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有风添作翼 创新向未来 | 作者 | 熊明民 |
| 定价 | 15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33774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熊明民,男,汉族,江苏宿迁人,1970.12出生,中员,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副研究员。:13910333469xiongmingmin@caas.教育背景1988.07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专业毕业1996.07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07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工作经验1988.08—1993.09在江苏省宿迁市凤凰泉啤酒有限公司工作。主要从事产品开发和质量管制工作。1996.08—2003.09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工作。 |
| 目录 | |
| 章科技平台发展概述 节建设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建设成效与作用 第三节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二章基础设施条件平台 节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第二节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第三章科学研究创新平台 节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二节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第三节地方重点实验室 第四节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 第四章技术集成熟化平台 节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第二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三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四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五章野外科学观测平台 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第二节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第三节中国农业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第六章产业安全支撑平台 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第二节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第三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第四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第五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第六节国家参考实验室 第七章品种保藏改良平台 节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 第二节国家种质资源库 第三节国家种质资源圃 第八章技术转化示范平台 节建设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建设成效与作用 第三节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四节典型转化示范平台 第九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节国际联合实验室 第二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未来”的描绘,不是空洞的幻想,而是基于对当前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科技潜力的理性预测。作者就像一位导航员,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看到前方闪耀的灯塔。他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变革对人类价值观、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策。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无论是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想象着书中描绘的未来场景,既感到一丝敬畏,又充满无限的憧憬。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被它深邃的思想所吸引。作者没有回避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而是直面问题,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提出了创新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出路。他强调,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思维模式、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的全方位革新。书中对“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等理念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认识到在信息高度互联的时代,孤军奋战已不再是主流。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能够激发读者的内在潜能,鼓励我们勇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不可能。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燃了一团火,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它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保持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剖析了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他不仅关注科技的进步,更深入探讨了科技与人文、科技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既有国际前沿的科技动态,也有本土企业的创新实践,使得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非常有说服力。作者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心悦诚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变”的深刻理解,他强调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迭代、不断超越的过程。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开始思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拥抱变化,如何抓住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灵动。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例如,在描述某个创新模式时,作者将其比作“破茧成蝶”,生动地展现了创新过程中所蕴含的痛苦与蜕变。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使得知识点更容易被读者吸收和记忆。而且,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激昂澎湃,时而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我喜欢他在段落结尾处提出的那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它们促使我停下来思考,去挖掘更深层的含义,去连接书本内容与自身经验。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考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很精致,纸张的触感很舒服,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索。扉页上的文字,笔锋遒劲有力,一看便知是出自大家之手。目录更是清晰明了,将全书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言部分所描绘的宏大愿景,那种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创新精神的赞颂,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不时穿插一些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启迪。即使只是泛泛而读,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和广阔的视野。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去领略他所描绘的那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