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定价:32.00元
售价:20.8元,便宜11.2元,折扣65
作者: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3002350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论是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还是道德礼仪等,其中都蕴含着各种民俗现象。章岁时节令民俗不仅包括了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中国人十分重视人生大事,每逢婴孩出生、青年婚嫁、老人寿诞、有人逝世,不仅要操办举行各种活动,还会遵循种种不可逾越的规矩,第二章人生礼俗就介绍了操办人生大事时人们会遵循的习俗。第三章介绍了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礼俗,穿衣、吃饭、居住、出行,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习惯中也蕴含着民俗的应用。第四章信仰民俗介绍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自然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生育神崇拜等,以及招财金蟾、“三多”、送子麒麟等常见的民间吉祥物。
目录
章 岁时节令民俗/1
一、春节/1
(一)年兽的传说/1
(二)祭灶与扫陈/3
(三)热热闹闹办年货/5
(四)总把新桃换旧符/6
(五)合家欢与拜新年/11
(六)大家都来接财神/13
二、元宵节/15
(一)元宵节的传说/16
(二)猜灯谜的传说/17
(三)龙灯耍起来/20
(四)元宵与汤圆/21
三、清明节/22
(一)介子推与清明节/23
(二)祭祖扫墓/24
(三)踏青“插柳”/25
四、端午节/26
(一)端午节的由来/26
(二)裹粽子与赛龙舟/28
(三)端午挂艾的传说/29
(四)捉鬼天师钟馗/31
五、中秋节/32
(一)嫦娥奔月/32
(二)后羿造饼/33
(三)吴刚伐桂/34
(四)玉兔入月宫/36
六、重阳节/36
(一)桓景避灾/36
(二)重阳糕与菊花酒/38
(三)“辟邪翁”与延寿客/39
七、节气民俗/40
(一)二十四节气与民俗/40
(二)一年之计在于春 /42
(三)立夏称人/43
(四)夏至吃点啥/45
(五)立秋戴楸叶/47
(六)立冬补冬/48
(七)冬至到,吃水饺/50
第二章 人生礼俗/51
一、诞生礼俗/51
(一)生产习俗/51
(二)报喜与三朝礼俗/53
(三)满月酒送“老虎”/54
(四)有趣的抓周仪式/56
二、婚姻礼俗/57
(一)婚姻的前奏——成人礼/57
(二)三媒六证的传说/59
(三)六礼之亲迎/61
(四)三朝回门/63
三、寿诞礼俗/64
(一)寿诞礼俗知多少/64
(二)孙膑献桃/66
四、丧葬礼俗/68
(一)丧葬的传统仪式/68
(二)不同的丧葬方式/69
第三章 生活礼俗/71
一、穿衣礼俗/71
(一)脱鞋脱袜上殿来/71
(二)避害驱邪的鞋/72
(三)衣着得体很重要/73
二、饮食礼俗/75
(一)熟食与聚食/76
(二)筷子的使用/78
(三)餐桌座次多讲究/79
三、居住礼俗/80
(一)宅院的风水/80
(二)家居民俗风/82
四、出行礼俗/84
(一)劝君更进一杯酒/84
(二)为什么不下驴/88
第四章 信仰民俗/91
一、神灵崇拜/91
(一)宽容的玉皇大帝/92
(二)慈爱的土地公/93
(三)泰山石敢当/95
(四)奇特的祖师爷/97
二、民间吉祥物/100
(一)刘海戏金蟾/100
(二)三多:佛手、桃子和石榴/102
(三)麒麟送子/105
结语/108
参考文献/109
作者介绍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由海内外文化人士发起并创建。中心响应中央号召,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以及能够“走出去”的文化精品内容的构建,以革新国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为中华传统文化广泛的国际传播贡献一己之力。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已有十余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材编写、推广的行业人士。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传统。它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欣赏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书中所介绍的各种节令习俗,从春节的“年味”到端午的“粽香”,再到中秋的“月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引用,它们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民俗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关于灶王爷的故事,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书中还探讨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比如“坐月子”的讲究,关于“生辰”的仪式,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周期的重视以及对健康、幸福的美好期盼。阅读此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中漫步,每一步都能发现令人惊喜的文化瑰宝,让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和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堆砌史料、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风格,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中国民俗的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的关注,比如关于“饮食”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各种传统美食,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节日饮食习俗的由来和意义,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些习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书中还对许多民间技艺、传统节令的习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剪纸、戏曲、舞狮等等,这些都不仅仅是表演,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我感觉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热爱和自豪。每一段文字都透露着一种想要将这份美好传递下去的愿望。而且,书中对于一些习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梳理,也做得非常清晰,让我能够理解这些习俗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的。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那些生动鲜活的传统风俗。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亲切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作者并没有选择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习俗。从年节庆典的热闹喧腾,到婚丧嫁娶的庄重仪式,再到饮食起居中的点滴讲究,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书中对许多节日的由来、习俗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了解到许多过去不曾留意过的细节,例如春节期间不同地区的拜年方式差异,元宵节灯谜的智慧,端午节赛龙舟背后蕴含的纪念意义等等。这种梳理不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仿佛能听到祖先们在耳边低语,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智慧。同时,书中也探讨了许多民间信仰、节日传说,这些故事虽然充满了奇幻色彩,却也折射出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阅读此书,就像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那些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生活”的故事,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这些风俗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看似零散的民俗,其实共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文化网,维系着这个民族的认同和情感。例如,书中对“婚俗”的描写,不仅仅是介绍了彩礼、嫁妆、拜堂等环节,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它所代表的对婚姻的神圣性、对家族延续的重视以及男女双方对家庭责任的承诺。同样,关于“丧葬习俗”的描述,虽然有些内容可能让人感到沉重,但它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安慰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节日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了热闹的场面,更是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比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纪念,更是对家族血脉的追溯和对传统伦理的传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文化并非是陈旧过时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与我们当下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基因。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都市,对传统文化日渐疏离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以一种非常朴实、不做作的方式,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民俗文化重新拉回了我们的视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习俗的深入剖析。比如,书中对“春节”这个概念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和放假,而是从“岁首”的概念讲起,分析了除夕守岁、贴春联、放鞭炮等一系列活动所蕴含的祈福、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深层含义。还有关于“祭祀”的章节,虽然现代社会祭祀的形式已经大大简化,但书中通过追溯其起源,讲述了祭祀在古代维系宗族、表达感恩、祈求庇佑等方面的作用,让我对这些看似传统的仪式有了新的认识。书中的语言非常生动,常常穿插着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引用的民间谚语,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小心翼翼地为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有些陌生的读者,播撒下理解和热爱的种子,让它们在心田里慢慢发芽、生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