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古代战争通览:图文版 | 作者 | 张晓生 |
| 定价 | 180.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623748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127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古代战争通览(套装上中下卷)》撰写了上自黄帝、下迄清末一百七十一场比较重要的战事。 《中国古代战争通览(套装上中下卷)》在叙述上,尽量使之脉络清晰,将每场战争发生的起因、战前有关情况、战场地理形势、双方谋略及兵力部署、作战经过、战争结局、胜负原因深入浅出地予以阐释,而且注意此次战争与彼次战争的承启关系,以期连缀起来,能够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一览四千余年来发生在中华大地上波诡云谲的过去。 |
| 作者简介 | |
| 张晓生,1947年生于河南林县,祖籍山东肥城。早年学习音乐,后学医从医,又转向文字工作。主要著作:《中国古代战争通览》、《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兵诗窥要》、《中华古文明大图集》、《走进大内》、《如是说佛》、《中华佛菩萨》、《野人小草集》、《我们沉睡在清晨》、《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冲动商旅》、《蜀道》、《统万城》、《鲁迅大词典》(撰稿人之一)、《文艺鉴赏大观》(主编)等。 |
| 目录 | |
| 上册 【上古至西周时代】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 夏商鸣条之战 殷周牧野之战 犬戎颠覆西周之战 【春秋时代】 周郑繻葛之战 齐鲁长勺之战 齐桓公图霸之战 宋楚泓水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晋秦崤函之战 晋楚邺之战 晋齐鞍之战 晋秦麻隧之战 晋楚鄢陵之战 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之战 晋伐齐平阴之战 齐袭晋太行之战 向戌弭兵之会 吴楚初期相争之战 吴楚鸡父之战 吴破楚人郢之战 吴越之战 【战国时代】 齐魏桂陵之战 齐魏马陵之战 秦袭魏之战 六国合纵抗秦 秦远交近攻扩张连横 赵武灵王教民胡服骑射 燕伐齐济西之战 齐破燕即墨之战 秦伐楚重丘襄城武关之战 秦伐韩魏伊阙之战 秦伐楚拔郢之战 秦伐魏大梁华阳之战 秦伐赵阏与之战 秦伐赵长平之战 秦伐赵邯郸之战 【秦代】 秦王政统一中国之战 蒙恬北逐匈奴之战 秦征百越之战 陈胜吴广起义 章邯灭魏及破齐楚军之战 项羽救赵巨鹿之战 刘邦西向人秦之战 【楚汉时代】 刘邦进袭三秦与项羽伐齐之战 楚汉彭城之战 楚汉成皋之战 韩信破魏之战 韩信破赵之战 韩信破齐之战 楚汉垓下之战 【西汉时代】 汉削平异姓诸王之战 汉削平同姓诸王之战 汉初对匈奴之战 汉武帝征匈奴之战 汉武帝征南越朝鲜之战 汉灭匈奴郅支单于之战 【新莽时代】 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时代】 刘秀平定关东群雄之战 刘秀平定陇蜀之战 东汉征北匈奴之战 东汉征西域之战 黄巾起义 群雄讨董卓之战 曹操破吕布与定都许昌之战 袁曹官渡之战 孙策开拓江东豫章之战 孙曹赤壁之战 刘备袭取蜀汉之战 【三国时代】 吴蜀荆州夷陵之战 蜀伐魏之战 魏灭蜀之战 中卷 【西晋时代】 晋灭吴之战 西晋皇室内乱之战 匈奴刘汉灭西晋之战 【东晋十六国时代】 后赵石勒开国之战 东晋内乱之战 慕容燕开国之战 桓温灭汉之战 东晋与后赵冉魏前秦争夺中原之战 前燕伐后赵冉魏之战 桓温伐前秦前燕之战 前秦灭前燕之战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慕容垂复燕与西燕后秦后凉建国之战 拓跋珪兴魏及其扩张之战 桓玄篡晋及刘裕复晋之战 刘裕灭南燕之战 刘裕平卢循刘毅之战 刘裕灭后秦之战 【南北朝时代】 拓跋焘统一北方之战 刘宋北魏相互攻伐战 刘宋内乱之战 北魏伐南齐之战 北魏伐梁之战 北魏末年内乱之战 东西魏之战 侯景乱梁之战 北周灭北齐之战 杨坚讨尉迟迥之战 【隋代】 隋征突厥之战 隋灭陈之战 隋炀帝对外扩张之战 隋末农民起义 【唐代】 李渊起兵及进取长安之战 唐初平定北方群雄之战 唐初平定南方群雄之战 唐初对外扩张之战 武后篡唐及对契丹突厥吐蕃之战 唐玄宗对外扩张之战 安史叛乱之战 唐代宗讨藩镇之战 唐德宗讨藩镇之战 唐宪宗讨藩镇之战 唐末农民起义 【五代】 后梁开国之战 后唐开国之战 后晋开国之战 辽灭后晋之战 后汉开国及平叛之战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后周伐后蜀南唐辽之战 下卷 【北宋辽西夏金代】 赵宋开国之战 宋平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吴越之战 宋灭北汉之战 宋辽之战 宋与西夏之战 金灭辽之战 宋代农民起义 金灭北宋之战 【南宋金西夏蒙古时代】 金侵南宋之战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之战 铁木真灭突厥克烈部与乃蛮部之战 蒙古灭西夏之战 蒙古灭金之战 蒙古西征之战 【元代】 元灭南宋之战 元平定内乱之战 元末农民起义 【明代】 朱元璋北伐及远征漠北之战 燕王朱棣争夺帝位之战 明成祖征鞑靼瓦剌之战 明与瓦剌土木堡北京之战 明抵御俺答入侵之战 明抵御倭寇入侵之战 明援朝抗日之战 明与后金(清)辽东之战 后金(清)平定漠南漠北蒙古之战 后金(清)征朝鲜之战 明末农民起义 【清代】 清灭南明之战 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之战 清平定三藩之战 清平定准噶尔蒙古之战 清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清平定回疆之战 清征缅甸之战 清征安南之战 清征廓尔喀之战 次战争 太平天国起义 捻军起义 第二次战争 清末平定云南之战 左宗棠平定陕甘之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战 沙俄入侵东北之战 英军入侵西藏之战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中国古代战争通览(上卷)》: 在周族崛起以前,殷商王朝统治中原已达六百二十余年。殷人拥有比较进步的文化和强大的武力,不断开疆拓土,有“邦畿千里”之说。但自第二十代帝武丁死后,国势即转趋衰落,至二十八代帝纣,已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相传,帝纣原为一聪明勇武之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膂力过人,手格猛兽”,然而却“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下”。当时,殷臣中有箕子、微子、比干等人,均为贤能之人,帝纣一概不予重用,却信任费申、恶来等人,遂使内部分裂,朝臣纷纷去殷奔周。 殷商统治中原既久,国势晏安,帝纣不免纵情娱乐,所谓“沙丘鹿台”“酒池肉林”,即为他生活的写照。至于殷商王朝的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更是到了民不堪命的程度。因而,不但必然激起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也引起平民和奴隶普遍的愤恨。 可悲的是,帝纣一味沉浸于王位天命的传统思想中,甚少警觉当时的危机。当文王灭黎(今山西省黎城县)时,殷臣祖伊曾警告帝纣,帝纣仍认为“西伯改过易行,吾无忧矣”,并说“不是有天命么?西伯能把我怎样”。 周武王姬发于帝纣二十二年(公元前1038年)继位后,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继续进行灭殷的战争准备。帝纣三十一年(公元前1029年),武王为了观察诸侯在文王死后的政治态度,检查灭殷的准备情况,曾载文王木主(灵位)兴师东进,前往孟津(亦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据史料记载,当时不期而会者,竟有八百诸侯,皆认为“纣可伐矣”。武王经过这次观兵,得知多数诸侯已归附于他,但顾虑殷商仍然势强,伐纣时机尚未成熟,便以各诸侯“未知天命”为辞,下令还师。此后,武王一面继续整军备战,一面加紧对殷商的谋略进攻。其进攻的要领,一是收买内间,分化殷朝内部的团结,并促其腐化,从内部瓦解殷朝;二是煽动中原各部族反殷向周,从外部孤立殷朝;三是争取边远民族的支持与拥护,扩大反殷的势力。 孟津观兵后两年(公元前1027年),帝纣暴虐毫无悛改,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出奔于周。武王问太公望:“商朝的仁者和贤者都已经跑了,可以起兵讨伐他了吗?”太公望说:“时难得而易失。”此时,适逢殷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讨伐东夷,一时抽调不回来。武王便抓紧时机,立即呼吁诸侯会师孟津,同申讨伐。 该年一月二十八日,武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部族的兵力,出潼关,循黄河,抵达孟津。各地诸侯闻讯,亦纷纷率师来会。武王作《泰誓》,备述帝纣罪状,号召从征诸侯同仇敌忾,并向百姓宣告,此次起兵是因“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不是与百姓为敌。深受帝纣压迫的殷民听到后,自然都拥护武王。二月四日,周师已进抵朝歌南郊的牧野,武王又作《牧誓》,激励三军将士,严申作战纪律,并左持黄钺,右秉白旄,亲自指挥战斗。 帝纣听说周师前来,发兵十七万(一说七十万)仓促应战,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遂告展开。周师士气旺盛,战斗力充沛,以成集团方阵的大量战车甲士猛袭纣军,实施中央突破作战。纣军人数虽多,却大都是临时征集来的奴隶和战俘,士气低落,团结不固,故一遭突击,即告崩溃,有的甚至掉转矛头,帮助周军作战。帝纣见全军溃败,大势已去,登鹿台。殷商从此灭亡。 周武王伐帝纣,虽决于牧野一战,但究其胜利的获得,与其说由于军事,毋宁说由于政治或权谋。本来,周族的实力与殷商比较,还相差甚远,因帝纣暴虐淫侈,为中原臣民所愤恨,文武两王乃得乘机扩张,并以宣传谋略手段,加深殷朝内部的矛盾,笼络争取中原诸侯及西南若干部族的拥护,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反殷力量。 就军事方面而言,武王选择帝纣麻痹松懈、其主力远在东南作战的时机,直捣朝歌,可谓乘虚蹈隙。 周师抵孟津后,急急渡河北进,又似在密匿其战略奇袭,迫使帝纣于不预期的时间与地点仓促迎战。而在牧野决战中,周师主要得力于武器及战术的运用。作战一开始,周师即以大量战车甲士猛袭纣军,利用战车的机动性与冲击力,一举突破纣军的抵抗,迅速奠定胜利的基础。车战,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特色。战车的发明与使用,虽自殷始,但大规模运用,以及高度发挥其突击性能,是以此次作战为首。 这对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对战车的重视,有莫大的启示。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结构布局的巧妙设计,它不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简单排列,而是采用了“主题单元”的划分方式,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跳跃式阅读。比如,它可以专门开辟一章来集中讨论特定兵种(如弩兵或骑兵)的发展演变,或者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战术(如围城术或水战策略)在不同朝代的实践差异。这种模块化的编排,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实用性和可检索性。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某个感兴趣的战役时,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应的章节,快速了解背景和结果;如果我想深入研究某一朝代的军事思想,也可以找到专门的论述部分进行研读。这种设计体现了作者对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在易用性上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高明,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堆砌,而是采用了非常流畅的叙事手法,把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战役,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战争特点,他都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并且通过大量的细节描述,把那种紧张感和策略博弈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述某次著名的攻城战时,他没有仅仅罗列兵力对比,而是深入到攻城器械的构造、守城方的心理变化,甚至是士卒们在战壕里的日常,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数字,而是活生生的个体命运交织。这种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古代军事史的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感觉就像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将军在娓娓道来他亲历的那些峥嵘岁月。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配图的质量和相关性。我常常惊叹于那些高清复原图的精细程度,无论是古代战车的结构分解图,还是不同兵种铠甲的演变示意图,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极大地帮助了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很多配图并非简单的历史画作翻印,而是经过专业历史顾问和绘画团队重新创作和考证的,力求在视觉上达到历史的准确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例如,书中关于古代阵型图的绘制,那种三维立体的视角,能让人一下子就理解了“方阵”和“雁行阵”在空间上的差异和优劣势,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这些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新发现的乐趣。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态度,这对于任何一部历史题材的著作来说都是基石。看得出来,作者在下笔之前,做了海量的案头工作,引用的史料来源非常广泛且权威,很多地方甚至是将不同史籍中的记载进行了交叉比对和印证,力求还原最接近事实的真相。尤其是在涉及一些争议性较大的战役解读时,作者的态度是审慎而客观的,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会清晰地列出各方观点,然后基于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支持,提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非常值得称道。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即便是那些对古代军事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不少新的、经过审慎验证的信息点,确保了阅读的信服度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几幅精心挑选的古代战争场景插图,就透着一股厚重和历史的沧桑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纸张和印刷工艺上是下了血本的。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张手绘的古代行军路线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光影和笔触都很有味道,让人仿佛能闻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味道。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哑光铜版纸,既能保证高清彩图的质感,又避免了反光,阅读体验极佳。书脊的处理也很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的厚度确实有点挑战性,放在书架上很有气势,但随身携带就有些吃力了,可能更适合静下心来在书桌前细细品味。总的来说,从实体感和视觉效果来看,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精品,光是摆在那里,就散发出一种知识的重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