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FTTxPON技术与测试
定价:36.00元
作者:(加)吉拉德(Girard,A.),杨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151649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实现FTTx可以有多种技术,其中被看好、用的多的是PON(无源光网络)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PON的体系架构、基本系统、拓扑构成、物理层和协议传输层的性能特性、PON设备、各种外围设备及其安装要求、相关国际标准、PON的安装、服务激活、运营维护以及相关的测试技术。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光通信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学生。
目录
鸣谢
前言
章 FTTx简介
1.1 FTTx简介
1.1.1 FTTx缘何受青睐
1.1.2 可用服务
1.2 FTTx架构
1.3 OSP设备
1.4 OSP安装
1.5 PON安装测试
1.6 服务激活测试
第2章 FTTH PON架构和拓扑
2.1 全球带宽使用现状
2.2 网络技术
2.3 FTTH的发展史
2.4 PON体系架构
第3章 网络设计和工程应用
3.1 PON技术
3.2 有源设备
3.3 无源光器件
3.3.1 耦合器
3.3.2 分路器
3.3.3 连接器
3.3.4 附件
3.4 光纤及其性能
3.4.1 光性能
3.4.2 机械性能
3.4.3 P2MP PON中的光缆类型
3.5 PON协议
3.5.1 概述
3.5.2 宽带PON(BPON)
3.5.2.1 ATM协议
3.5.2.2 数据传输
3.5.3 千兆能力PON(GPON)
3.5.3.1 GPON TC帧结构
3.5.3.2 GPON协议和上行流量管理
3.5.4 以太网PON(EPON)
3.5.4.1 以太网业务
3.5.4.2 IEEE 802.3ah-2004
3.5.4.3 以太网PON的传输体系
3.5.4.4 OLT的下行数据广播模式
3.5.4.5 ONT的上行数据传输
3.5.4.6 EPON中的前向纠错(FEC)
3.5.4.7 操作、管理和维护(OAM)
3.5.4.8 以太网体系架构小结
第4章 外围设备安装
4.1 OSP的安装
4.1.1 光缆
4.1.2 接头盒,配线架以及光纤管理装置
4.1.3 落线终端
4.1.4 ONT的安装
第5章 测试
5.1 物理层
5.1.1 安装
5.1.1.1 损耗的测量
5.1.1.2 链路特性
5.1.2 服务激活
5.1.2.1 OLT(仅限于初的服务激活)
5.1.2.2 光网络终端(ONT)
5.1.3 故障诊断
5.2 协议层
5.2.1 ATM服务激活和提供
5.2.1.1 ATM性能参数
5.2.1.2 ATM QoS测试
5.2.2 EPON服务激活和提供
5.2.2.1 质量和性能
5.2.2.2 以太网性能验证
5.2.2.3 RFC 2544测试
5.2.2.4 吞吐量
5.2.2.5 突发(背对背)
5.2.2.6 帧丢失
5.2.2.7 时延
5.2.2.8 以太网的误码率测试
5.2.2.9 后一英里的连通性
5.2.2.10 以太网业务验收测试
5.2.2.11 测试配置
5.3 器件制造
5.3.1 无源器件
5.3.1.1 宽带光源(BBS) 测试法
5.3.1.2 延时扫描测试法
5.3.1.3 波长扫描(或频率扫描)测试法
5.3.1.4 测试时间和系统复杂度比较
5.3.1.5 偏振相关的损耗
5.3.2 有源器件
第6章 总结
第7章 术语
第8章 缩略语
第9章 参考文献
9.1 ITU-T建议
9.1.1 与PON有关的建议
9.1.2 其他建议
9.2 与PON有关的IEC标准
9.3 IEEE接入网标准(EPON)
9.4 Telcordia
9.5 其他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光纤基础知识的铺陈,到无源光网络架构的演进,再到不同PON技术(如GPON、EPON甚至更前沿的技术)的深入对比,逻辑脉络清晰得令人称赞。这种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组织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非常自然地建立起对整个FTTx生态系统的认知框架。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的技术名词,在书中经过重新梳理和系统阐述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关系。这种全景式的视角,对于从事网络规划和架构设计的人来说尤其宝贵,它帮助我们跳出了单一技术的局限,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思考网络的性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这套书的内容深度简直令人惊叹!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技术手册,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骨髓里。我以前对FTTx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层面,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像是经过了一次系统而彻底的“洗礼”。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细节时,都展现出了对底层原理的深刻洞察力,比如光纤的损耗模型、无源光网络(PON)的各种接入技术,甚至连一些非常底层的光信号处理机制,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对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探讨,那些在标准文档里找不到的“陷阱”和优化技巧,在这里都有详细的阐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头的项目资料反复琢磨,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你如何用工程师的严谨去审视和解决问题。对于想从“会用”跨越到“精通”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是它的厚度和排版,感觉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翻开后才发现,它的叙事方式其实非常人性化。作者很懂得如何平衡理论的严谨性与读者的接受度。比如,在引入复杂的数学公式时,总会先用清晰的文字逻辑来铺垫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是直接把读者扔进公式的海洋里。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那些典型的组网场景和故障排查流程,描述得极其详尽和贴近实战,读起来让人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现场指导。书中的图示也做得很出色,很多复杂的拓扑结构和信号流程图,比那些只有文字描述的资料直观多了,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流畅而充实的,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脚踏实地地把复杂的技术知识,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构建起来,非常适合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或者工作中的案头参考。
评分老实说,阅读技术书籍往往伴随着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在严肃的技术讨论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技术进步的热情和对行业现状的深刻反思,让人觉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活力。作者在分析一些技术瓶颈时,会适当地加入一些前瞻性的讨论,比如未来网络容量的扩展性、安全性和运维的智能化等议题。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现有技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具有前瞻视野的行业观察报告。它激励着读者去思考“下一步是什么”,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当前的解决方案。对于希望保持技术前沿敏感度的工程师来说,这种“现在进行式”与“未来展望”的结合,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让学习过程变得不再只是对既定事实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行业未来的参与和探索。
评分我个人对技术文档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很多书读完后,感觉知识是有了,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应用到实际的测试环节。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简直是测试工程师的“圣经”。它详细列举了从物理层到接入层的各种测试指标和标准测试方法,对于光时域反射仪(OTDR)的参数设置、光功率计的精度校准,都有非常细致的说明和对比分析。更关键的是,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测”,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么测”,以及不同测试结果背后可能隐藏的真实网络状况。我正是通过这本书,优化了我之前对光纤链路损耗的评估方法,避免了好几次因为测试参数选择不当导致的误判。对于任何需要进行FTTx网络验收或维护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战指导,让测试工作变得更加专业和可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