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定价:45.00元
作者:樊宽刚,么晓康,陈宇航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2471743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电磁信号在井下传输研究,仿真了矿井不同形状对电磁信号传输的影响,提出应对矿井下电磁辐射干扰的措施;通过研究节点路径优化算法、定位算法及节点在有障环境中的部署,降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耗,延长节点寿命和网络生存周期,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通过压缩感知技术压缩了数据量,验证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可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矿井下生产和监测系统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设计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WSN的概述
1.1.1 WSN的定义
1.1.2 WSN的发展过程
1.1.3 WSN的特点
1.1.4 WSN的分类
1.2 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无线通信现状
1.2.2 WSN在外的研究现状
1.2.3 压缩感知的研究现状
1.2.4 外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WSN的应用领域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电磁干扰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2 WSN井下电磁信号传输仿真研究
2.1 无线信道传输特性及建模方法
2.1.1 大尺度路径损耗模型及无线电磁信号的传输机制
2.1.2 小尺度衰弱模型
2.2 井下矩形直巷道中电磁信号路径传输损耗模型及仿真
2.2.1 频段的选择与确定
2.2.2 矩形直巷道中电磁信号的传输损耗
2.3 井下拱形直巷道中电磁信号路径传输损耗模型及仿真
2.3.1 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拱形巷道中电磁信号的影响
2.3.2 对比分析频率对拱形直巷道中电磁信号的影响
2.4 井下梯形直巷道中电磁信号路径传输损耗模型及仿真
2.4.1 电导率及介电常数对梯形巷道的影响
2.4.2 对比分析频率对梯形直巷道中电磁信号的影响
参考文献
3 基于分集一合并融合技术的WSN抗干扰技术研究
3.1 多径衰落与分集技术的研究
3.1.1 多径衰落
3.1.2 分集技术的介绍
3.2 合并技术的研究
3.2.1 合并技术的介绍
3.2.2 合并技术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瑞利信道下大比合并技术的研究
3.3.1 瑞利衰落信道下的大比合并技术
3.3.2 瑞利信道下大比合并性能仿真
参考文献
4 基于统计技术的钨矿电力机车对WSN电磁干扰影响研究
4.1 WSN电磁干扰场源研究
4.1.1 变频调速电机产生的电磁干扰分析
4.1.2 电力线缆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分析
4.1.3 钨矿电机运行中产生的电磁干扰分析
4.2 电磁干扰的传播路径与仿真研究
4.2.1 电磁干扰的传播路径
4.2.2 电力线缆电磁干扰信号的仿真
4.2.3 钨矿电机自身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分析
4.3 WSN的电磁干扰抑制措施
4.3.1 电磁干扰屏蔽技术
4.3.2 电磁干扰接地技术
参考文献
5 基于IEACH算法的WSN优化设计与研究
5.1 WSN路由协议的研究
5.1.1 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的概述
5.1.2 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的考虑因素
5.1.3 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的分类
5.1.4 平面路由协议
5.1.5 层次路由协议
……
6 WSN的路径优化算法设计与研究
7 基于WSN的能量损耗优化算法研究
8 基于蚁群算法的wSNs节点有障环境中部署优化研究
9 基于WSN的定位算法研究
10 基于压缩感知的WSN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11 基于RFID的WSN的钨矿考勤系统设计与研究
12 基于WSN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研究
13 基于wSN的多用途传输设备设计与研究
14 总结与展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位资深工程师的私人工作日志,充满了实战经验的沉淀。它的叙事视角非常贴近工程实施的痛点,不像一些纯理论书籍那样高高在上。书中对于“部署陷阱”的描述尤其精辟,哪些看似完美的理论模型在实际野外环境中会因为环境噪声、硬件漂移等因素而失效,作者都给出了详实的案例和规避建议。例如,在介绍数据收集树的构建时,它没有简单地推荐某个标准算法,而是根据不同的场景(如山区、城市峡谷)给出了算法参数调整的经验法则。这种“传帮带”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实用价值。当然,这种重实践的取向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对于某些数学基础较为复杂的优化理论的推导,讲解得相对简略,读者可能需要辅以其他数学工具书来补足。但瑕不掩 एनीमिया,对于需要快速搭建和调试系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救火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深邃的蓝色封面,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严谨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初次翻开,我注意到它在理论基础部分的铺陈极为扎实,作者似乎深谙读者对于底层原理的渴求。章节的逻辑过渡自然流畅,从最基础的信号传播模型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网络拓扑构建和数据融合算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数学推导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比如在环境监测和智能农业领域的具体部署细节。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像我这样背景略偏工程实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不过,我个人感觉在某些前沿的低功耗设计方面,还可以再挖掘得更深一些,目前的论述虽然完备,但对于追求极致能效的工程师来说,或许还略显保守。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为系统学习该领域知识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和可靠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学术规范性令人赞叹。排版清晰,图表制作精良,无论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实验数据的呈现,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阅读体验上,它更接近于一本深入探讨某个细分领域的权威手册,而非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作者对最新研究成果的把握非常敏锐,引用了大量近五年来的高水平会议论文,确保了内容的先进性。我特别欣赏其在算法效率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不仅给出了渐近复杂度,还结合实际运行时间给出了更直观的性能评估。唯一的缺憾或许在于,对于一些新兴的基于机器学习的自适应路由算法,讨论得略显蜻蜓点水。鉴于当前AI技术对传统网络优化的巨大潜力,如果能用一章专门深入探讨深度强化学习在能耗优化中的具体建模,那将是锦上添花之举。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领域内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或工具书。
评分读完这本专著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系统架构设计上的独到见 চক্ষু。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偏重单一技术点深挖的教材,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网络系统集成蓝图。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不同层次协议栈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这一点在实际部署中至关重要。例如,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章节中,作者详细剖析了分布式信任机制如何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有效运行,并对比了基于加密和基于冗余的不同策略的优劣。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偏向于“宏观指导下的微观优化”,即先确立一个整体框架,再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点进行精细打磨。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初期的信息密度可能稍大,需要反复咀ட்ட读才能完全消化,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比较和借鉴的平台。尤其是关于异构网络接入的章节,提供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解决了我在多个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评分这部作品的学术视野开阔,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信息科学生态的深刻理解。它并未将研究对象局限在网络层,而是成功地将传感器硬件的特性、操作系统的资源限制,乃至于应用层的数据价值挖掘都纳入了考察范畴。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在探讨能量收集技术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光伏和振动能捕获的效率,还讨论了如何将采集到的能量有效地并入网络供电模型中,这显示了其系统思维的深度。书中提出的“面向应用的资源调度框架”极具前瞻性,它超越了传统的QoS保障,转向了对用户感知质量的优化。美中不足的是,在跨网络融合标准化的讨论上,笔墨稍显不足。鉴于未来物联网必然是多协议、多厂商兼容的趋势,如何有效地实现不同技术体系间的互操作性,这本书的阐述还能更具指导性。总而言之,它是一部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