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班门 方
定价:58.00元
作者:《班门》编委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96056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是营造,是设计,都是以人的尺度进行的,不论多么宏大的作品,*终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
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在这个结构中发掘出一种时间的维度,“门内”是回忆,是历史的一角;“门”的作品,则是历经时光酿造的出产的“好酒”;“门外”则清晰地将艺术、设计、生活美学的线索引至当下乃至未来。
2017年*期的主题是“方”。我们讲述一座方形城市的造法,也讲述一枚邮票的故事;我们说西方教堂呈现的形状,也揣摩东方汉字演变的历程;我们严肃地探讨当代艺术的问题,也带你领略时尚先锋香奈儿的建筑品位;我们品味方正的老北京城门之美,也看看现代建筑史上“方盒子”建筑的神韵;我们带你从古老建筑的天井深入徽州商人的历史,也从观察一道笔触开始,解剖中国画的秘密。
目录
门?内
一起做梦的日子:陈占祥与“梁陈方案”
文:陈愉庆
城门之美:北京外城的城门
文:喜仁龙
门?方
教堂的长与方
文:徐晓冬
结缘方寸之地
文:常江
方盒子罗曼史
文:宋晓冬
香奈儿的水晶屋
文:邹洋
在时间里起舞:汉字叔叔
文:灰土豆
一方天井下 山水问君心
文:飞鱼
门?外
你的生活充满了营造:《班门》设计新理念
文:顾瀚允
中国当代艺术的蜂巢
文:薛茗
发现中国画的秘密:从远古到五代十国的人物绘画
文:曾孜荣
自拍中国:不会消逝的灵光
文:汪徽
作者介绍
陈愉庆,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20世纪80年代,陈愉庆、马大京夫妇共用“达理”笔名著有小说、剧本多种,屡获全国各种文学奖项。后旅居美国,现重拾笔墨,已有描绘旧金山硅谷华人生活系列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飞舞芳邻》《如若不曾相识》《不再承诺》,中短篇小说《带我回家》《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龙,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20年起六次来华,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于吉林舒兰。语言学教授,帐篷诗人,中国地质图书馆原馆长,中国楹联学会创建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有各类著述50余种。
曾孜荣,曾任《好书》杂志编辑,参与“旌旗网”创建。2004年台湾大块文化,协助出版家郝明义先生、沈昌文先生处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事务。2007年入职今日美术馆,担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等职务。现任中信书店副总经理、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顾瀚允,顾瀚允,艺术指导,TINYworkashop创始人,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东京TDC,曾获得香港HKDA评审奖、金奖、银奖、铜奖,GDC提名奖,亚洲*影响力大奖,美国IDA奖、德国红点奖及其他奖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工坊,听着凿子敲击石头的声音,闻着木头与漆料混合的独特气息,感受着汗水浸湿衣衫的温度。它没有选择那些名垂青史的巨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匠人。他们的技艺或许不惊世骇俗,但他们对待每一件作品的认真态度,对每一个细节的严苛追求,却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读到那些关于如何选材的细致分析,如何处理工艺的精妙之处,甚至是如何与材料“对话”的感悟。这些文字,没有丝毫的炫耀,只有沉甸甸的经验和对技艺的尊重。它们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班门”精神,并非是垄断绝学,而是将平凡的劳动升华为一种艺术,将日复一日的重复打磨成一种信仰。这种对于“慢”的坚守,对于“精”的追求,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评分初读《班门》,我首先被书名所吸引。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在我脑海中盘旋,却又被“班门”这两个字勾勒出的另一种意境所取代。它不再是贬低,而是一种对技艺、对传承、对匠心的致敬,仿佛在描绘一个由无数“班门”组成的宏大世界。翻开书页,我期待着能一窥这个世界的究竟。我曾以为它会是一部关于某位传奇工匠的传记,或者是对某种古老技艺的深度挖掘,亦或是对古代建筑智慧的宏观梳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所呈现的远不止于此。它像是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门后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耕耘、用双手和智慧雕琢世界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但其中蕴含的专注、坚持与热爱,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触动人心。我脑海中勾勒出的关于“班门”的具象画面,也逐渐变得立体而丰满,不再是单一的形象,而是无数个闪光的点,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
评分我总觉得,一本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涟漪,能否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而《班门》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艳的辞藻,但它所传递的真挚情感和深刻内涵,却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对工作的那份投入,在字里行间被重新点燃。它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只要用心去做,做到极致,都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那些在书中被提及的“班门”,不仅仅是技艺的代名词,更是对一种人生态度的概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默默耕耘,终成大器。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去审视我自己的生活,去寻找我自己的“班门”。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班门》之前,我对“匠人”这个词的理解是有些模糊的。我可能更多地会将它与某种特定的、古老的职业联系起来,带着一丝怀旧的情绪。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描绘的“班门”,是一种更广阔的精神,一种对于专业和专注的极致体现。我看到了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坚守着传统技艺的人们,也看到了那些将创新与传统完美结合的探索者。它不仅仅是关于“手艺”的展现,更是关于“心性”的修行。我被那些对材料的理解、对工具的熟悉、对过程的掌控所深深吸引。这些文字,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的“成功”定义的世界。在这里,成就感来自于作品的完美,来自于技艺的精进,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界的掌声和赞誉。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命的活法,一种更加内敛而深沉的力量。
评分阅读《班门》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或许有些许的辛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醇厚的香气便会在口中弥漫开来,回味无穷。我常常在读完一段后,会放下书本,陷入沉思。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的专注与执着,他们的耐心与细致,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在生活中的浮躁与急躁。我开始思考,在追求速成和便捷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但它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它所展现的“班门”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通之处,无论是在古代的木匠、铁匠,还是在现代的设计师、工程师,只要心怀对技艺的敬畏和对完美的追求,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这种力量,是静默的,却又是强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