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音节表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现代汉语词类表
标点符号用法
汉字笔画分类、名称表
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
汉字笔顺规则表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
节气表
干支次序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
我国少数民族名称表
计量单位表
我已经将这本书放在案头一段时间了,它已经从一本“待使用的工具”慢慢蜕变成了我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的存在,提供了一种踏实的锚点。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检索结果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拥有一部如此详尽、经过反复校对和修订的实体巨著,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全感。我甚至发现,在查阅过程中,偶然会遇到一些我从未留意过的词语,这些“意外的收获”远比直接搜索某个特定目标更有价值,它鼓励了一种系统性的、有条理的知识获取方式。可以说,这本书是出版界对传统知识整理工作的一种庄重承诺,它所代表的,是对语言和文化的尊重,这份重量,是任何电子资源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评分我对内容本身的期待值本来就很高,毕竟是这样一本厚重的工具书,自然希望它能涵盖足够广博的知识面。初次试用,我主要关注了其中关于古代文学典故的解释部分。发现它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成语和典故的溯源考证做得相当到位,不仅给出了现代的释义,还能追溯到最早的出处和演变过程,这一点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只是简单罗列解释,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比如,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术语解释,它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阐述,使得理解更加立体和透彻。这种扎实的研究态度,让我在查阅时感到非常信赖,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更是一条通往知识源头的清晰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面向所有对汉语有深入需求的人群,但我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的门槛设置得稍微有些高。部分专业术语的解释,虽然准确无误,但如果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吃力。我能理解,作为一部力求权威的词典,保持其学术纯粹性是必要的,但这也在无形中将一部分初学者拒之门外。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贴近现代读者理解习惯的辅助说明,比如增加一些生活化的例句,或者对一些复杂概念提供更通俗的注解。当然,这仅仅是基于我个人在日常阅读中的一点小小的希望,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和雅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触感细腻而厚实,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手指干燥或不适。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无可挑剔,字体的排布既规范又美观,墨色浓淡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丝毫没有疲劳感。装订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书脊结实有力,让人相信这本书可以陪伴自己很多年。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硬件上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体现了对“工具书”应有品质的尊重,光是捧在手里把玩,都是一种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扉页的设计,以及字体和版式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老派的、对知识的敬畏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取阅。
评分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工具书的实用性和易用性。这本书在检索系统上的设计,我认为是其一大亮点。虽然内容浩如烟海,但通过清晰的部首索引和笔画检索,我能迅速定位到我想要查找的词条。更令人称赞的是,有些词条下方的交叉引用非常智能,比如查阅一个生僻的古代官职时,它会提示你去查阅相关的朝代或人物条目,这种“知识网络”的构建,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对于那些习惯通过实体书进行探索性阅读的人来说,这种引导性的设计简直太贴心了。我甚至可以不带着明确目的去翻阅,仅仅是跟着这些索引的指引,就能“误入”一片新的知识领域,这种随性的学习体验非常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