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象山书院志
定价:68.00元
作者:王立斌,吴国富,金来恩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100979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心学之源,在陆九渊。象山精舍,心学祖庭。象山书院建院830周年之际,整理象山书院志,以示后学。
内容提要
《象山书院志》共分为七卷,本志的分卷与其他书院志有所不同,主要按照象山精舍、三峰山象山书院以及贵溪城内、金溪、荆门三地的象山书院进行分卷。卷一“象山精舍志”分两大点,其一收录陆九渊有关象山精舍的书札。其二主要记载象山精舍当时及后续的活动,统称为“象山精舍纪事”。卷二“象山精舍人物志”分为“宗师”和“学者”两大类,“宗师”指陆氏三兄弟,“学者”主要指陆九渊的弟子,其中又以曾在象山从学的弟子为主。卷三记载三峰山象山书院,收录与象山书院有关的各种文章。卷四记载三峰山象山书院的人物,包括创始人、山长和诸生等。卷五记载贵溪城内象山书院以及以清代为主的象山书院学田。卷六为象山书院诗赋,收录应天山、三峰山、城内象山书院三处的诗赋。卷七收录金溪、荆门象山书院的资料和诗赋,不求全备,以免喧宾夺主。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王立斌,副研究员,铅山县博物馆馆长。
n吴国富,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建德县,1969年随富春江移民迁移到江西省武宁县。1982年高中失学,1996考上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九江学院工作至今,2009年评为教授,著有《全真教与元曲》、《论陶渊明的中和》等著作多部。
n金来恩,1957年8月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博)专业,副研究员职称。现任贵溪市博物馆副馆长、兼任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鹰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留孙·玄教·南山观》、任《故园遗珍》、《贵溪文物志》副主编,参加撰写《贵溪樟坪畲族志》。并在《中国文物报》、《江西文史》、《南方文物》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n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融合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灵动。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有些许晦涩,但随着深入,便能体会到作者们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他们巧妙地运用古语的韵味,又结合现代的表达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古朴典雅之风,又不失流畅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的细节处理,那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往往能勾勒出当时人物的性格,刻画出历史的氛围。比如,在描绘某位先生讲学的情景时,作者们会细致到他讲课时手指的动作,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学生们席地而坐,聚精会神聆听的样子。这些生动的细节,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在我脑海中展开,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史志,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集,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象山书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也让我感受到了无数先贤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智慧和精神。作者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书院的兴衰变迁,也歌颂了那些为了文化传承而奋斗终生的学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静静地回味书中的内容,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价值的坚守。它让我明白,历史的意义在于连接过去与未来,在于汲取经验,在于传承精神。这本书,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向我娓娓道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们的学术功底所折服。他们对于象山书院的历史沿革、学术流派、人物事迹的梳理,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每一次的引用,都经过了严密的逻辑推导,每一次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更能够作为一本权威的参考资料,供后人学习和借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书院教育理念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们深入分析了象山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秉持的教育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引人深思。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与古人一同呼吸。书页泛黄的质感,纸张特有的清香,都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作者们以严谨的态度, meticulously 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象山书院。那些埋藏在尘封典籍中的故事,那些失落已久的先贤遗迹,在作者笔下得以重现,仿佛昨日历历在目。书中的文字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作者们穿梭于历史的脉络之中,时而化身为饱读诗书的儒生,时而又如同考据严谨的史官,将象山书院从创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鼎盛时期的文脉传承,再到历史变迁中的起伏跌宕,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化传承。它让我对“书院”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更是思想的熔炉,精神的家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惊喜的。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轶闻,将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作者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刻意去回避其中的曲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将事实呈现给读者。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思考的空间,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书院在民间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书院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学术殿堂,更是连接知识与大众的桥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吸引力,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