。本书将通过大量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奉献如何成为点亮他人生命、传递温暖与希望的强大力量。 构建更美好的社区: 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石。当个体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为公共利益贡献力量时,社区的凝聚力会显著增强,社会问题会得到更有效的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会得到提升。本书将探讨志愿服务在促进社区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促进社会进步与变革: 历史的进程,往往离不开那些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个体。从社会改革的先驱到人道主义救援的参与者,奉献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动力。本书将追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奉献者,分析他们的行动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激励我们认识到个体奉献的巨大潜能。 重塑人际关系: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结识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经历的人。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付出,会让我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超越职业、阶层、年龄的界限。本书将探讨,奉献如何成为一种连接人与人、构建更深层次人际关系的美好桥梁。 五、 结语:让奉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心之所向:拥抱奉献,点亮生命》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踏上探索奉献之旅,感受生命的厚度与温度。它不是要求您成为一个“圣人”,而是鼓励您从力所能及之处出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怀他人,用一份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社会。 本书所探讨的,是关于爱、关于连接、关于责任,更是关于生命最纯粹的价值。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您能重新审视“奉献”的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奉献之路,并最终将奉献,内化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融入生命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用奉献点亮彼此,照亮这个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经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因为无法调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而感到沮丧,觉得自己的领导力不足,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做志愿者。恰好这时我翻开了《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它立刻吸引了我。书中的“团队协作中的心理动态”章节,简直就是为我当时的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团队成员在集体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比如动机差异、沟通障碍、角色冲突等等,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巧来处理这些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冲突管理的艺术”那一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争吵”,而是教会你如何识别冲突的根源,如何倾听不同的声音,如何寻找共同点,以及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我尝试着将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原则运用到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我学会了用“我”的感受来表达,而不是用指责的语言,也学会了去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书中的“团队凝聚力的培养”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庆祝小小的胜利,定期进行团队反思,以及建立相互支持的文化的重要性。我开始组织一些小型的团队聚会,让大家分享服务中的点滴乐趣和挑战,这极大地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这本书不只是理论的堆砌,它充满了实操性,让我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看到了积极的变化。

评分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的责任就是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我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其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对曾经引以为傲的奉献精神产生了怀疑。当我读到《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中关于“奉献与自我关怀的辩证关系”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片面。作者深入地探讨了“牺牲”和“奉献”的区别,指出真正的奉献并不是一味地牺牲自我,而是要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要尊重和关照自己的身心需求。书中提供的“能量管理”的策略,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简单地强调“坚持”,而是教我如何识别自己的能量水平,如何通过休息、运动、健康饮食来补充能量,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强度。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找到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模式”的观点。它鼓励我们去发掘与自己兴趣、特长相符的志愿服务领域,并找到一个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节奏。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志愿服务方向,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更注重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掏空的“能量罐”,而是拥有了可持续的“能量源”,能够更长久、更健康地去践行我的志愿服务理念。

评分

在一次地震灾后救援中,我亲眼目睹了灾难的残酷,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然而,巨大的精神冲击让我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困扰,夜不能寐,对未来感到迷茫。这时,朋友推荐了《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它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内心的黑暗。书中关于“灾难救援中的心理调适”的部分,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作为志愿者,我们同样需要心理支持。作者详细阐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比如回避、闪回、情绪失控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自我疗愈和互助方法。我学会了如何识别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压力迹象,如何进行自我放松和情绪疏导,比如深呼吸练习、正念冥想等。书中关于“建立支持性网络”的建议,也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承受,我可以向我的同事、家人,甚至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我开始主动与经历过相似事件的志愿者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这种共同的经历和情感连接,给了我巨大的力量。书中的“叙事治疗与重塑希望”章节,也帮助我慢慢地从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并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服务他人,更是关于如何疗愈自己。

评分

在一次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也无法有效地与他们沟通,这让我感到非常挫败。直到我翻阅了《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其中关于“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世界”的章节,才让我茅塞顿开。作者用非常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可能面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挑战,并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沟通和互动策略。我学习到,对于一些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清晰、直接的语言和固定的程序会让他们感到更安全;而对于一些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分解任务、提供视觉提示和及时的鼓励会更有效。书中关于“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指导,让我明白,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建立一个稳定、可预测、充满关爱的环境至关重要。我开始尝试用更耐心、更温和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去观察他们的非语言信号,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发现,当我对他们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时,沟通也会变得更加顺畅。书中还提到了“庆祝微小的进步”,这让我学会了去发现和肯定每一个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简单的回应,这些微小的成功,都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也给了我巨大的鼓舞。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不知道如何做”的志愿者,变成了一个“知道怎么做”的,并且充满信心的支持者。

评分

在大学期间,我曾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但很多时候,我只是抱着一种“完成学业要求”或者“丰富简历”的心态。直到我读到《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中关于“志愿服务者的动机与价值观的深度探索”的章节,我才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内心的驱动力。作者引导我思考,我为什么要做志愿者?我从中真正获得了什么?我的价值观是否与我的行动相符?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像是对我的内心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宝”。它鼓励我去发掘志愿服务中那些超越物质奖励的、更深层次的收获,比如人际交往的技能提升,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加深,以及个人品格的塑造。书中关于“感恩与回馈”的讨论,让我重新认识到,每一次接受帮助,每一次与他人的连接,都值得我去感恩,并将这份感恩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记录我在志愿服务中的点滴感悟,去反思自己的成长,并尝试将这些积极的体验分享给身边的人。这本书,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的“参与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探索、深度体验的“实践者”,它让我找到了志愿服务对我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每一次付出的机会。

评分

我一直深信,志愿服务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它能带来温暖、希望和力量。然而,在一次长期的外展服务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即使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服务的对象仍然无法获得根本性的改变,这让我一度感到疲惫和失落,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直到我读到《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中关于“志愿服务的长期影响与可持续性”的章节,我才真正地认识到,真正的志愿服务,并不仅仅是眼前的帮助,更在于激发和赋能,在于培养个体的内在力量。书中强调了“赋权而非施予”的理念,它鼓励我不再仅仅是扮演一个“给予者”的角色,而是要引导服务对象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去发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如何通过提供资源来支持他们的自主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肯定和鼓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建议。它让我明白,个体性的帮助是有限的,而建立一个互助、互爱的社区,才能形成更强大的支持力量,让服务对象能够在这个网络中获得持续的关怀和成长。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简单的“帮助者”,变成了一个“赋能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志愿服务长远价值的信念。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志愿者服务的新人,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也伴随着一些不确定感。比如,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担心自己会说错话,做错事,反而给别人带来麻烦。正是在这样的迷茫期,《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书中关于“同理心与界限的平衡”的讨论,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帮助不是一味地满足对方的所有要求,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有尊严的支持。作者提醒我,志愿者不是神,我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学会说“不”并且设定合理的界限,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能够更长久、更有效地服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有效倾听的技巧”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听对方说话,更是要去捕捉对方话语背后的情绪和未表达的需求。我开始练习在与服务对象交流时,保持目光接触,点头示意,并适时地用“嗯,我明白了”或“听起来你现在很难过”这样的句子来回应,这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此外,书中关于“适应不同人群的沟通方式”的内容,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以为只要真心实意就好,但书里指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他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都不同,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志愿服务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志愿者服务充满热情,但有时候会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情感挑战时。阅读《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朋友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比如如何平衡奉献精神与自我需求,如何在压力下保持积极心态,如何有效沟通以化解误会,以及如何处理因服务对象的情绪波动而带来的自身情感负担。书中提到的“同理心陷阱”,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之前有时会因为过度投入而模糊了界限,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健康。通过书中提供的具体案例和实践性强的建议,我学会了如何设定健康的心理界限,如何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关照自己。特别是关于 burnout(职业倦怠)的章节,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枯竭,而书中提供的预警信号和应对策略,无疑是及时雨。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积极情绪的再训练”,它鼓励我们去发掘服务中的点滴成就感,去感恩每一次与他人的连接,这些微小的积极反馈,原来能产生如此强大的能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拥有了一套强大的心理装备,更加自信地投入到我热爱的志愿服务中,也更加懂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在社区从事助老服务的志愿者,见证了许多老年人从精神矍铄到身体衰退,从积极乐观到可能面临孤独和失落。我常常会思考,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如何才能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些疑问。书中关于“老年志愿服务中的心理支持”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深入剖析了老年人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比如对衰老的恐惧,对社会脱节的焦虑,以及对亲情疏远的失落感。它不仅仅是列举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鼓励回忆与叙事疗法”的介绍,它指导我如何引导老年人讲述自己的过去,分享人生经验,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梳理情绪,重拾自我价值感,还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书中还提到了“陪伴与倾听的艺术”,强调了高质量的陪伴胜过一切华丽的辞藻,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即使是重复的话语,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应。我开始调整我的服务方式,不再只是例行公事地探访,而是会花更多时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我发现,很多老人只是需要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一个温暖的拥抱,而这本书,恰恰教会了我如何成为那个“对的人”。

评分

我曾经是一名相当“理想主义”的志愿者,总觉得只要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在实际的志愿服务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预料之外的挑战,比如服务对象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是负面情绪的反馈,这让我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沮丧。直到我读到《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中的“应对服务对象负面情绪的艺术”,我才真正地走出了困境。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保持微笑”,而是深入剖析了服务对象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根源,比如他们可能正经历着生活中的困难、压力、不安全感,甚至是过去的创伤。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同理心回应”技巧,教我如何去倾听他们的痛苦,如何用非评判性的语言去表达理解,以及如何适当地提供支持,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的疏导与转化”的讨论。它让我明白,面对服务对象的情绪,我需要保持冷静和专业,同时也要适当地表达我的同情和关怀,但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避免被他们的情绪过度卷入。书中还提供了关于“设立界限与自我保护”的详细指导,这让我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由我来解决,学会适时地拒绝和寻求外部帮助,是对自己和对服务对象都负责任的表现。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易受情绪影响的志愿者,变成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具韧性的支持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