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宁夏草原监测-赵勇,于钊 阳光出版社 9787552524406

{RT}宁夏草原监测-赵勇,于钊 阳光出版社 97875525244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勇,于钊 著
图书标签:
  • 宁夏
  • 草原
  • 生态监测
  • 环境科学
  • 赵勇
  • 于钊
  • 阳光出版社
  • 9787552524406
  • 西北地区
  • 生态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ISBN:9787552524406
商品编码:297715504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宁夏草原监测 作者 赵勇,于钊
定价 188.00元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ISBN 9787552524406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32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草原资源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资源,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陆地的生态系统。监测草原生产和生态状况,对于指导畜牧业生产、评价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遏制草原生产力下降、退化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2003年自治区实施全区禁牧封育政策,国家相继启动了“退牧还草工程”“天然草原生物灾害综合防治”“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重大工程。为了掌握草原资源状况和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草原工作站(草原监理中心)组织联合全区各级草原监测机构和科研院校,以3S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了全区草原生产力和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监测。十多年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提出了客观全面的监测指标、科学的数据采集处理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大量的数据,提高了草原监测水平,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规划和决策依据。
  为提高草原监测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保证监测结果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基础上撰写了《宁夏草原监测》。手册提供了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操作性强的监测流程,并介绍宁夏草原上的优势种、建群种、主要有毒有害植物。书中收录了宁夏草原主要植物292种,隶属于50科182属292种。科按国际上分类惯例的恩格勒系统排序,属、种均亦拉丁字母排序。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要描述,书后编载了中文笔画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手册可为各级草原监测人员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也可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赵勇,男,1962年生,宁夏盐池县人。高级畜牧师,毕业于宁夏农学院。主要从事草原技术推广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天然草原生物灾害综合防治”“草原生态监测”等重大项目,在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于钊,男,1971年生,宁夏中宁县人。高级畜牧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从事草原资源保护与利用。主持或参与“天然草原生物灾害综合防治”“草原生态监测”等重大项目,在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一、草原资源监测概述
绪论
章 宁夏草原资源概述
第二章 草原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 地面监测
第四章 草原生产力监测

二、宁夏常见草原植物
凤尾蕨科
麻黄科
蓼科
藜科
石竹科
毛茛科
小蘖科
罂粟科
十字花科
蔷薇科
豆科
……
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一、草原资源监测概述
绪论
章 宁夏草原资源概述
第二章 草原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 地面监测
第四章 草原生产力监测

二、宁夏常见草原植物
凤尾蕨科
麻黄科
蓼科
藜科
石竹科
毛茛科
小蘖科
罂粟科
十字花科
蔷薇科
豆科
……
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国草原生态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引言 草原,这片辽阔而壮美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也维系着重要的生态平衡。从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到苍茫的新疆牧场,再到青藏高原的云雾缭绕,中国草原以其多样的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游牧文化,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草场退化、沙化扩张、生物多样性锐减、传统游牧方式的失落……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也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计和文化传承。 本书《风吹草低见牛羊:中国草原生态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些严峻现实的深刻洞察,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草原的生态现状、变迁趋势及其背后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前瞻性的草原可持续发展之路。本书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的案例,而是力求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构建一个关于中国草原生态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框架。 第一章:中国草原概览与历史变迁 本章将首先对中国草原进行全景式的描绘。我们将追溯中国草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征、土壤类型以及主要的植被类型和代表性动物。从东部农牧交错带的典型草原,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荒漠草原,再到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我们将一一呈现这些不同类型草原的独特生态属性。 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中国草原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从古代游牧文明的兴盛与衰落,到近代以来农耕文明的扩张与边界的模糊,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草原的开发与治理政策,我们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对草原生态产生的影响。重点将放在近几十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草原生态环境所经历的剧烈变化,包括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鼠虫害等造成的生态压力,以及国家为保护和恢复草原所做出的努力和其成效。 第二章: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退化机制探析 本章将聚焦于草原的核心——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我们将从供给服务(如草料生产、畜产品)、调节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支持服务(如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个维度,对中国草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科学的评估。这部分研究将运用遥感技术、野外调查、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量化草原生态服务价值,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紧接着,本章将深入探究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将系统分析自然因素(如气候干旱化、物种入侵)和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对草原退化的驱动作用。通过对不同区域草原退化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例如人口增长、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管理政策的滞后性等。特别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化趋势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第三章:草原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策略 草原不仅是广袤的草本植物王国,更是无数野生动物的家园。本章将详细介绍中国草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包括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状况。我们将关注植被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生境下脊椎动物、鸟类、昆虫等群落的组成和动态。 与此同时,我们将探讨导致草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因素,例如栖息地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猎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包括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施物种保护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的监测与控制、以及推广生态友好型畜牧业生产方式等。我们将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四章:草原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 草原并非孤立的生态系统,它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息息相关。本章将深入研究中国草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将考察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收入水平、教育医疗条件等。重点关注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挑战。 我们将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例如草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转型,以及旅游业、矿产开发等对草原环境可能造成的压力。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如何在促进草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并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我们将关注现代科技在草原畜牧业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 第五章: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基于前几章的分析,本章将集中探讨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我们将审视国内外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重点将提出几项具有操作性的发展模式: 生态优先的草牧业转型: 强调科学放牧、草畜平衡、轮牧休牧等生态化管理措施,推广优质牧草种植和草种改良技术,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补偿与绿色产业: 探索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如藏医药、民族手工艺品)、绿色能源(如风电、光伏)等非牧业绿色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减轻对草场资源的过度依赖。 科技创新与智慧草原: 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草原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草场长势、环境变化、病虫害等信息的精准掌握,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社区参与与文化认同: 鼓励当地牧民和社区积极参与草原保护和管理,尊重和传承草原文化,通过发展社区驱动的生态保护项目,提升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第六章: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并基于科学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将涵盖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以及地方层面的具体实施策略,例如: 完善草原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草原保护和利用的法律约束,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 加大生态保护投入: 增加对草原生态修复、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 加强跨部门协作: 建立健全草原保护和发展相关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不同草原区域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的草原保护和管理经验,加强科研合作。 最后,本章将对中国草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广袤的草原生态系统必将重焕生机,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推动中国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参考,激发更多人对这片土地的关注和热爱。 结语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国草原生态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它试图描绘中国草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草原的价值,认识草原面临的挑战,并共同为守护这片宝贵的绿色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代代相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对大自然总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宁夏草原监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带我走近了宁夏草原。书中并没有刻意去回避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草原面临的严峻挑战。作者在描述这些挑战时,并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展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更重要的是,书中也描绘了许多积极的改变和努力。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基层工作者,他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草原的监测和修复,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贡献力量。我被他们的执着和奉献深深打动,也看到了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态保护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不懈的坚持,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草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责任、关于希望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名为《宁夏草原监测》的书,从书名上看,我本以为会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数据图表。然而,当我翻开它时,却被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所吸引。书中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从宁夏草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入手,讲述了动植物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微妙联系。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草原上四季的变换,春天的嫩芽破土而出,夏天的野花烂漫,秋天的金色麦浪,以及冬天的寂静雪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草原食草动物的部分,它们是如何适应严酷环境,如何在草原上寻找食物,又是如何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传统游牧民族与草原共生的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草原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了解草原的美丽,也关注草原的保护。

评分

我一直对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宁夏草原监测》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监测报告,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们似乎亲身走遍了宁夏的每一寸草原,记录下了最真实的情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草原退化现象的分析,它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而是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当的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直观地展现了草原退化带来的恶果,比如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问题本身,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包括科学的放牧管理、植被恢复技术、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等。这些建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长期的监测和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草原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保护这片土地的重要性。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宁夏草原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只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刻板印象中。然而,《宁夏草原监测》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书中关于草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在这片看似单调的土地下,竟然蕴藏着如此复杂而多样的微生物世界,它们在土壤的形成、养分的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微观生命如何影响着草原的健康与活力,让我对“看不见的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草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生态功能。它让我意识到,保护草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那些美丽的风景,更是为了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宁夏草原的描绘,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生态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读者,我一直对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非常感兴趣。《宁夏草原监测》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详细介绍了当前宁夏草原监测所采用的先进技术,比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各种传感器应用。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这些技术是如何被用来收集、分析和解读草原的各项数据,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草原承载力评估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草原在不同承载压力下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这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光明前景,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应用案例,将科技的力量转化为保护我们宝贵自然资源的强大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