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
定价:42.00元
作者:威斯金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6817063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系统阐述了金融学名词货币信用、银行利率、资本运作、金融机构、金融热点等方面的含义,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叙述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摒弃了枯燥的图表和让人难以理解的方程式,以金融学的基本构架为基础,通过生活中鲜活的事例,道出了金融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刻内在与奥妙之处,让读者能够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迅速了解金融学的全貌,从而学会以金融学的视角和思维去剖析生活中的种种与金融学有关的现象,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
节 在货币的世界里,一切向“钱”看
货币,也就是钱,每天都要从一些人的手中流通到另一些人的手中。人们将自己手中的钱交出去,换来各种各样的商品,又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者商品,换成钱。有许多人都曾想过,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可以换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呢?钱本身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钱,也就是货币,能够换取其他的商品,自然是有价值的。简单地说,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并非在人类生活开始就存在了,而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出现的。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存群居在一起,所有的产品都用于维持生计,没有剩余产品。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品也开始有所剩余。那么,这部分剩余的商品就被拿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有人需要兽皮,有人需要石器,那么双方就会进行交换,各取所需。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为了提高生产力,改变了生产方式,进行了社会分工。有些人从事农业活动,有些人从事畜牧业活动,单一的生产方式注定了获得的产品也十分单一,所以商品交换越来越多,交换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商品也开始显示出其价值,不再是简单的一件商品交换一件商品,有价值的商品一件可以交换多件商品。
此时还没有出现货币,所以商品交换时,往往难以判断双方之间是否完全对等,此时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有的商品在进行交换之前都需要和一般等价物进行比较,才能准确地判断其价值大小,这时的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了。
货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被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往往会因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变得容易获得,渐渐失去了其价值。所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的发展,货币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看作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开始的时候,货币是由实物充当的,这些实物通常具有良好的流通价值,是市场上颇受欢迎的商品,如兽皮、陶瓷、等。但是这些商品又有着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不方便携带,质地不均匀,难以保存,难以比较等。后来,人们发现了贝壳,贝壳在当时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具有很多优点的。首先,贝壳是一个一个的,非常易于计数比较;其次,贝壳的质地非常坚硬,耐磨损,利于长期保存;再次,贝壳的数量不多,在当时是名贵的装饰品;后,贝壳十分方便携带。于是,贝壳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就是货币。在古代的汉字中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凡是与金钱有关的字,都带有“贝”字,如财、贫、资、贵等。
随着商品交换的数量越来越大,少量的贝壳已经不足以充当一般等价物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所以,人们开始寻找新的一般等价物。这个时候,人类已经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金属同样具有耐磨、耐腐蚀的特点,并且容易分割、铸造,体积小,价值高。于是,世界上的文明国家在进行货币演化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金属作为新的一般等价物。
我国早的金属货币出现在商朝晚期,此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在贝壳的数量越来越不足以充当货币时,人们开始将青铜铸造成贝壳的样子进行贸易。随着青铜产量的提高,人们开始觉得青铜铸造的贝壳比真正的贝壳更加好用,于是使用范围就越来越广,流通成了真正的货币。
在秦朝统一铸币造型之前,金属铸币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刀币、铲币、贝币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造型多样的货币,铸造了圆形方孔钱,作为通用货币使用。而金属铸币在中国流通了200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主要以铜铸币作为主要货币,在铜之上还有更加贵重的银和金作为货币。
我们今天使用的货币是纸质货币,这也间接说明了金属铸币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金属铸币的缺点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弊端发展而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缺点就是金属的储存量和开采量不足以满足商品交换的数量。金属是不可再生资源,储存量毕竟有限,商品交换的数额在不断增长,而金属的储存量却不会增长。金属的密度很大,所以当进行大量商品交换时,所需要用到的金属铸币的质量是惊人的。而金属在铸造时也会产生磨损,越是珍贵的金属,在使用时的磨损越是巨大。以黄金为例,在人们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的这些时间里,约有20000吨的黄金磨损在人们手中。为了改善这些弊端,人们开始使用纸币作为货币,而纸币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而诞生的。
……
序言
这本书确实是我近期读到的一个“意外惊喜”。起初,我只是想找一本能稍微了解一下金融界术语的书,对那种动辄几十万字的“巨著”实在望而却步,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没想到,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懂的方式,把我拉进了金融的世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像一位耐心的朋友,一步步地给我讲解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概念。我记得书中讲到“复利”的时候,它没有直接丢给我一个公式,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就理解了钱生钱的魔力,那种感觉就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而且,它还结合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我们日常的储蓄、投资,甚至是一些理财产品,都给了非常清晰的解释,让我觉得金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舒服,没有太多专业术语的堆砌,即使有,也会立刻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让我这种“金融小白”也能自信地往下读。它让我对很多曾经模糊不清的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为什么股市会波动,为什么央行会调整利率等等,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有趣的解答。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原来金融也没有那么难”的信心,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金融感兴趣,但又担心被专业知识吓退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金融学的精髓。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作者用了一个面包价格上涨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通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购买力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阅读的乐趣。它并没有强迫你去记住每一个公式,而是让你理解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理论,它更像是金融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指南。比如,它会告诉你如何理解股票市场的波动,如何分析债券的价值,甚至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金融启蒙”,过去那些模糊的概念,现在都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让我不再对金融感到畏惧,反而激起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的兴趣。
评分我一直对金融学领域充满好奇,但由于缺乏基础,市面上的一些入门书籍总是让我觉得内容过于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彻底改变了我对金融学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金融理论变得引人入胜。我记得书中讲到“汇率”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跨国购物的例子,让我瞬间就理解了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以及汇率波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和公式,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场景,来阐述金融学的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风险管理”的探讨,它不仅仅是讲理论,更像是给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让我们能够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它让我对未来的财务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投资理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金融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良莠不齐。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而且内容安排得循序渐进,不会让你感到突兀。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货币,什么是价值,然后慢慢过渡到更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市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或者现实案例,这大大增强了可读性。例如,在讲到“风险与收益”的时候,它并没有直接抛出一堆数据,而是通过讲述某个历史时期的金融危机,来阐述风险的真实存在以及如何去评估和管理。这种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另外,书中对于不同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的描述也相当到位,比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等,它们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清晰的梳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每一章都像是在搭建金融这座大厦的一层,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框架。我个人觉得,对于想要系统性地了解金融学,但又没有太多时间去钻研厚重学术著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分我一直认为,金融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它的门槛似乎很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金融学的复杂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金融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不再感到迷失。书中对“供需关系”的讲解,用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买卖作为例子,让我立刻就理解了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而且,它还巧妙地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金融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货币政策”时,用到的类比,让我对央行的操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金融问题,如何去理解经济现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对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