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3
定价:50.00元
售价:34.0元,便宜16.0元,折扣68
作者:中国旅游研究院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637174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戴斌、李世宏主编的这本《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3)》由导言和五章组成。导言对我国2012年出境旅游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章对影响2012年出境旅游市场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二章对2012年市场变动影响下的出境旅游产业主体运营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中国出境旅游消费市场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四章对华北、华东、华南与西南市场中的典型城市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预测了2013年出境旅游发展的状况并且对、企业与旅游目的地等相关主体提出了政策建议。
目录
导言 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概况
章 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环境分析
节 2012年出境旅游的经济环境特征
第二节 2012年出境旅游的政治环境特征
第三节 2012年出境旅游其他市场环境特征
第二章 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结构与消费特征
节 市场结构
第二节 总体分析
第三节 主要目的地消费特征
第四节 出境游客满意度分析
第三章 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产业运营特征
节 出境旅游产业主体基本面
第二节 出境旅游产业主体市场运营态势
第三节 出境旅游产业的主体产品开发与创新
第四章 典型区域的发展特征
节 华北市场
第二节 华东市场
第三节 华南市场
第四节 西南市场
第五节 典型城市出境市场比较
第五章 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节 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出境旅游发展建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份出版物的,初衷是想找一些关于国际旅游消费行为转变的早期实证资料。这份年度报告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其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它对不同收入阶层出境游动机差异的细致划分,我感觉作者群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描摹那些隐秘的消费心理地图。报告在讨论“首次出境游”与“多次出境游”群体的消费行为差异时,其论述层次非常丰富,不仅仅停留在“去哪里”的问题上,而是深入到“如何消费”以及“消费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比如,它对“体验式旅游”萌芽阶段的描述,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当时尚未完全爆发的先锋游客群体的特征。如果说有什么略感遗憾,那或许是当时的技术限制使得某些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可视化效果未能达到今天的精细度,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那个时间点上最权威的行业侧写。对于任何希望重建2013年中国游客形象的研究者来说,这份报告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基石。
评分从一个关注国际文化交流角度的读者来看,这份报告的价值远超商业范畴。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去审视中国游客群体在走出国门时所携带的文化符号、消费偏好以及对当地社会的互动方式。报告中对于“文化消费”在出境游中的占比变化趋势的探讨,非常值得玩味。它暗示了一种从“走马观花式打卡”向“深度文化体验”过渡的早期信号。作者们似乎非常努力地想要量化那些难以量化的“文化接触”频率和深度。虽然部分描述可能带有当时特定的时代烙印,但其试图构建的“文化渗透指数”模型,至今仍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衡量旅游的软实力影响的参照系。这份报告,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份对时代背景下国民行为变迁的社会学观察记录。
评分这份《年度报告2013》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行业“编年史”,而不是一份纯粹的市场预测白皮书。它对当年中国出境游的“去中心化”趋势捕捉得极为敏锐。在过去,人们可能更关注传统的热门目的地,但这份报告清晰地指出了,随着航空运力的增加和签证便利性的提升,旅游流正在向二三线城市和新兴小国蔓延。报告中关于“邮轮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细分市场的潜力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分析了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该业态对现有旅游产品链的重塑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在数据来源上的审慎态度,很多结论都有明确的统计基础支撑,保证了报告的严肃性和可信度。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年份的行业生态有了一种“全景式”的把握,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行业内的深度研讨会。
评分这份报告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2013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宏观脉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首先,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于新兴旅游目的地潜力的分析部分。阅读那些详尽的数据和案例,让人不禁对彼时旅游业的动态有了更具象的感知。比如,它对于东南亚某些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渗透率的预测,与我当时在行业内听到的零星传闻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报告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试图勾勒出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即游客偏好的多元化趋势正在加速。那种试图用翔实的图表来支撑论点的严谨态度,体现了编写团队对市场基本面的深刻洞察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报告对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的警示,这在今天回看,简直像是先知先觉的呐喊,预示了后来几年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即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驱动的角度来审视市场容量,是相当有启发性的。我个人认为,即便时隔多年,这份报告中对于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的剖析,依然是研究市场演变的重要参考点。那种对政策导向的敏感捕捉,也显示出编写者深厚的行业积累。
评分这份报告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它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专题报告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市场图景。我最欣赏它在“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这一章节所花费的笔墨。通常,这类报告更侧重于宏观经济数据,但它却将目光投向了微观的基础运营层面——导游素质、旅行社服务标准、以及新兴电子商务平台对传统中介角色的冲击。这种自上而下的审视,使得报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都得到了提升。它似乎在无声地提醒着业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最终还是系于人与制度的建设。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听到当年行业管理者们为规范市场秩序而进行的艰难探索的声音。报告中引用的那几组关于旅游投诉率与游客满意度的交叉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服务质量滞后于数量增长的行业通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