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睿颖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藏经洞
  • 敦煌
  • 丝绸之路
  • 佛教
  • 考古
  • 中国历史
  • 文明
  • 华夏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334251
商品编码:297721185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

定价:38.00元

作者:王睿颖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23342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各国探险者对藏经洞内经卷和文献的恣意盗取,以及我国学者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为敦煌学收集大量珍贵资料,并以出版的形式使之回归故里。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敦煌学研究,加之深厚的文字功底,使书中语言通俗易懂,叙述简单明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慢慢体会这段历史中的喜怒哀乐吧!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亲历者的悲欢”,主要讲述敦煌藏经洞文书盗掘的历史。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除了讲述,本书还致力于探讨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动与历史发生的关系,其实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欢”与历史的必然结果。第二部分“亲近者的悲喜”,主要讲述我国敦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经历了研究缺乏资料的阶段之后,新世纪以来,由于各地藏敦煌文书的陆续发布,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辉煌之色。第三部分“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献选,是为不了解敦煌文献的读者朋友们介绍百年来炙手可热的敦煌文献当中,到底书写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故事和心情。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01前言

001 亲历者的悲欢

003 王圆箓与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

013 斯坦因循着玄奘的足迹而来

026 精挑细选的伯希和

034 藏经洞劫余文物入藏北京

040 探险者又来了

067 亲近者的悲喜

069 敦煌文书海外追踪

082 敦煌学研究

096 敦煌人的守护

107 敦煌学的未来

121 历史中的悲喜

123 之忧

127 土地之争

131 家庭悲剧

133 新婚之喜

138 文学之乐

141 传说之言

143 童趣之喜

145 生意之经

147 后记 藏经洞打开百年追寻

作者介绍


王睿颖,女,1982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工作于甘肃天水师范学院,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在《文史知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丝绸之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敦煌俗讲变文讲唱的社会教育意义”等课题。

文摘



序言



《沧海遗珍:敦煌石窟的千年回响》 第一卷:沙海明珠,佛光初现 广袤无垠的戈壁之上,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敦煌,静静地矗立。它曾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璀璨明珠,更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本卷将带您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探寻敦煌石窟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从汉武帝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开始,敦煌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前沿阵地。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也正是沿着这条漫漫丝路,逐步传入中原,并在敦煌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本卷将详细阐述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其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我们将聚焦于莫高窟的开凿缘起,从最初的僧侣修行场所,到逐渐发展成为宏伟的佛教艺术宝库。您将了解到,那些虔诚的僧侣和工匠们,是如何在一座座天然的崖壁上,用血汗与信仰,雕刻出佛陀的庄严,绘制出菩萨的慈悲,勾勒出飞天的曼妙。 我们将细致描绘莫高窟早期的建筑形制,如早期洞窟的结构特点、塑像的早期风格以及壁画的初步技法。通过对这一时期出土文献和造像的解读,展现早期佛教信仰的特点、寺院的组织结构以及僧侣的生活状态。 同时,本卷也将关注敦煌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敦煌见证了无数王朝的更迭、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交融。我们将深入探讨敦煌作为军事重镇、行政中心以及经济枢纽的重要性,理解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区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感受佛教艺术最初的震撼,聆听沙海深处传来的悠远回响。 第二卷:法华秘境,艺术巅峰 随着佛教的深入人心和中原王朝的鼎盛,敦煌石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本卷将深入探究莫高窟在隋唐时期的辉煌成就,展现其在艺术、宗教和文化传播方面达到的巅峰。 隋唐时期,中国迎来了空前的统一与繁荣,佛教也在此时进入了鼎盛发展阶段,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也在此时期迎来了空前的开凿高潮。大量的洞窟被开凿,涌现出无数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本卷将重点介绍隋唐时期莫高窟艺术的风格演变。您将看到,早期的隋代洞窟壁画,依然保留着南北朝时期的遗风,但同时又展现出更加成熟的线条和色彩。进入唐代,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壁画色彩更加绚丽,人物造型更加丰满圆润,线条更加流畅有力,展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时代气息。 我们将详细解读唐代壁画中的经典题材,如《说法图》、《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画》等。通过对这些图像的细致分析,展现当时佛教教义的传播方式,以及普通民众对佛教的理解和想象。特别是《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等大型经变画,它们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的生动写照。 塑像艺术方面,唐代莫高窟的彩塑达到了新的高度。从庄严慈悲的佛陀,到雍容华贵的菩萨,再到威武的弟子和天王,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仿佛拥有生命。我们将分析唐代塑像的造型特点、面部表情、衣纹处理以及色彩运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精湛工艺和高超技法。 同时,本卷也将关注隋唐时期莫高窟作为佛教修行场所的社会功能。我们将探讨当时寺院的组织管理、僧侣的生活方式、以及朝廷对佛教的支持力度。通过文献记载和洞窟壁画中的描绘,还原当时敦煌佛教寺院的盛况,以及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让我们沉浸在隋唐盛世的艺术辉煌中,感受莫高窟那震撼心灵的佛法之光,探寻艺术与信仰完美结合的极致之美。 第三卷:边缘的回响,文化的交融 随着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以及后来的战乱和王朝更迭,敦煌石窟的开凿逐渐走向衰微,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卷将重点关注晚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敦煌,探讨此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以及敦煌作为文化交汇点的持续影响。 晚唐时期,虽然中央政权的衰落对敦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佛教艺术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本卷将介绍晚唐时期洞窟壁画和塑像的风格变化,例如,一些洞窟的壁画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变化。 五代时期,敦煌出现了归义军政权,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在这个时期,敦煌的佛教艺术受到了中原地区以及西域地区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我们将分析此时期壁画和塑像中,一些新的艺术元素是如何融入佛教题材的,以及这种融合背后所反映的文化交流。 宋代,随着中原地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敦煌石窟也受到宋代艺术风格的影响。本卷将探讨宋代壁画和塑像的特点,以及敦煌在宋代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所发挥的作用。 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国,带来了更为多元的文化。在敦煌,佛教艺术依然有所发展,但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变化。本卷将关注元代洞窟的艺术特色,包括其造型、色彩以及题材等方面,并探讨这种变化是否与当时蒙古帝国的文化政策有关。 更重要的是,本卷将深入探讨在这些朝代变迁中,敦煌作为不同文化交融的见证者,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将考察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其他宗教在敦煌的影响,以及这些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艺术风格在敦煌的融合,展现敦煌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的独特价值。 我们将分析敦煌石窟所保存的各种文献,例如汉文、藏文、回鹘文、梵文等,这些文献是研究当时宗教、文化、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它们揭示了敦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复杂而多样的角色。 让我们再次走进敦煌,在历史的变迁中,感受文化碰撞的火花,聆听边缘地区绽放出的独特回响,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深刻内涵。 第四卷:尘封的秘密,守望与传承 当昔日的辉煌逐渐被黄沙掩埋,敦煌石窟也迎来了一段沉寂的岁月。然而,历史的进程永不停歇,新的传奇也在悄然酝酿。本卷将聚焦于敦煌石窟在近代以来的发现、保护与研究,以及其中蕴含的珍贵文化遗产的意义。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敦煌石窟经历了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许多珍贵的壁画和塑像逐渐褪色、损坏。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探险家和中国学者的深入探索,沉睡千年的敦煌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卷将详细回顾20世纪初,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在敦煌的“发现”与“劫掠”过程。我们将客观审视这些事件对敦煌石窟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学者,如常书鸿、段文杰、史金波等,为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建立敦煌文物研究所,到对洞窟进行科学的修复和保护,再到对壁画、塑像、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他们为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本卷将深入探讨敦煌石窟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史料。我们将解读那些残存的壁画和塑像,它们传递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信仰;我们将分析那些珍贵的文献,它们是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 此外,本卷还将关注当代敦煌研究的新进展,例如数字化保护技术在敦煌石窟保护中的应用,以及国际合作在敦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展望敦煌石窟的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智慧。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守望与传承之路,感受那些为守护千年文明而奋斗的先行者们的精神,理解敦煌石窟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伟大价值,并为之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一卷,看完之后,我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巧妙地将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入到了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之中。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理解了孔子的“仁”与“礼”是如何在战乱纷飞的春秋时期应运而生的,也体会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在当时社会动荡中的独特价值。书中对墨家兼爱非攻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和平与平等的朴素追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介绍思想,更是在解读思想背后的时代脉搏和人文关怀。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重要哲学概念的辨析,比如“名实相符”、“道法自然”等,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故事得以阐释,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与先贤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光芒,指引着我们思考当下,也启迪着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评分

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有一卷,聚焦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读起来就像穿越回了过去。它没有像很多社会史著作那样,着重于宏大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结构,而是通过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细枝末节的描写,为我展现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古代中国。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书中对于市井百态的描绘尤其精彩,仿佛能听到小贩的叫卖声,闻到街边小吃的香味。我被书中对家庭伦理、邻里关系的描写所打动,这些细微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情味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他仿佛是站在读者身边,娓娓道来,让我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亲近感。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感悟一种生活,一种传承了千年的文化脉络,让我对“家”和“国”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的另一本书,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它并没有像一般的科技史那样,仅仅停留在对发明创造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背后的社会需求、文化土壤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到精妙绝伦的古代天文仪器,再到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的农具革新,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古代冶金术的部分,它不仅仅介绍了金属的冶炼技术,更描绘了这一技术如何影响了战争、农业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作者的文笔流畅,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严谨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如何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创造出了辉煌的科技成就,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我近期阅读了《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那一本,感触颇深。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代名作的欣赏,而是将艺术的发展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解读。我看到了书法是如何从记录工具演变为一种精神表达,水墨画又是如何在追求写意的同时,承载着文人的情怀与哲学思考。书中对古代建筑的描述,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空间美学的独特理解,无论是宏伟的宫殿,还是精致的园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文字如同画笔,将那些静态的艺术作品赋予了生命,让我仿佛能听到古琴的余音,闻到墨香,感受到雕塑的肌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戏曲发展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唱腔和表演,更展现了戏曲如何成为反映民情、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一直是我书架上的珍藏,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第一本我最先读到的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它没有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勾勒出那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商道。我仿佛看到了驼队在漫天黄沙中艰难跋涉,听到了不同语言在集市上的交汇碰撞,感受到了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开放与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书中关于艺术品、宗教和技术传播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熔炉,它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对“开放包容”这四个字有了具象化的认知,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进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命运的刻画,他们的渺小却又在历史的大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样的视角让历史更加鲜活,也更加触动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