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书籍】外研社现代英汉词典(第3版)

【新华书店书籍】外研社现代英汉词典(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世英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词典
  • 外研社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英语学习
  • 参考书
  • 新华书店
  • 第三版
  • 学习辅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浮光掠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89782
商品编码:29781913459
丛书名: 外研社现代英汉词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外研社现代英汉词典(D3版)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开本:
YJ: 63.9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09.10
ISBN号: 9787560089782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目录 精彩导读

暂无目录信息暂无内容介绍

本店全部为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目录
本店全部为图书
内容介绍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新华书店书籍】外研社现代英汉词典(第3版) 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完全不包含该词典的任何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信息详实,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敦煌遗珍:丝路重光》 探寻千年古道的文化密码与艺术瑰宝 作者: 王振华 撰写,李明 绘图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ISBN: 978-7-5080-9876-5 定价: 188.00 元 --- 卷首语:沙海中的不朽回响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历史遗迹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宗教与技术交流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我们不再将丝绸之路视为单纯的贸易通道,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宏大、最持久的“文化高速公路”。本书的撰写历经十年考证,融合了考古学、宗教学、艺术史、语言学及地质学的多学科视角,旨在为读者重构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张力的古代欧亚大陆交流图景。 第一部分:大漠孤烟——丝路的地理与历史基石 第一章:河西走廊的地理宿命 本章详细剖析了河西走廊在古代战略格局中的关键地位。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与戈壁滩如何共同塑造了这条狭窄却又不可替代的通道。重点分析了古代水文系统的变迁对绿洲聚落兴衰的影响,特别是对玉门关、阳关等重要节点的选址考量。引入了最新的遥感技术数据,揭示了被现代沙丘掩埋的古代烽燧遗址群的新发现。 第二章:汉唐盛世的动脉重振 追溯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详细比较了汉代“屯田戍边”与唐代“安西都护府”在维护丝路安全与促进贸易繁荣方面的政策差异与实际效果。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本章特别关注了粟特商人集团在沟通东西方商业网络中扮演的“中介者”角色,并引用了大量出土于吐鲁番文书中的粟特语契约副本,展现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精细化管理。 第三章:中古时代的信仰迁徙 丝绸之路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宗教的传播。本部分聚焦于佛教自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并在敦煌地区形成本土化特色的过程。通过比较笈多王朝艺术风格与北魏早期石窟造像的差异,阐释了“犍陀罗艺术”对早期中国佛教雕塑产生的直接影响,并分析了道教、祆教(拜火教)在丝路沿线留下的文化烙印。 第二部分:石窟的密语——敦煌艺术的深度解读 第四章:壁画中的世俗生活与宗教叙事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没有停留在对“飞天”形象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研究了壁画中反映的唐宋时期社会风貌。从供养人画像的服饰细节,到描绘的农耕场景、宴饮习俗,乃至所使用的矿物颜料的来源与配方,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特别引入了“反向透视法”在隋代壁画中的应用研究,以佐证中国古代画论中对空间处理的独特理解。 第五章:彩塑的演变——从犍陀罗到中国写实 对比分析了九个朝代(北魏至元代)在敦煌地区留下的彩塑技艺的演变脉络。重点分析了唐代彩塑如何摆脱印度体系的束缚,发展出具有“丰腴健美”和“内在神性”的独特东方美学标准。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分析,首次公开展示了清代工匠对唐代塑像进行“修复”时所使用的内部支撑结构材料的变化。 第六章:藏经洞的秘密——文献的碎片与重构 藏经洞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本书的这一部分,专注于那些未被充分解读的非佛经文献。包括大量的户籍、赋税单、婚书、病历等世俗文书,它们为我们重建了唐宋时期河西走廊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吐蕃文书和回鹘文书的发现意义进行了专题探讨,揭示了多元民族在同一空间内的共存与互动。 第三部分:技术与物产——贸易的真实载体 第七章: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金银器与货币体系 除了丝绸,金属制品和铸币的流动同样关键。本章详细考察了萨珊波斯银器、罗马金币在河西走廊的考古发现分布。重点分析了唐代开元通宝与中亚粟特铸币的互动关系,以及白银替代铜钱成为主要大宗交易媒介的经济转型期。展示了最新在麦积山发现的一批用于称重和验质的标准砝码。 第八章:技术转移的蝴蝶效应:造纸术与玻璃工艺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线,更是技术传播的纽带。深入探讨了公元8世纪怛罗斯之战后,造纸术向西方的缓慢渗透过程。通过对敦煌和楼兰出土的古代纸张的纤维分析,对比了不同地域所用原料的差异。同时,对比了唐代长安与叙利亚大马士革出土的玻璃器皿的元素构成,论证了技术细节的交流与融合。 第九章:餐桌上的世界:香料、茶叶与农作物的交流 丝绸之路也连接了人类的餐桌。本书详细梳理了胡椒、丁香等香料如何从南洋和印度进入中原,并影响了唐宋的烹饪哲学。着重分析了茶马互市在宋代以后对丝绸之路后段(青藏高原路线)的重要性,以及葡萄、苜蓿等耐旱作物的引进如何改变了河西走廊的生态结构。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遗产守护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解和保护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面对气候变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如何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如3D激光扫描、AI图像修复)来应对敦煌等重要遗址的病害侵蚀,确保这些人类共同的记忆能够代代相传。 --- 本书特色: 1. 多学科交叉验证: 结合了文物考古、地质测年与历史文献,提供多维度的论证。 2. 独家图版收录: 首次公开收录了数十幅由知名画师李明依据原始壁画风格重新摹绘的、兼具学术准确性与艺术感染力的彩图。 3. 侧重“人”的叙事: 强调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普通人在这条古道上的真实生活和相互影响。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考古学专业学生、艺术史研究人员、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英汉互译的权威工具书,它的翻译质量和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没有固定译法的习语和谚语时,处理得尤为巧妙。它不会生硬地给出唯一的中文对等词,而是提供两到三种最贴切的解释,并说明这些解释分别适用于何种场合。这种“多维度翻译”的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让我明白翻译的精髓在于传达“意境”而非仅仅是“字面”。有一次我在翻译一篇关于哲学思辨的文章,遇到一个介词短语在上下文中似乎有些模糊,我用这本书查证后,立刻明白了作者真正的意图——原来它暗含了某种时间上的递进关系。这种准确把握语境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任何机器翻译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选择纸质词典的根本原因。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帮你理解“为什么是这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详尽的用法说明上。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一个单词的意思,但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在句子中使用它,尤其是那些有着复杂搭配习惯的词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名词和动词后面,都附带着非常清晰的固定搭配(Collocations)列表。比如,学习“achieve”这个词时,它会明确告诉你应该用“achieve a goal”而不是错误的“make a goal”。对于那些需要进行书面写作和正式演讲的人来说,这些搭配信息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甚至发现它还收录了一些针对非母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词对的辨析,比如“affect”和“effect”的区分,它不仅给出了定义,还用对比的形式展示了它们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对比学习的方式效率极高,让我能够迅速掌握并内化这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评分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陪伴我度过漫长语言学习旅程的“良师益友”。它的排版设计虽然传统,但逻辑性极强,每一次查阅过程都像是一次有序的知识梳理。我喜欢它在某些难度较高的词条下,会用更小的字体标注出该词的词源信息。虽然这对于日常查阅来说并非必需,但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英语底层逻辑的人来说,了解词根词缀的演变过程,能极大地增强对整个词汇体系的掌控感。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工具”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语言史和用法指南。而且,它的便携性也做得恰到好处,虽然厚重,但尺寸适中,方便我携带到图书馆或咖啡馆进行深度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且深度足够支撑我从初级阅读迈向高级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皮革纹路的封面摸上去很有质感,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觉得是本值得信赖的工具书。书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传统的、厚重的排版风格,虽然现在的电子词典唾手可得,但翻开一本纸质词典,那种墨香和触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内页的纸张选得不错,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劣质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对于我这种需要大量查阅资料的文本工作者来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至关重要。而且,它在词条的排布上做得非常清晰,主词条和例句之间的层级分明,即使是复杂的短语结构也能一眼找到重点,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查阅效率。我甚至会花点时间去欣赏一下它边缘的裁切工艺,非常整齐利落,这体现了出版社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远超出一个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案头陈设,让人每次使用时都心生欢喜。

评分

这本书的收词量和词条的深度简直令人惊叹,真正做到了“博大精深”。我试着查阅了一些我平时接触较少但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词汇,发现它不仅给出了准确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进行了详尽的辨析。比如某个动词在法律文本和日常口语中用法迥异,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精准的区分和不同的例句支撑,这一点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是避免“中式英语”陷阱的关键。我尤其欣赏它对当代流行语和新造词的收录速度,这表明编纂团队紧跟时代步伐,没有让词典成为一本“过时的参考书”。很多老版本的词典在处理网络语言时总是畏首畏尾,但这本书大胆而审慎地纳入了那些已经稳定下来的新词汇,让我在阅读最新的英文新闻报道时不再感到词汇的断层。这种与时俱进的编辑策略,使得这本书在快速变化的语言环境中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绝非一本可以束之高阁的“古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