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
定價:38.00元
作者:王睿穎
齣版社:甘肅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23342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介紹瞭藏經洞的發現過程、各國探險者對藏經洞內經捲和文獻的恣意盜取,以及我國學者在曆經韆辛萬苦之後為敦煌學收集大量珍貴資料,並以齣版的形式使之迴歸故裏。本書作者長期從事敦煌學研究,加之深厚的文字功底,使書中語言通俗易懂,敘述簡單明瞭。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慢慢體會這段曆史中的喜怒哀樂吧!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部分 “親曆者的悲歡”,主要講述敦煌藏經洞文書盜掘的曆史。與其他書籍不同的是,除瞭講述,本書還緻力於探討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動與曆史發生的關係,其實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歡”與曆史的必然結果。第二部分“親近者的悲喜”,主要講述我國敦煌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經曆瞭研究缺乏資料的階段之後,新世紀以來,由於各地藏敦煌文書的陸續發布,研究成果日新月異,呈現齣一派輝煌之色。第三部分“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獻選,是為不瞭解敦煌文獻的讀者朋友們介紹百年來炙手可熱的敦煌文獻當中,到底書寫瞭什麼,給我們帶來瞭什麼故事和心情。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01前言
001 親曆者的悲歡
003 王圓籙與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
013 斯坦因循著玄奘的足跡而來
026 精挑細選的伯希和
034 藏經洞劫餘文物入藏北京
040 探險者又來瞭
067 親近者的悲喜
069 敦煌文書海外追蹤
082 敦煌學研究
096 敦煌人的守護
107 敦煌學的未來
121 曆史中的悲喜
123 之憂
127 土地之爭
131 傢庭悲劇
133 新婚之喜
138 文學之樂
141 傳說之言
143 童趣之喜
145 生意之經
147 後記 藏經洞打開百年追尋
作者介紹
王睿穎,女,1982年齣生,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現工作於甘肅天水師範學院,主要從事敦煌學研究,在《文史知識》《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絲綢之路》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主持“敦煌俗講變文講唱的社會教育意義”等課題。
文摘
序言
最近讀瞭《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一捲,看完之後,我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並沒有拘泥於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巧妙地將諸子百傢的思想融入到瞭他們各自所處的社會背景和人生經曆之中。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理解瞭孔子的“仁”與“禮”是如何在戰亂紛飛的春鞦時期應運而生的,也體會到瞭道傢“無為而治”的哲學智慧在當時社會動蕩中的獨特價值。書中對墨傢兼愛非攻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思想傢對和平與平等的樸素追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僅僅是介紹思想,更是在解讀思想背後的時代脈搏和人文關懷。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一些重要哲學概念的辨析,比如“名實相符”、“道法自然”等,都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故事得以闡釋,讓原本晦澀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與先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智慧穿越韆年,依然閃耀著光芒,指引著我們思考當下,也啓迪著我們對未來的展望。
評分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的另一本書,講述的是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史,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它並沒有像一般的科技史那樣,僅僅停留在對發明創造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背後的社會需求、文化土壤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從令人驚嘆的四大發明,到精妙絕倫的古代天文儀器,再到改變農業生産的麵貌的農具革新,書中都進行瞭詳盡而生動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古代冶金術的部分,它不僅僅介紹瞭金屬的冶煉技術,更描繪瞭這一技術如何影響瞭戰爭、農業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展現瞭科技進步對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作者的文筆流暢,將復雜的科學原理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同時又不失嚴謹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他們如何憑藉著勤勞和智慧,在條件相對簡陋的情況下,創造齣瞭輝煌的科技成就,這對於我們今天弘揚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分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有一捲,聚焦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讀起來就像穿越迴瞭過去。它沒有像很多社會史著作那樣,著重於宏大的政治製度或社會結構,而是通過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習俗等細枝末節的描寫,為我展現瞭一個鮮活而真實的古代中國。我看到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感受到瞭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書中對於市井百態的描繪尤其精彩,仿佛能聽到小販的叫賣聲,聞到街邊小吃的香味。我被書中對傢庭倫理、鄰裏關係的描寫所打動,這些細微之處反映瞭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情味和人際交往的智慧。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親切,他仿佛是站在讀者身邊,娓娓道來,讓我對古代社會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親近感。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是在感悟一種生活,一種傳承瞭韆年的文化脈絡,讓我對“傢”和“國”的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近期閱讀瞭《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中關於中國古代藝術史的那一本,感觸頗深。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曆代名作的欣賞,而是將藝術的發展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解讀。我看到瞭書法是如何從記錄工具演變為一種精神錶達,水墨畫又是如何在追求寫意的同時,承載著文人的情懷與哲學思考。書中對古代建築的描述,讓我驚嘆於中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對空間美學的獨特理解,無論是宏偉的宮殿,還是精緻的園林,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的文字如同畫筆,將那些靜態的藝術作品賦予瞭生命,讓我仿佛能聽到古琴的餘音,聞到墨香,感受到雕塑的肌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戲麯發展的章節,它不僅僅是講述瞭唱腔和錶演,更展現瞭戲麯如何成為反映民情、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一直是我書架上的珍藏,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感悟。第一本我最先讀到的是關於古代絲綢之路的,它沒有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勾勒齣那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古老商道。我仿佛看到瞭駝隊在漫天黃沙中艱難跋涉,聽到瞭不同語言在集市上的交匯碰撞,感受到瞭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讓人身臨其境,對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開放與包容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特彆是書中關於藝術品、宗教和技術傳播的描寫,讓我看到瞭絲綢之路不僅僅是貿易通道,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熔爐,它極大地豐富瞭華夏文明的內涵,也對世界文明産生瞭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對“開放包容”這四個字有瞭具象化的認知,不再隻是一個抽象的詞匯,而是有血有肉的曆史進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命運的刻畫,他們的渺小卻又在曆史的大潮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樣的視角讓曆史更加鮮活,也更加觸動人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