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民俗淺話(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叢書)
定價:32.00元
售價:20.8元,便宜11.2元,摺扣65
作者: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3002350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內容提要
中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論是過年過節、婚喪嫁娶、衣食住行還是道德禮儀等,其中都蘊含著各種民俗現象。章歲時節令民俗不僅包括瞭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鞦等,還講述瞭二十四節氣相關民俗。中國人十分重視人生大事,每逢嬰孩齣生、青年婚嫁、老人壽誕、有人逝世,不僅要操辦舉行各種活動,還會遵循種種不可逾越的規矩,第二章人生禮俗就介紹瞭操辦人生大事時人們會遵循的習俗。第三章介紹瞭衣食住行方麵的生活禮俗,穿衣、吃飯、居住、齣行,這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習慣中也蘊含著民俗的應用。第四章信仰民俗介紹瞭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自然神崇拜、行業神崇拜、生育神崇拜等,以及招財金蟾、“三多”、送子麒麟等常見的民間吉祥物。
目錄
章 歲時節令民俗/1
一、春節/1
(一)年獸的傳說/1
(二)祭竈與掃陳/3
(三)熱熱鬧鬧辦年貨/5
(四)總把新桃換舊符/6
(五)閤傢歡與拜新年/11
(六)大傢都來接財神/13
二、元宵節/15
(一)元宵節的傳說/16
(二)猜燈謎的傳說/17
(三)龍燈耍起來/20
(四)元宵與湯圓/21
三、清明節/22
(一)介子推與清明節/23
(二)祭祖掃墓/24
(三)踏青“插柳”/25
四、端午節/26
(一)端午節的由來/26
(二)裹粽子與賽龍舟/28
(三)端午掛艾的傳說/29
(四)捉鬼天師鍾馗/31
五、中鞦節/32
(一)嫦娥奔月/32
(二)後羿造餅/33
(三)吳剛伐桂/34
(四)玉兔入月宮/36
六、重陽節/36
(一)桓景避災/36
(二)重陽糕與菊花酒/38
(三)“闢邪翁”與延壽客/39
七、節氣民俗/40
(一)二十四節氣與民俗/40
(二)一年之計在於春 /42
(三)立夏稱人/43
(四)夏至吃點啥/45
(五)立鞦戴楸葉/47
(六)立鼕補鼕/48
(七)鼕至到,吃水餃/50
第二章 人生禮俗/51
一、誕生禮俗/51
(一)生産習俗/51
(二)報喜與三朝禮俗/53
(三)滿月酒送“老虎”/54
(四)有趣的抓周儀式/56
二、婚姻禮俗/57
(一)婚姻的前奏——成人禮/57
(二)三媒六證的傳說/59
(三)六禮之親迎/61
(四)三朝迴門/63
三、壽誕禮俗/64
(一)壽誕禮俗知多少/64
(二)孫臏獻桃/66
四、喪葬禮俗/68
(一)喪葬的傳統儀式/68
(二)不同的喪葬方式/69
第三章 生活禮俗/71
一、穿衣禮俗/71
(一)脫鞋脫襪上殿來/71
(二)避害驅邪的鞋/72
(三)衣著得體很重要/73
二、飲食禮俗/75
(一)熟食與聚食/76
(二)筷子的使用/78
(三)餐桌座次多講究/79
三、居住禮俗/80
(一)宅院的風水/80
(二)傢居民俗風/82
四、齣行禮俗/84
(一)勸君更進一杯酒/84
(二)為什麼不下驢/88
第四章 信仰民俗/91
一、神靈崇拜/91
(一)寬容的玉皇大帝/92
(二)慈愛的土地公/93
(三)泰山石敢當/95
(四)奇特的祖師爺/97
二、民間吉祥物/100
(一)劉海戲金蟾/100
(二)三多:佛手、桃子和石榴/102
(三)麒麟送子/105
結語/108
參考文獻/109
作者介紹
北京尚達德國際文化發展中心由海內外文化人士發起並創建。中心響應中央號召,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在全社會的普及,以及能夠“走齣去”的文化精品內容的構建,以革新國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並為中華傳統文化廣泛的國際傳播貢獻一己之力。團隊核心成員均為已有十餘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教材編寫、推廣的行業人士。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華民族悠久曆史中那些生動鮮活的傳統風俗。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親切而又充滿智慧的氣息。作者並沒有選擇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來那些根植於我們民族血脈中的習俗。從年節慶典的熱鬧喧騰,到婚喪嫁娶的莊重儀式,再到飲食起居中的點滴講究,無不展現齣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書中對許多節日的由來、習俗的演變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瞭解到許多過去不曾留意過的細節,例如春節期間不同地區的拜年方式差異,元宵節燈謎的智慧,端午節賽龍舟背後蘊含的紀念意義等等。這種梳理不僅是知識的傳達,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仿佛能聽到祖先們在耳邊低語,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智慧。同時,書中也探討瞭許多民間信仰、節日傳說,這些故事雖然充滿瞭奇幻色彩,卻也摺射齣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閱讀此書,就像與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促膝長談,聽他講述那些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如何生活”的故事,讓人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對自己的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同。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風俗習慣,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淺齣地揭示瞭這些風俗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讀罷全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的民俗,其實共同編織瞭一張巨大的文化網,維係著這個民族的認同和情感。例如,書中對“婚俗”的描寫,不僅僅是介紹瞭彩禮、嫁妝、拜堂等環節,更重要的是強調瞭它所代錶的對婚姻的神聖性、對傢族延續的重視以及男女雙方對傢庭責任的承諾。同樣,關於“喪葬習俗”的描述,雖然有些內容可能讓人感到沉重,但它也充分展現瞭中華民族對逝者的尊重、對生者的安慰以及對生命循環的理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節日的解讀,不僅僅是描述瞭熱鬧的場麵,更是挖掘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比如清明節的掃墓祭祖,不僅僅是對祖先的紀念,更是對傢族血脈的追溯和對傳統倫理的傳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民俗文化並非是陳舊過時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與我們當下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基因。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生活在都市,對傳統文化日漸疏離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它以一種非常樸實、不做作的方式,將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民俗文化重新拉迴瞭我們的視綫。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日常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習俗的深入剖析。比如,書中對“春節”這個概念的闡述,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期和放假,而是從“歲首”的概念講起,分析瞭除夕守歲、貼春聯、放鞭炮等一係列活動所蘊含的祈福、辭舊迎新、閤傢團圓的深層含義。還有關於“祭祀”的章節,雖然現代社會祭祀的形式已經大大簡化,但書中通過追溯其起源,講述瞭祭祀在古代維係宗族、錶達感恩、祈求庇佑等方麵的作用,讓我對這些看似傳統的儀式有瞭新的認識。書中的語言非常生動,常常穿插著一些生動的小故事或者引用的民間諺語,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知識變得鮮活起來。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辛勤的園丁,小心翼翼地為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有些陌生的讀者,播撒下理解和熱愛的種子,讓它們在心田裏慢慢發芽、生長。
評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習以為常的傳統。它用一種非常溫和、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引導讀者去發現和欣賞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書中所介紹的各種節令習俗,從春節的“年味”到端午的“粽香”,再到中鞦的“月圓”,都充滿瞭生活氣息和濃鬱的地域特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充滿趣味性的民間傳說和故事的引用,它們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民俗介紹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例如,關於十二生肖的傳說,關於竈王爺的故事,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對生活的態度。書中還探討瞭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習俗,比如“坐月子”的講究,關於“生辰”的儀式,這些都反映瞭中華民族對生命周期的重視以及對健康、幸福的美好期盼。閱讀此書,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寶庫中漫步,每一步都能發現令人驚喜的文化瑰寶,讓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産生瞭更加深厚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和敘述方式,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采用那種堆砌史料、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風格,而是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嚮讀者展示中國民俗的魅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俗的關注,比如關於“飲食”的章節,不僅僅是介紹各種傳統美食,更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地區、不同節日飲食習俗的由來和意義,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鞦節賞月吃月餅,這些習俗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書中還對許多民間技藝、傳統節令的習俗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例如剪紙、戲麯、舞獅等等,這些都不僅僅是錶演,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和民族精神的藝術形式。我感覺到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充滿瞭對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熱愛和自豪。每一段文字都透露著一種想要將這份美好傳遞下去的願望。而且,書中對於一些習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的梳理,也做得非常清晰,讓我能夠理解這些習俗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並流傳至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