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疯多肉!跟着多肉玩家学组盆(绿指环生活书系) |
| 作者 | 刘仓印 吴孟宇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福建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3549985 |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近年来,多肉植物愈发受人喜爱,在获取容易、种类多样等条件下,很多人从喜欢收集品种,转而开始踏入尝试加入个人想法以及创意的多肉盆栽组合领域。本书作者就将教您如何照顾家里的多肉植物,以及如何运用组合技法,创作出极具特色的盆景。另外,精选280种热门多肉图鉴,让您对肉肉家族有更深入的认识。 |
| 作者简介 | |
| 刘仓印:小时候去田里除草,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事,哪知有天除草会成为例行公事。当发现植物的美,喜欢上植物后,初中时代迷上了逛花市,在高中时期更是跑到园艺店毛遂自荐,开始了园艺店的打工生活,遂与园艺结下不解之缘,之后也顺理成章地读了园艺科系。 虽然是读书的材,却不是读书的料,但“拈花惹草”倒是满在行,一路的摸索探讨,走在这花花草草的世界里,坚持着自己所喜爱,探索着自己热爱的植物世界。 吴孟宇:从小就喜欢亲近大自然,某天一时兴起整理家中庭园,却意外开启对园艺的浓厚兴趣,从此爱上与植物相伴的生活。有次上网搜寻石莲的资料,没想到被一张张美丽的多肉照片迷住,自此陷入缤纷的多肉植物世界里。从一开始的种植到后来的品种收集,之后因缘际会认识仓印老师,开始学习各类型的多肉组合技巧。 现在多肉植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大的乐趣,相信喜爱多肉植物这兴趣会在生命历程中一直持续下去。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解析照护守则:详解多肉植物的管理照顾方法、病虫害处理,让您家肉肉长得更壮;●解密繁殖技巧:分享多肉植物繁殖技巧,使您的居家环境处处萌生绿意;●图解组盆技巧:收录28款作品创作过程,达人一步步亲自示范,让您也能自行打造多肉森林;●展示多肉图鉴:收录280种人气多肉植物介绍,带您认识各种多肉的独特魅力。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对于新手来说,真的是一位非常友好的“启蒙导师”。我之前对多肉组盆完全是“零基础”,看到别人家的多肉组合那么漂亮,自己却无从下手。这本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组盆,为什么要组盆,以及组盆的基本要素。然后,循序渐进地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花盆、土壤,如何处理多肉的根系,以及如何进行实际的栽种和摆放。书里的很多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搭配,为什么这样摆放。我记得有一页讲到如何处理多肉根系,作者详细地展示了修根、晾根的步骤,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好处,这对我来说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不同风格和主题的组盆案例,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案例的搭配思路和技巧。比如,有一个“森系小景”的组盆,作者不仅讲解了多肉的选择,还加入了苔藓、小石头、枯木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非常自然的氛围。这让我意识到,组盆不仅仅是植物的堆砌,还可以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让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故事感。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而不会感到 overwhelmed。
评分这本书的“绿指环生活书系”这个定位,真的让我觉得非常贴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多肉组盆所带来的乐趣和治愈。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自己与多肉相处的点滴,那些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我读着读着,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绿色生机的空间,感受着动手创造的快乐。书中很多组盆案例的命名也很有意境,比如“初见”、“时光”、“萌动”,这些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让我觉得组盆不仅仅是简单的栽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生活的写照。我之前养多肉,更多的是一种“盆栽”的概念,看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多肉组盆可以是一种“微景观”的创作,可以承载更多的情感和故事。它让我开始关注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放松心灵、释放压力的绿洲。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多肉爱好者的福音!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首先,它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色彩鲜艳,图片清晰,一眼就能感受到多肉植物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里面关于多肉组盆的讲解,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操图片,一步步地教你如何搭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多肉,如何选择合适的花盆和土壤,以及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组盆错误。我之前也尝试过自己组盆,但总是感觉效果不尽如人意,不是比例失调就是容易死亡。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组盆不仅仅是把多肉塞进花盆里,它更像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考虑光照、通风、排水、颜色搭配、高低错落等很多因素。书里详细介绍了不同品种多肉的生长习性,让你在组盆之前就能大概了解它们的“脾气”,从而做出更合理的搭配。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讲如何根据季节和光照条件来选择多肉组合,这对我这种新手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我一直以为只要把好看的肉肉放在一起就行,但看了书才发现,原来有些喜欢全日照的,有些则需要散射光,如果搭配不当,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多肉徒长或者晒伤。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土壤配比的建议,有针对不同类型多肉的,也有针对不同地区气候的,这让我这个之前一直用通用土的“小白”茅塞顿开。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组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读懂”多肉、与多肉和谐相处的指南。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非常细致,从选择花盆的材质、大小、排水孔,到土壤的颗粒度、肥力,再到种植时如何固定根系、如何浇水,几乎涵盖了组盆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关于徒长和黑腐的预防,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结合了我自己养护中遇到的问题,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贴合实际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内容却非常扎实。作者在讲解组盆技巧的同时,也融入了很多关于植物学、园艺学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到土壤配比时,作者会详细分析不同颗粒大小的土壤对多肉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多肉的需求来调整配比。这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更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多肉植物的生长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光照、水分、通风”这些基础养护要素在组盆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他/她反复强调,一个再漂亮的组盆,如果养护不到位,最终也无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书中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通过组盆来改善光照、通风和排水的技巧,这让我意识到,组盆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给多肉创造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关于“繁殖与组盆结合”的思路。比如,如何利用砍头、叶插等方式获得的“小苗”来丰富组盆的层次和色彩,这让我觉得组盆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随着多肉的生长而不断变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真的非常强!我最看重一本园艺书是否能够真正指导我的实践,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空泛,而是充满了具体的“干货”。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比如如何根据花盆的大小和形状来选择多肉的品种和数量,如何避免花盆过满或者过空,如何调整多肉之间的间距,以及如何保持组盆长期的美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季节性组盆”的讲解。作者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提供了相应的组盆建议。比如,在夏季,可以选择一些耐热、耐旱的多肉,并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而在冬季,则可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能够承受低温的多肉,并注意保暖。这些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让我不再盲目地进行组盆,而是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出更科学合理的搭配。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常见问题解答,比如多肉徒长了怎么办?叶片发黄了怎么办?黑腐了怎么救?这些都是我们在养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题,有了这本书,就像有了“万能的救星”。我感觉这本书真的可以作为多肉玩家的“案头必备”,随时翻阅,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疯多肉!”这个名字,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和有感染力。它准确地抓住了多肉玩家们那种“痴迷”和“热情”。我就是那种“疯多肉”的一员,看到好看的多肉就忍不住想入手,看到漂亮的组盆就想自己尝试。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疯狂”地热爱多肉,以及如何通过组盆来表达这种热爱。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组盆创意,有些搭配甚至是我想象不到的。比如,有一个组盆,作者将一些形态奇特的“奇货”多肉,与一些普通的肉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难忘。这让我意识到,组盆不仅仅是颜色和形状的搭配,还可以是一种“反差萌”的艺术。而且,书中还鼓励玩家们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失败,要勇于创新。这种鼓励玩家“疯狂”地玩转多肉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振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多肉基因”被彻底点燃了,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疯多肉”世界。
评分我是一名比较有经验的多肉玩家,虽然已经养了很多年多肉,也尝试过不少组盆,但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少一些“点睛之笔”。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意构图”和“细节处理”的部分。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植物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布局,以及巧妙运用配石、苔藓、装饰物等,来提升组盆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书中展示了一些非常具有设计感的组盆作品,让我看到了多肉组盆的更多可能性。例如,有一个作品,作者巧妙地利用高低错落的石块,模拟出山峦起伏的地形,然后将各种形态各异的多肉“点缀”其间,仿佛是一幅浓缩的自然山水画。这种将景观设计理念融入多肉组盆的手法,让我大开眼界。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养护与美观并存”的细节处理,比如如何处理叶片脱落后的残痕,如何让组盆看起来更整洁,如何根据多肉的生长习性来调整布局,这些都是在普通的多肉书籍中很少涉及到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组盆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堆砌,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每一个组盆都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科学出版社”这个出版方,也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有了很高的期待。果然,它并没有让我失望。从内容的严谨性、科学性上来说,这本书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讲解组盆技巧的同时,也引用了一些相关的科学原理,使得整个讲解更具说服力。比如,在讨论土壤配比时,作者会提及不同土壤成分对pH值、EC值的影响,以及这些指标如何影响多肉的根系发育。虽然这些内容对于普通玩家来说可能稍显深奥,但作者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进行了阐释,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玩”多肉的书,更是一本“懂”多肉的书。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分享的关于“多肉的生长周期”的讲解,以及不同时期多肉的养护要点。这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养护的时机,避免因为误判时机而导致养护失败。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科学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既能满足玩家对知识的需求,又能带来阅读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真的非常有经验,感觉他/她对多肉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和理解。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分享这些知识时的那种热情和耐心。他/她没有把多肉组盆看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生活艺术”的高度。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把一些看似专业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比如,在讲到土壤配比时,作者会用“透气性好就像给多肉一个‘呼吸’的空间”这样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土壤的透气性如此重要。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作者自己养护的“血泪史”,分享了自己曾经踩过的坑,以及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最终掌握了组盆的技巧。这种真诚的分享,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大大降低了我学习的门槛。我不再担心自己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作者已经帮我“排雷”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没有最好的多肉组合,只有最适合你的多肉组合”。这句话让我明白,组盆的最终目的不是模仿,而是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和生活习惯的作品。书里提供的是方法和思路,最终的执行和创意,还是在于读者自己。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不仅仅是学到一套固定的搭配模式,而是掌握了灵活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的做得非常用心。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园艺书,除了内容要有深度,视觉呈现也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图片质量非常高,无论是多肉植物本身的特写,还是组盆的整体效果图,都清晰、色彩饱满,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那些组盆的范例,真的是太漂亮了!我反复翻看了好几遍,被那些创意和搭配深深吸引。书中有很多不同风格的组盆展示,有清新自然的,有色彩斑斓的,有简约大气的,还有一些非常有艺术感的,给我的组盆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色彩搭配”的那一部分,作者详细地讲解了如何运用同色系、对比色、互补色等原则来构建一个和谐而富有层次感的组盆,这对于我这种色彩感觉不那么敏感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多肉品种的介绍,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养护要点,甚至还有一些趣味小知识,让我在欣赏美图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关于多肉的“干货”。阅读体验上,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没有异味,拿在手里有分量感,感觉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我一直秉持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念,而这本书,无疑就是我进行多肉组盆创作的“利器”。它不只是提供技巧,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对待生命和艺术的态度。从选盆到配土,再到植物的选择和摆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作者的经验和智慧,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组盆,更是在学习如何用心地去“雕琢”属于自己的绿色微景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