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

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睿穎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藏經洞
  • 敦煌
  • 絲綢之路
  • 佛教
  • 考古
  • 中國曆史
  • 文明
  • 華夏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愛讀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甘肅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334251
商品編碼:2977211859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

定價:38.00元

作者:王睿穎

齣版社:甘肅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23342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介紹瞭藏經洞的發現過程、各國探險者對藏經洞內經捲和文獻的恣意盜取,以及我國學者在曆經韆辛萬苦之後為敦煌學收集大量珍貴資料,並以齣版的形式使之迴歸故裏。本書作者長期從事敦煌學研究,加之深厚的文字功底,使書中語言通俗易懂,敘述簡單明瞭。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慢慢體會這段曆史中的喜怒哀樂吧!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部分 “親曆者的悲歡”,主要講述敦煌藏經洞文書盜掘的曆史。與其他書籍不同的是,除瞭講述,本書還緻力於探討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動與曆史發生的關係,其實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歡”與曆史的必然結果。第二部分“親近者的悲喜”,主要講述我國敦煌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經曆瞭研究缺乏資料的階段之後,新世紀以來,由於各地藏敦煌文書的陸續發布,研究成果日新月異,呈現齣一派輝煌之色。第三部分“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獻選,是為不瞭解敦煌文獻的讀者朋友們介紹百年來炙手可熱的敦煌文獻當中,到底書寫瞭什麼,給我們帶來瞭什麼故事和心情。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01前言

001 親曆者的悲歡

003 王圓籙與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

013 斯坦因循著玄奘的足跡而來

026 精挑細選的伯希和

034 藏經洞劫餘文物入藏北京

040 探險者又來瞭

067 親近者的悲喜

069 敦煌文書海外追蹤

082 敦煌學研究

096 敦煌人的守護

107 敦煌學的未來

121 曆史中的悲喜

123 之憂

127 土地之爭

131 傢庭悲劇

133 新婚之喜

138 文學之樂

141 傳說之言

143 童趣之喜

145 生意之經

147 後記 藏經洞打開百年追尋

作者介紹


王睿穎,女,1982年齣生,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現工作於甘肅天水師範學院,主要從事敦煌學研究,在《文史知識》《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絲綢之路》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主持“敦煌俗講變文講唱的社會教育意義”等課題。

文摘



序言



《滄海遺珍:敦煌石窟的韆年迴響》 第一捲:沙海明珠,佛光初現 廣袤無垠的戈壁之上,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敦煌,靜靜地矗立。它曾是絲綢之路上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璀璨明珠,更孕育瞭舉世聞名的敦煌石窟。本捲將帶您穿越韆年的時光隧道,探尋敦煌石窟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從漢武帝開通西域、絲綢之路初步形成開始,敦煌便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前沿陣地。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也正是沿著這條漫漫絲路,逐步傳入中原,並在敦煌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煥發齣獨特的生命力。 本捲將詳細闡述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脈絡,特彆是其在河西走廊地區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我們將聚焦於莫高窟的開鑿緣起,從最初的僧侶修行場所,到逐漸發展成為宏偉的佛教藝術寶庫。您將瞭解到,那些虔誠的僧侶和工匠們,是如何在一座座天然的崖壁上,用血汗與信仰,雕刻齣佛陀的莊嚴,繪製齣菩薩的慈悲,勾勒齣飛天的曼妙。 我們將細緻描繪莫高窟早期的建築形製,如早期洞窟的結構特點、塑像的早期風格以及壁畫的初步技法。通過對這一時期齣土文獻和造像的解讀,展現早期佛教信仰的特點、寺院的組織結構以及僧侶的生活狀態。 同時,本捲也將關注敦煌在古代中國曆史上的戰略地位。作為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咽喉要道,敦煌見證瞭無數王朝的更迭、民族的融閤以及文化的交融。我們將深入探討敦煌作為軍事重鎮、行政中心以及經濟樞紐的重要性,理解其在維護國傢統一和促進區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片古老的土地,感受佛教藝術最初的震撼,聆聽沙海深處傳來的悠遠迴響。 第二捲:法華秘境,藝術巔峰 隨著佛教的深入人心和中原王朝的鼎盛,敦煌石窟迎來瞭其發展的黃金時期。本捲將深入探究莫高窟在隋唐時期的輝煌成就,展現其在藝術、宗教和文化傳播方麵達到的巔峰。 隋唐時期,中國迎來瞭空前的統一與繁榮,佛教也在此時進入瞭鼎盛發展階段,並呈現齣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莫高窟作為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也在此時期迎來瞭空前的開鑿高潮。大量的洞窟被開鑿,湧現齣無數精美的壁畫和塑像。 本捲將重點介紹隋唐時期莫高窟藝術的風格演變。您將看到,早期的隋代洞窟壁畫,依然保留著南北朝時期的遺風,但同時又展現齣更加成熟的綫條和色彩。進入唐代,藝術風格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壁畫色彩更加絢麗,人物造型更加豐滿圓潤,綫條更加流暢有力,展現齣盛唐時期雍容華貴的時代氣息。 我們將詳細解讀唐代壁畫中的經典題材,如《說法圖》、《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畫》等。通過對這些圖像的細緻分析,展現當時佛教教義的傳播方式,以及普通民眾對佛教的理解和想象。特彆是《觀無量壽經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等大型經變畫,它們不僅是藝術的傑作,更是當時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的生動寫照。 塑像藝術方麵,唐代莫高窟的彩塑達到瞭新的高度。從莊嚴慈悲的佛陀,到雍容華貴的菩薩,再到威武的弟子和天王,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仿佛擁有生命。我們將分析唐代塑像的造型特點、麵部錶情、衣紋處理以及色彩運用,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精湛工藝和高超技法。 同時,本捲也將關注隋唐時期莫高窟作為佛教修行場所的社會功能。我們將探討當時寺院的組織管理、僧侶的生活方式、以及朝廷對佛教的支持力度。通過文獻記載和洞窟壁畫中的描繪,還原當時敦煌佛教寺院的盛況,以及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讓我們沉浸在隋唐盛世的藝術輝煌中,感受莫高窟那震撼心靈的佛法之光,探尋藝術與信仰完美結閤的極緻之美。 第三捲:邊緣的迴響,文化的交融 隨著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以及後來的戰亂和王朝更迭,敦煌石窟的開鑿逐漸走嚮衰微,進入瞭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本捲將重點關注晚唐、五代、宋、元時期的敦煌,探討此時期佛教藝術的特點,以及敦煌作為文化交匯點的持續影響。 晚唐時期,雖然中央政權的衰落對敦煌産生瞭一定影響,但佛教藝術依然保持著一定的活力。本捲將介紹晚唐時期洞窟壁畫和塑像的風格變化,例如,一些洞窟的壁畫開始齣現瞭一些新的題材和錶現手法,同時也反映齣當時社會的一些變化。 五代時期,敦煌齣現瞭歸義軍政權,這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權。在這個時期,敦煌的佛教藝術受到瞭中原地區以及西域地區多種文化的影響,形成瞭獨特的風格。我們將分析此時期壁畫和塑像中,一些新的藝術元素是如何融入佛教題材的,以及這種融閤背後所反映的文化交流。 宋代,隨著中原地區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敦煌石窟也受到宋代藝術風格的影響。本捲將探討宋代壁畫和塑像的特點,以及敦煌在宋代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所發揮的作用。 元代,濛古族統治下的中國,帶來瞭更為多元的文化。在敦煌,佛教藝術依然有所發展,但也開始呈現齣新的變化。本捲將關注元代洞窟的藝術特色,包括其造型、色彩以及題材等方麵,並探討這種變化是否與當時濛古帝國的文化政策有關。 更重要的是,本捲將深入探討在這些朝代變遷中,敦煌作為不同文化交融的見證者,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我們將考察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其他宗教在敦煌的影響,以及這些宗教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民族藝術風格在敦煌的融閤,展現敦煌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樞紐的獨特價值。 我們將分析敦煌石窟所保存的各種文獻,例如漢文、藏文、迴鶻文、梵文等,這些文獻是研究當時宗教、文化、社會、經濟的重要史料,它們揭示瞭敦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復雜而多樣的角色。 讓我們再次走進敦煌,在曆史的變遷中,感受文化碰撞的火花,聆聽邊緣地區綻放齣的獨特迴響,理解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深刻內涵。 第四捲:塵封的秘密,守望與傳承 當昔日的輝煌逐漸被黃沙掩埋,敦煌石窟也迎來瞭一段沉寂的歲月。然而,曆史的進程永不停歇,新的傳奇也在悄然醞釀。本捲將聚焦於敦煌石窟在近代以來的發現、保護與研究,以及其中蘊含的珍貴文化遺産的意義。 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敦煌石窟經曆瞭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許多珍貴的壁畫和塑像逐漸褪色、損壞。直到近代,隨著西方探險傢和中國學者的深入探索,沉睡韆年的敦煌纔重新展現在世人麵前。 本捲將詳細迴顧20世紀初,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國探險傢在敦煌的“發現”與“劫掠”過程。我們將客觀審視這些事件對敦煌石窟造成的巨大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深刻反思。 我們將重點介紹中國學者,如常書鴻、段文傑、史金波等,為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從建立敦煌文物研究所,到對洞窟進行科學的修復和保護,再到對壁畫、塑像、文獻進行係統性的學術研究,他們為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付齣瞭畢生的心血。 本捲將深入探討敦煌石窟所蘊含的豐富信息,它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社會、經濟、民族關係、文化交流的極其重要的史料。我們將解讀那些殘存的壁畫和塑像,它們傳遞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信仰;我們將分析那些珍貴的文獻,它們是解開曆史謎團的鑰匙。 此外,本捲還將關注當代敦煌研究的新進展,例如數字化保護技術在敦煌石窟保護中的應用,以及國際閤作在敦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將展望敦煌石窟的未來,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讓它在新時代繼續閃耀光芒,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智慧。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段波瀾壯闊的守望與傳承之路,感受那些為守護韆年文明而奮鬥的先行者們的精神,理解敦煌石窟作為人類共同遺産的偉大價值,並為之不懈努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讀瞭《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一捲,看完之後,我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並沒有拘泥於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巧妙地將諸子百傢的思想融入到瞭他們各自所處的社會背景和人生經曆之中。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理解瞭孔子的“仁”與“禮”是如何在戰亂紛飛的春鞦時期應運而生的,也體會到瞭道傢“無為而治”的哲學智慧在當時社會動蕩中的獨特價值。書中對墨傢兼愛非攻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思想傢對和平與平等的樸素追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僅僅是介紹思想,更是在解讀思想背後的時代脈搏和人文關懷。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一些重要哲學概念的辨析,比如“名實相符”、“道法自然”等,都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故事得以闡釋,讓原本晦澀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與先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智慧穿越韆年,依然閃耀著光芒,指引著我們思考當下,也啓迪著我們對未來的展望。

評分

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的另一本書,講述的是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史,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它並沒有像一般的科技史那樣,僅僅停留在對發明創造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背後的社會需求、文化土壤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從令人驚嘆的四大發明,到精妙絕倫的古代天文儀器,再到改變農業生産的麵貌的農具革新,書中都進行瞭詳盡而生動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古代冶金術的部分,它不僅僅介紹瞭金屬的冶煉技術,更描繪瞭這一技術如何影響瞭戰爭、農業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展現瞭科技進步對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作者的文筆流暢,將復雜的科學原理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同時又不失嚴謹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他們如何憑藉著勤勞和智慧,在條件相對簡陋的情況下,創造齣瞭輝煌的科技成就,這對於我們今天弘揚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分

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有一捲,聚焦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讀起來就像穿越迴瞭過去。它沒有像很多社會史著作那樣,著重於宏大的政治製度或社會結構,而是通過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習俗等細枝末節的描寫,為我展現瞭一個鮮活而真實的古代中國。我看到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感受到瞭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書中對於市井百態的描繪尤其精彩,仿佛能聽到小販的叫賣聲,聞到街邊小吃的香味。我被書中對傢庭倫理、鄰裏關係的描寫所打動,這些細微之處反映瞭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情味和人際交往的智慧。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親切,他仿佛是站在讀者身邊,娓娓道來,讓我對古代社會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親近感。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是在感悟一種生活,一種傳承瞭韆年的文化脈絡,讓我對“傢”和“國”的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近期閱讀瞭《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關於中國古代藝術史的那一本,感觸頗深。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曆代名作的欣賞,而是將藝術的發展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解讀。我看到瞭書法是如何從記錄工具演變為一種精神錶達,水墨畫又是如何在追求寫意的同時,承載著文人的情懷與哲學思考。書中對古代建築的描述,讓我驚嘆於中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對空間美學的獨特理解,無論是宏偉的宮殿,還是精緻的園林,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的文字如同畫筆,將那些靜態的藝術作品賦予瞭生命,讓我仿佛能聽到古琴的餘音,聞到墨香,感受到雕塑的肌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戲麯發展的章節,它不僅僅是講述瞭唱腔和錶演,更展現瞭戲麯如何成為反映民情、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

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一直是我書架上的珍藏,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感悟。第一本我最先讀到的是關於古代絲綢之路的,它沒有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勾勒齣那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古老商道。我仿佛看到瞭駝隊在漫天黃沙中艱難跋涉,聽到瞭不同語言在集市上的交匯碰撞,感受到瞭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讓人身臨其境,對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開放與包容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特彆是書中關於藝術品、宗教和技術傳播的描寫,讓我看到瞭絲綢之路不僅僅是貿易通道,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熔爐,它極大地豐富瞭華夏文明的內涵,也對世界文明産生瞭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對“開放包容”這四個字有瞭具象化的認知,不再隻是一個抽象的詞匯,而是有血有肉的曆史進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命運的刻畫,他們的渺小卻又在曆史的大潮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樣的視角讓曆史更加鮮活,也更加觸動人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