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面向地磁导航的位场延拓空间域算法研究
定价:50.00元
作者:陈龙伟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181027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龙伟、曹聚亮、吴美平、吕云霄编*的《面向 地磁导航的位场延拓空间域算法研究》以水下惯性/ 地磁匹配组合导航为研究背景,对平面位场延拓问题 (包括平面位场向上延拓和平面位场向下延拓)和曲面 位场延拓问题(包括平化曲和曲化平)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空间域解决拉普拉斯方程边值问 题的新方法,研发了快速、稳定的实用位场延拓算法 ,较好地解决了平面位场向下延拓和曲化平不稳定问 题和算法时间效率问题。
本书共包含7部分内容,包括:绪论,位场延拓 问题的基础理论,平面位场延拓频率域算法及改进, 平面位场向上延拓空间域BCE 算法,平面位场向下延 拓空间域CGLS-BCE 算法,曲化平空间域CGLS-SI- BCE 算法,总结及展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算法实现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著作,这里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为读者搭建一个可操作的工程蓝图。特别是在讨论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在位场延拓中的应用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的公式,还细致地分析了网格划分、零填充比例对计算精度和效率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对“如何高效地做”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极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比不同域算法(比如频谱域与直接空间域迭代算法)性能时所采用的详尽测试案例和详实的性能对比图表。这些图表并非简单的定性描述,而是包含了具体的计算资源消耗和误差指标,这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选型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偏向于“技术手册”,严谨、直白,致力于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步骤。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组织结构非常清晰,逻辑衔接流畅得如同一个严密构造的数学证明。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物理概念分解成易于消化的步骤。例如,在介绍如何利用克里金(Kriging)方法对磁场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和场延拓的融合时,作者采用了“问题提出—理论基础—具体步骤—案例验证”的模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统计地球物理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信息熵”在位场数据压缩与去噪中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虽然技术细节非常密集,但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图示和类比,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直观理解之间的桥梁。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技术的汇编,更像是一次结构化的思维训练,它教会读者如何用一种更系统、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物理场的空间处理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冷静且具有批判性的学术气质。它在介绍新的空间域算法时,总是不遗余力地指出其局限性,并将其与经典方法的优势进行对比,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例如,在阐述基于迭代方法的位场分离技术时,作者详细分析了收敛速度与迭代次数的函数关系,并且清晰地指出了在处理大尺度、低信噪比数据时,传统迭代法所面临的陷阱。这种诚实的态度使得读者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也能对现有方法的适用边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求解边界值问题的数值稳定性分析部分,作者对条件数和离散化误差的讨论相当深入,为我理解数值计算的健壮性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整本书在学术深度上,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进阶参考读物。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基础的构建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对于物理场数学描述的引入,非常扎实。我发现作者在解析早期位场理论时,并没有简单地重复经典教材中的内容,而是结合了更现代的数值分析视角,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阐述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噪声和不完整性时,作者引入了一些我先前未曾深入接触的正则化方法,这对于理解实际勘探数据处理中的挑战至关重要。从内容上看,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深度研究的工具书,而不是入门指南。它详尽地剖析了位场位移与空间域转换之间的数学等价性,并且通过严格的推导展示了不同延拓算子在特定条件下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差异。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位场处理算法的物理机制,而非仅仅停留在调用软件函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视角。其对边界条件处理的探讨也十分深入,清晰地勾勒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精妙的边界约束来优化延拓结果,避免引入不必要的伪影。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地磁异常与源体结构反演的联系时,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解释方法的广阔视野。作者并未固守单一的解释模型,而是系统地梳理了从简单偶极子模型到复杂三维磁性体分布的理论过渡。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非唯一性”问题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地磁反演中固有的模糊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先验信息的有效整合来约束解空间,提高解释结果的可靠性。这种对地质约束与地球物理反演相结合的探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背景。此外,书中对于如何利用位场延拓结果来辅助识别深部磁源的策略,也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思路。它不是简单地展示结果,而是揭示了从观测数据到地质推断之间的逻辑链条,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位场图件的解释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