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风俗习惯
  • 文化普及
  • 中国文化
  • 民俗
  • 文化传承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5059
商品编码:297703642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定价:32.00元

售价:20.8元,便宜11.2元,折扣65

作者: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3002350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论是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还是道德礼仪等,其中都蕴含着各种民俗现象。章岁时节令民俗不仅包括了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中国人十分重视人生大事,每逢婴孩出生、青年婚嫁、老人寿诞、有人逝世,不仅要操办举行各种活动,还会遵循种种不可逾越的规矩,第二章人生礼俗就介绍了操办人生大事时人们会遵循的习俗。第三章介绍了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礼俗,穿衣、吃饭、居住、出行,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习惯中也蕴含着民俗的应用。第四章信仰民俗介绍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自然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生育神崇拜等,以及招财金蟾、“三多”、送子麒麟等常见的民间吉祥物。

目录


章 岁时节令民俗/1
一、春节/1
(一)年兽的传说/1
(二)祭灶与扫陈/3
(三)热热闹闹办年货/5
(四)总把新桃换旧符/6
(五)合家欢与拜新年/11
(六)大家都来接财神/13
二、元宵节/15
(一)元宵节的传说/16
(二)猜灯谜的传说/17
(三)龙灯耍起来/20
(四)元宵与汤圆/21
三、清明节/22
(一)介子推与清明节/23
(二)祭祖扫墓/24
(三)踏青“插柳”/25
四、端午节/26
(一)端午节的由来/26
(二)裹粽子与赛龙舟/28
(三)端午挂艾的传说/29
(四)捉鬼天师钟馗/31
五、中秋节/32
(一)嫦娥奔月/32
(二)后羿造饼/33
(三)吴刚伐桂/34
(四)玉兔入月宫/36
六、重阳节/36
(一)桓景避灾/36
(二)重阳糕与菊花酒/38
(三)“辟邪翁”与延寿客/39
七、节气民俗/40
(一)二十四节气与民俗/40
(二)一年之计在于春 /42
(三)立夏称人/43
(四)夏至吃点啥/45
(五)立秋戴楸叶/47
(六)立冬补冬/48
(七)冬至到,吃水饺/50
第二章 人生礼俗/51
一、诞生礼俗/51
(一)生产习俗/51
(二)报喜与三朝礼俗/53
(三)满月酒送“老虎”/54
(四)有趣的抓周仪式/56
二、婚姻礼俗/57
(一)婚姻的前奏——成人礼/57
(二)三媒六证的传说/59
(三)六礼之亲迎/61
(四)三朝回门/63
三、寿诞礼俗/64
(一)寿诞礼俗知多少/64
(二)孙膑献桃/66
四、丧葬礼俗/68
(一)丧葬的传统仪式/68
(二)不同的丧葬方式/69
第三章 生活礼俗/71
一、穿衣礼俗/71
(一)脱鞋脱袜上殿来/71
(二)避害驱邪的鞋/72
(三)衣着得体很重要/73
二、饮食礼俗/75
(一)熟食与聚食/76
(二)筷子的使用/78
(三)餐桌座次多讲究/79
三、居住礼俗/80
(一)宅院的风水/80
(二)家居民俗风/82
四、出行礼俗/84
(一)劝君更进一杯酒/84
(二)为什么不下驴/88
第四章 信仰民俗/91
一、神灵崇拜/91
(一)宽容的玉皇大帝/92
(二)慈爱的土地公/93
(三)泰山石敢当/95
(四)奇特的祖师爷/97
二、民间吉祥物/100
(一)刘海戏金蟾/100
(二)三多:佛手、桃子和石榴/102
(三)麒麟送子/105
结语/108
参考文献/109

作者介绍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由海内外文化人士发起并创建。中心响应中央号召,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以及能够“走出去”的文化精品内容的构建,以革新国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为中华传统文化广泛的国际传播贡献一己之力。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已有十余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材编写、推广的行业人士。

文摘


序言



风雅宋:士人心灵与宋代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寻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勾勒其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并以此折射出宋代作为一个文化繁盛、思想活跃时代的独特魅力。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力求从士人的情感、认知、审美、社交、乃至日常起居等多个维度,立体地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通过对诗词、书画、笔记、史料的细致解读,本书将带您穿越千年,走进一个既有文人士大夫的儒雅风韵,又不乏市井生活的生动气息的宋代。 第一章:诗酒年华,襟怀洒落——士人的精神风貌 宋代是文人政治的黄金时代,也是士人心灵得以充分舒展的时期。本章将聚焦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着重探讨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气质。 “学而优则仕”的现代解读: 探讨宋代“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形成与流变,分析其背后对国家、社会、个人责任的理解。我们不回避科举制度的竞争与压力,但更着重于士人如何在这种体制下锤炼品格,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儒释道三教圆融与士人的心性修养: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儒家思想在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后,呈现出新的生命力。本章将详细阐述理学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如何影响士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道德实践。我们将深入分析朱熹、陆九渊等大家的核心思想,并探讨佛教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士人内心宁静和精神解脱的启示,以及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在士人隐逸生活和审美情趣中得到体现。 “闲愁”与“逸兴”的辩证统一: 宋代士人常感“闲愁”,这种愁绪并非简单的忧郁,而是对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甚至宇宙奥秘的深沉思考。本书将通过分析诸多诗词文赋,揭示这种“闲愁”的内涵,并将其与士人追求的“逸兴”——那种超脱功名利禄,寄情山水,纵情诗酒的洒脱情怀——进行对比和联系,展现士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风雅与生活: “风雅”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士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本章将从服饰、礼仪、宴饮、游赏等方面,展现宋代士人的风雅品味,以及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美学追求与人生态度相结合。 第二章:笔墨丹青,风流传世——士人的艺术创造 艺术是士人表达内心世界、寄托情感的重要途径。本章将深入探讨宋代士人的艺术创造,重点关注文学、书画艺术的发展及其独特的时代精神。 诗词的巅峰与流派: 宋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本章将梳理宋词的演变脉络,从婉约到豪放,分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风格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将探讨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基础上,如何更注重哲理思考和现实关照,并分析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在诗歌革新中的贡献。 书法中的人格写照: 宋代书法在继承晋唐法帖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注重个人情感抒发和审美意趣的书写风格。本章将重点介绍宋代书法大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的艺术成就,分析他们的用笔、结体、墨法特点,以及书法如何成为士人抒发情怀、彰显个性的重要载体。 绘画中的写意精神与文人情怀: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本章将深入探讨宋代绘画如何从写实走向写意,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我们将分析马远、夏圭、赵佶、李迪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品,解读他们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所蕴含的文人情怀和哲学思考。 笔记体的文学价值: 宋代笔记小说非常盛行,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等。本章将探讨这类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分析它们如何记录了当时士人的见闻、思考、甚至奇闻轶事,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第三章:风月同天,市井烟火——士人的生活图景 虽然士人以其高雅的精神世界著称,但他们的生活并非完全脱离尘世。本章将描绘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与市井生活交织的画面,揭示一个更具烟火气的宋代。 书院与教育: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达,为士人提供了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本章将介绍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的历史沿革、教育模式,以及书院如何成为孕育和传播士人思想的重要场所。 饮茶、品茗与社交: 饮茶在宋代已成为一种普及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本章将探讨宋代士人如何饮茶、品茗,茶事活动如何在文人聚会、社交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茶道中蕴含的清雅与禅意。 香事与养生: 香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熏香、祭祀、医药等。本章将介绍宋代香料的使用、熏香的技艺,以及香在士人追求身心健康、品味生活中的作用。 士人的家庭生活与情感世界: 除了公共生活,本章还将触及士人的家庭生活。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尝试还原士人的家庭关系、夫妻情感、亲子教育等,揭示他们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 从文人雅集到市井百态: 本章将通过描述宋代文人雅集的场景,如“曲水流觞”、“赏花宴”等,展现士人之间高雅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将适度引入对当时市井生活的描写,如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热闹的集市、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全面地呈现宋代社会的面貌。 第四章:器具之美,生活之韵——宋代审美与实用 宋代是器物美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士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器物制造。本章将聚焦宋代器物的实用与审美,展现其蕴含的独特生活哲学。 汝官哥定,瓷器之绝唱: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本章将重点介绍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等名窑的特点,分析其釉色、造型、工艺的精湛之处,以及这些瓷器如何成为士人案头清玩、体现其高雅品味的象征。 案头清玩:文房四宝的精致: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士人必备的工具,也是他们审美情趣的体现。本章将深入探讨宋代笔、墨、纸、砚的制作工艺、特点,以及文房器物如何被赋予艺术价值,成为士人精神寄托的载体。 生活器用的雅致: 除了文房器物,本章还将关注宋代其他生活器用,如茶具、酒器、家具、灯具等。分析这些器物在造型、材质、纹饰上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宋代士人对生活细节的追求和对美的尊重。 “格物致知”的生活实践: “格物致知”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概念,也体现在士人对器物的研究和使用中。本章将探讨士人如何通过对器物的观察和使用,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这种探究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结语: 《风雅宋:士人心灵与宋代生活》力图通过对宋代士人精神世界、艺术创造、日常生活以及器物美学的多角度呈现,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宋代画卷。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仅能领略宋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对艺术、对生活新的思考和启迪。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的探索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堆砌史料、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风格,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中国民俗的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的关注,比如关于“饮食”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各种传统美食,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节日饮食习俗的由来和意义,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些习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书中还对许多民间技艺、传统节令的习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剪纸、戏曲、舞狮等等,这些都不仅仅是表演,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我感觉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热爱和自豪。每一段文字都透露着一种想要将这份美好传递下去的愿望。而且,书中对于一些习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梳理,也做得非常清晰,让我能够理解这些习俗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的。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传统。它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欣赏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书中所介绍的各种节令习俗,从春节的“年味”到端午的“粽香”,再到中秋的“月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引用,它们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民俗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关于灶王爷的故事,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书中还探讨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比如“坐月子”的讲究,关于“生辰”的仪式,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周期的重视以及对健康、幸福的美好期盼。阅读此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中漫步,每一步都能发现令人惊喜的文化瑰宝,让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这些风俗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看似零散的民俗,其实共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文化网,维系着这个民族的认同和情感。例如,书中对“婚俗”的描写,不仅仅是介绍了彩礼、嫁妆、拜堂等环节,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它所代表的对婚姻的神圣性、对家族延续的重视以及男女双方对家庭责任的承诺。同样,关于“丧葬习俗”的描述,虽然有些内容可能让人感到沉重,但它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安慰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节日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了热闹的场面,更是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比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纪念,更是对家族血脉的追溯和对传统伦理的传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文化并非是陈旧过时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与我们当下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基因。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都市,对传统文化日渐疏离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以一种非常朴实、不做作的方式,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民俗文化重新拉回了我们的视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习俗的深入剖析。比如,书中对“春节”这个概念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和放假,而是从“岁首”的概念讲起,分析了除夕守岁、贴春联、放鞭炮等一系列活动所蕴含的祈福、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深层含义。还有关于“祭祀”的章节,虽然现代社会祭祀的形式已经大大简化,但书中通过追溯其起源,讲述了祭祀在古代维系宗族、表达感恩、祈求庇佑等方面的作用,让我对这些看似传统的仪式有了新的认识。书中的语言非常生动,常常穿插着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引用的民间谚语,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小心翼翼地为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有些陌生的读者,播撒下理解和热爱的种子,让它们在心田里慢慢发芽、生长。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那些生动鲜活的传统风俗。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亲切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作者并没有选择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习俗。从年节庆典的热闹喧腾,到婚丧嫁娶的庄重仪式,再到饮食起居中的点滴讲究,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书中对许多节日的由来、习俗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了解到许多过去不曾留意过的细节,例如春节期间不同地区的拜年方式差异,元宵节灯谜的智慧,端午节赛龙舟背后蕴含的纪念意义等等。这种梳理不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仿佛能听到祖先们在耳边低语,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智慧。同时,书中也探讨了许多民间信仰、节日传说,这些故事虽然充满了奇幻色彩,却也折射出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阅读此书,就像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那些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生活”的故事,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