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班門 方
定價:58.00元
作者:《班門》編委會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96056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新一年中,《班門》各闆塊的結構一仍其舊,分“門?內”“門”“門?外”。以“門”為界,門內,嚮大師緻敬、取經、學藝;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後生的操練、遊曆、體驗。不論是營造,是設計,都是以人的尺度進行的,不論多麼宏大的作品,*終是要走嚮人的生活中去,而我們的文章,將更加關照生活、關注日常。
在文章編排過程中,我們期望能在這個結構中發掘齣一種時間的維度,“門內”是迴憶,是曆史的一角;“門”的作品,則是曆經時光釀造的齣産的“好酒”;“門外”則清晰地將藝術、設計、生活美學的綫索引至當下乃至未來。
2017年*期的主題是“方”。我們講述一座方形城市的造法,也講述一枚郵票的故事;我們說西方教堂呈現的形狀,也揣摩東方漢字演變的曆程;我們嚴肅地探討當代藝術的問題,也帶你領略時尚先鋒香奈兒的建築品位;我們品味方正的老北京城門之美,也看看現代建築史上“方盒子”建築的神韻;我們帶你從古老建築的天井深入徽州商人的曆史,也從觀察一道筆觸開始,解剖中國畫的秘密。
目錄
門?內
一起做夢的日子:陳占祥與“梁陳方案”
文:陳愉慶
城門之美:北京外城的城門
文:喜仁龍
門?方
教堂的長與方
文:徐曉鼕
結緣方寸之地
文:常江
方盒子羅曼史
文:宋曉鼕
香奈兒的水晶屋
文:鄒洋
在時間裏起舞:漢字叔叔
文:灰土豆
一方天井下 山水問君心
文:飛魚
門?外
你的生活充滿瞭營造:《班門》設計新理念
文:顧瀚允
中國當代藝術的蜂巢
文:薛茗
發現中國畫的秘密:從遠古到五代十國的人物繪畫
文:曾孜榮
自拍中國:不會消逝的靈光
文:汪徽
作者介紹
陳愉慶,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奉化。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作協會員。20世紀80年代,陳愉慶、馬大京夫婦共用“達理”筆名著有小說、劇本多種,屢獲全國各種文學奬項。後旅居美國,現重拾筆墨,已有描繪舊金山矽榖華人生活係列作品問世。如長篇小說《飛舞芳鄰》《如若不曾相識》《不再承諾》,中短篇小說《帶我迴傢》《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龍,瑞典藝術史學傢。曾供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傢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20年起六次來華,對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藝術有深入研究,代錶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中國雕塑》(1925)、《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於吉林舒蘭。語言學教授,帳篷詩人,中國地質圖書館原館長,中國楹聯學會創建人,中國國土資源作傢協會名譽主席,有各類著述50餘種。
曾孜榮,曾任《好書》雜誌編輯,參與“旌旗網”創建。2004年颱灣大塊文化,協助齣版傢郝明義先生、瀋昌文先生處理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事務。2007年入職今日美術館,擔任今日美術館副館長、今日美術館副理事長等職務。現任中信書店副總經理、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
顧瀚允,顧瀚允,藝術指導,TINYworkashop創始人,現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作品多次入選日本東京TDC,曾獲得香港HKDA評審奬、金奬、銀奬、銅奬,GDC提名奬,亞洲*影響力大奬,美國IDA奬、德國紅點奬及其他奬項。
文摘
序言
閱讀《班門》的過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或許有些許的辛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醇厚的香氣便會在口中彌漫開來,迴味無窮。我常常在讀完一段後,會放下書本,陷入沉思。書中所描繪的那些人物,他們的專注與執著,他們的耐心與細緻,都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自身在生活中的浮躁與急躁。我開始思考,在追求速成和便捷的今天,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這本書沒有給我直接的答案,但它通過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自己去尋找答案。它所展現的“班門”精神,是一種跨越時代的共通之處,無論是在古代的木匠、鐵匠,還是在現代的設計師、工程師,隻要心懷對技藝的敬畏和對完美的追求,都能從中找到共鳴。這種力量,是靜默的,卻又是強大的。
評分我總覺得,一本書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在讀者的心中激起漣漪,能否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忘懷。而《班門》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艷的辭藻,但它所傳遞的真摯情感和深刻內涵,卻深深地觸動瞭我。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對工作的那份投入,在字裏行間被重新點燃。它讓我明白,無論做什麼,隻要用心去做,做到極緻,都能散發齣獨特的光芒。那些在書中被提及的“班門”,不僅僅是技藝的代名詞,更是對一種人生態度的概括:腳踏實地,精益求精,默默耕耘,終成大器。我將帶著這份感悟,去審視我自己的生活,去尋找我自己的“班門”。
評分坦白說,在接觸《班門》之前,我對“匠人”這個詞的理解是有些模糊的。我可能更多地會將它與某種特定的、古老的職業聯係起來,帶著一絲懷舊的情緒。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所描繪的“班門”,是一種更廣闊的精神,一種對於專業和專注的極緻體現。我看到瞭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堅守著傳統技藝的人們,也看到瞭那些將創新與傳統完美結閤的探索者。它不僅僅是關於“手藝”的展現,更是關於“心性”的修行。我被那些對材料的理解、對工具的熟悉、對過程的掌控所深深吸引。這些文字,讓我看到瞭一個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見的“成功”定義的世界。在這裏,成就感來自於作品的完美,來自於技藝的精進,來自於內心的滿足,而不是外界的掌聲和贊譽。它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生命的活法,一種更加內斂而深沉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的工坊,聽著鑿子敲擊石頭的聲音,聞著木頭與漆料混閤的獨特氣息,感受著汗水浸濕衣衫的溫度。它沒有選擇那些名垂青史的巨匠,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默默無聞的匠人。他們的技藝或許不驚世駭俗,但他們對待每一件作品的認真態度,對每一個細節的嚴苛追求,卻足以令人肅然起敬。我讀到那些關於如何選材的細緻分析,如何處理工藝的精妙之處,甚至是如何與材料“對話”的感悟。這些文字,沒有絲毫的炫耀,隻有沉甸甸的經驗和對技藝的尊重。它們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班門”精神,並非是壟斷絕學,而是將平凡的勞動升華為一種藝術,將日復一日的重復打磨成一種信仰。這種對於“慢”的堅守,對於“精”的追求,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評分初讀《班門》,我首先被書名所吸引。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在我腦海中盤鏇,卻又被“班門”這兩個字勾勒齣的另一種意境所取代。它不再是貶低,而是一種對技藝、對傳承、對匠心的緻敬,仿佛在描繪一個由無數“班門”組成的宏大世界。翻開書頁,我期待著能一窺這個世界的究竟。我曾以為它會是一部關於某位傳奇工匠的傳記,或者是對某種古老技藝的深度挖掘,亦或是對古代建築智慧的宏觀梳理。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所呈現的遠不止於此。它像是打開瞭一扇扇塵封的門,門後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耕耘、用雙手和智慧雕琢世界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或許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但其中蘊含的專注、堅持與熱愛,卻比任何華麗的辭藻更能觸動人心。我腦海中勾勒齣的關於“班門”的具象畫麵,也逐漸變得立體而豐滿,不再是單一的形象,而是無數個閃光的點,匯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