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
定价:38.00元
作者:牛俊义,闫志利 等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1610157
字数:
页码:2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为1995~2011年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牛俊义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成果。17年间,研究团队围绕我国旱区主要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其成果及时应用于西北旱农区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共分为六章,首先介绍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效应,分析了地膜覆盖技术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分述了有关春小麦、玉米、油菜3种旱区主要粮油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对主要技术规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供生产上推广应用。后,对地膜覆盖技术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可供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参考。
目录
1 导 论
1.1 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旱地农业
1.1.1 干旱半干旱地区概况
1.1.2 旱地农业与地膜覆盖
1.2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效应
1.2.1 增温保温效应
1.2.2 保墒提墒效应
1.2.3 养分供给效应
1.2.4 改善土壤效应
1.2.5 土壤环境效应
1.2.6 光合能力效应
1.2.7 作物产量效应
1.3 地膜覆盖技术存在的现实问题
1.3.1 作物早衰现象
1.3.2 地力过耗现象
1.3.3 水分利用问题
1.3.4 环保负面效应
1.4 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简介
1.4.1 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1.4.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1.4.3 膜侧沟播油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2 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与增产效应
2.1.1 生态效应
2.1.2 增产效应
2.2 覆膜春小麦根系性状特征的变化
2.2.1 覆膜春小麦根系的时空分布
2.2.2 施肥时期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2.2.3 施肥深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2.2.4 覆膜春小麦根冠比的变化
2.2.5 覆膜春小麦根系活力及吸氮能力的变化
2.3 覆膜春小麦光合性能的变化
2.3.1 叶面积
2.3.2 光合速率
2.3.3 净同化率
2.3.4 气孔阻力
2.4 覆膜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2.4.1 地膜覆盖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2 干物质运转与再分配规律的变化特征
2.4.3 施肥时期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4.4 施肥深度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5 覆膜春小麦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
2.5.1 影响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外部因素
2.5.2 春小麦叶片衰老的机理及生理指标
2.5.3 地膜覆盖对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2.5.4 衰老参数与光合速率及粒重的关系
2.5.5 施氮时期对覆膜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2.5.6 施肥深度对覆膜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3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3.1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的特征
3.1.1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玉米根系的时空变化
3.1.2 不同栽培方式玉米全生育期株高的变化
3.1.3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株生物量累积与分配
3.1.4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片净同化率的变化
3.1.5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相对生长速率的变化
3.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片生理指标特征
4 膜侧沟播油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5 旱地主要粮油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6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牛俊义,1957年12月生,甘肃会宁人,博士,现任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系甘肃省领军人才层次人选、国家农业部胡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和参编《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等多部著作,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闰志利,1963年3月生,河北唐山人,博士,现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系唐山市第四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加拿大McGill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主持、参加国家农业部、教育部等科研项目20多项,荣获省部科技进步(丰收计划)奖4项。主著和参编《豌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北方节水稻作》等3部著作,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
高玉红,1978年9月生,甘肃民勤人,博士,现任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农作物抗旱生态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10多项,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4篇。
张东昱,1966年9月生,甘肃会宁人,现任甘肃省张掖市种子管理稽查站高级农艺师,系张掖市市管科技拔尖人才,曾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先后主持和参加科学研究(推广)项目15项,荣获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编著《西北蔬菜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著作1部(副主编),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
文摘
1.4.1 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1)通过系统观测地膜覆盖春小麦根系生长的时空分布变化状况,确立了地膜覆盖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时空分布、根冠协调以及根系活力、吸氮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施肥时期、施肥深度对地膜覆盖春小麦根冠生长的调控效应。
(2)通过系统研究地膜覆盖对春小麦主要光合性能指标——叶面积、光合速率、净同化率、叶片气孔阻力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各项光合指标之间的协同关系。
(3)通过系统研究地膜覆盖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的调控效应,明确了地膜覆盖条件下春小麦叶面积增长动态和干物质积累规律。通过对春小麦花后干物质运转与再分配规律的研究,明确了春小麦干物质分配、运转与粒重及产量的关系,探索了地膜覆盖春小麦源、库变化规律及其增产机制,为生产上制订相应调控措施、优化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4)在总结前人有关外界条件对春小麦叶片衰老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观察了地膜覆盖对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探讨了叶片衰老参数与光合参数以及粒重之间的关系。
(5)以氮、磷肥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肥料施用时期、施用深度对地膜覆盖春小麦根系生长的时空变化、肥料利用率及根系活力等方面的影响,为生产上确定地膜覆盖栽培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1.4.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1)通过测定不同地膜覆盖方式下玉米根系、株高、单株生物量、净同化率及相对生长速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明确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变化的特征,为生产上制定高产调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通过测定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各生育期叶面积、光合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Spade值以及叶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明确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对密肥水平的响应状况,为生产上科学确定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提供了参考。
……
序言
1 导 论
1.1 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旱地农业
1.1.1 干旱半干旱地区概况
1.1.2 旱地农业与地膜覆盖
1.2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效应
1.2.1 增温保温效应
1.2.2 保墒提墒效应
1.2.3 养分供给效应
1.2.4 改善土壤效应
1.2.5 土壤环境效应
1.2.6 光合能力效应
1.2.7 作物产量效应
1.3 地膜覆盖技术存在的现实问题
1.3.1 作物早衰现象
1.3.2 地力过耗现象
1.3.3 水分利用问题
1.3.4 环保负面效应
1.4 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简介
1.4.1 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1.4.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1.4.3 膜侧沟播油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2 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与增产效应
2.1.1 生态效应
2.1.2 增产效应
2.2 覆膜春小麦根系性状特征的变化
2.2.1 覆膜春小麦根系的时空分布
2.2.2 施肥时期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2.2.3 施肥深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2.2.4 覆膜春小麦根冠比的变化
2.2.5 覆膜春小麦根系活力及吸氮能力的变化
2.3 覆膜春小麦光合性能的变化
2.3.1 叶面积
2.3.2 光合速率
2.3.3 净同化率
2.3.4 气孔阻力
2.4 覆膜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2.4.1 地膜覆盖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2 干物质运转与再分配规律的变化特征
2.4.3 施肥时期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4.4 施肥深度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5 覆膜春小麦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
2.5.1 影响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外部因素
2.5.2 春小麦叶片衰老的机理及生理指标
2.5.3 地膜覆盖对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2.5.4 衰老参数与光合速率及粒重的关系
2.5.5 施氮时期对覆膜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2.5.6 施肥深度对覆膜春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3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3.1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的特征
3.1.1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玉米根系的时空变化
3.1.2 不同栽培方式玉米全生育期株高的变化
3.1.3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株生物量累积与分配
3.1.4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片净同化率的变化
3.1.5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相对生长速率的变化
3.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片生理指标特征
4 膜侧沟播油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5 旱地主要粮油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6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为一个对农业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和内容安排都非常合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专业,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得非常清楚。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配有图例、表格和案例分析的章节,它们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书中对不同地膜铺设方式(如沟内覆膜、垄上覆膜)的图示,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地膜覆盖的实际应用案例,都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直观的认识。书中也提到了地膜覆盖栽培在节水、节肥、控制杂草、减少病虫害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作用,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实际效益。而且,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技术,再到应用推广,循序渐进,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深入了解。对于想了解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同时也能满足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的深入学习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太“硬核”了!我本来以为地膜覆盖栽培就是简单地在地里铺一层膜,然后等着作物生长,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讲起,详细阐述了地膜如何影响土壤温度、水分、通气性,甚至是微生物的活动。那些关于地温动态变化曲线、土壤水分再分配模型、以及地膜对土壤养分淋溶和矿化影响的论述,看得我瞠目结舌。作者仿佛把我带进了土壤的微观世界,让我看到了地膜这个“小小的”东西,竟然能引发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生态效应。书中对不同地膜材质(如聚乙烯、聚丙烯、生物降解膜等)在不同土壤类型(如沙土、黏土、旱作农田等)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数据支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膜对土壤板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地膜覆盖技术来缓解土壤板结问题的章节印象深刻。总而言之,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地膜覆盖栽培的科学原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满足了我对科学刨根问底的欲望,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令我赞叹不已。我一直在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关于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不仅总结了地膜覆盖栽培的经典理论,还引入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我关注到书中关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智能地膜(如可调控透光性地膜)的探索、以及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的智慧农业地膜覆盖技术。特别是关于地膜残留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和修复地膜污染的问题,书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了地膜覆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让我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作者在引用大量实验数据和研究案例的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瓶颈进行了展望,这使得这本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失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爆表!我是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指导农民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之前,我们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一些零散的资料,遇到疑难杂症时总觉得力不从心。《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这本书就像是及时雨,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大量可操作的技术方案。从地膜的选择、铺设时间、厚度、覆膜方式(如宽幅、窄幅、双膜、单膜等)的详细说明,到作物播种、出苗、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的地膜配合技术,书中都有详尽的介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同作物(如玉米、小麦、棉花、花生、蔬菜等)在地膜覆盖栽培下的不同管理要点。例如,针对小麦,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生育期调整地膜的揭除时间;针对棉花,则强调了地膜覆盖对提高早期播种、促进棉铃提早成熟的作用。此外,书中还包含了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以及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内容,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回去一定能更好地服务农民。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只是想了解一下地膜覆盖在干旱地区的应用,结果这本书的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旱地作物,而且对各种气候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地膜覆盖技术都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书中对地膜覆盖与抗旱、保温、保墒、增产、提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解释,以及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比如降雨量、蒸发量、土壤质地、作物种类等,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它详细分析了地膜覆盖对作物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光合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膜覆盖对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地膜覆盖密度和类型来优化土壤生态环境的探讨感到好奇。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并非一个简单的农业措施,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农业生态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