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余太山,李锦绣著 商务印书馆 978710009

{RT}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余太山,李锦绣著 商务印书馆 978710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太山,李锦绣著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古代史
  • 中外关系
  • 历史研究
  • 余太山
  • 李锦绣
  • 商务印书馆
  • 978710009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028
商品编码:297976534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 作者 余太山,李锦绣著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99028 出版日期 2013-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丝瓷之路》学刊的宗旨是通过相关地区史的研究,开拓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局面。主要收录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成果,集中展示近一两年内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展。余太山编著的《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为《丝瓷之路》学刊第3辑,主要收录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成果,集中展示近一两年内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展。收录论文11篇,分为“内陆欧亚史”(5篇)、“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4篇)、“环太平洋史”(1篇)和“其他”(1篇)四部分。其研究时间范围从东汉一直延续到中国古代史的终结明清时期,探讨内容涉及了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众多历史问题。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内陸歐亞史關於“閻膏珍”羅布泊地區的自然環境變遷與經濟開發述論摩尼教四天王考 ——福建霞浦文書研究蒙古草原傳統之移入及其轉型 ——基於對諸蒙古汗國制度比較的一個考察洪武本《華夷譯語》韃靼來文注釋(上)地中海和中國關係史埃及文明的起源 ——前王朝時期的埃及An Asisan Commercial Ecumene,900-1300 CE海交史視野下的元代青花瓷輸出方式與性質“Hand and Feet of Us All”:Chinese and Mixed ParentageJesuits from the China Mission(1589-1689)環太平洋史Family Business and Chinese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of the WesternPacific:A Historical Perspective其 他《20世紀内陸歐亞歷史文化研究論文選粹》前言编後記

   编辑推荐

  《丝瓷之路》学刊的宗旨是通过相关地区史的研究,开拓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局面。主要收录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成果,集中展示近一两年内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展。余太山编著的《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为《丝瓷之路》学刊第3辑,主要收录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成果,集中展示近一两年内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展。收录论文11篇,分为“内陆欧亚史”(5篇)、“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4篇)、“环太平洋史”(1篇)和“其他”(1篇)四部分。其研究时间范围从东汉一直延续到中国古代史的终结明清时期,探讨内容涉及了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众多历史问题。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并非一本单纯罗列史实或事件的著作,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对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探析。它并非孤立地聚焦于“丝绸”与“瓷器”这两大象征性商品,尽管这两者在书中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核心在于揭示这些商品贸易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乃至思想层面的互动与演变。 本书的研究对象,即“古代中外关系史”,其时间跨度极为宏大,从早期文明的萌芽,历经数个朝代的更迭,直至近代前夕,基本涵盖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文明体与周边及更远方世界发生联系的整个悠久历史。作者们在梳理这一漫长历史线索时,并非采用机械的编年体叙事,而是着力于提炼和呈现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互动模式、关键节点以及深远影响。 “中外关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仅是指官方层面上的朝贡体系、外交使节的往来,更包括了民间层面的商贸活动、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技术扩散,甚至是战争冲突与和平共处的动态博弈。本书的研究正是试图打破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中国中心论”或“碎片化”的视角,将中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性或区域性背景下进行考察,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且动态的古代中外关系图景。 “丝瓷之路”作为书名,象征着古代中国最富盛名的两条对外交流通道,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其意义在于联结了东方与西方,促进了物质的交换,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思想、宗教、艺术、技术传播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沿线各文明的内涵。从佛教的东传,到西方科学技术、天文历法的传入,再到音乐、舞蹈、绘画风格的相互影响,丝绸之路见证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碰撞与融合。瓷器,作为中国的另一项伟大发明,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同样风靡世界,成为东方物产的代表,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繁荣,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世界各地制瓷业的发展。本书在分析“丝瓷之路”时,会深入探讨这些贸易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以及如何塑造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想象。 然而,本书的研究内容并不局限于对商品本身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它将聚焦于这些商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技术秘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迁。例如,丝绸的生产技术曾是中国独有的秘密,其外传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而瓷器的制作工艺,也随着贸易的往来,逐渐为其他文明所借鉴和模仿。这些技术层面的互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古代科技上的领先地位,也反映了知识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考察古代中外关系中的政治与地缘因素。例如,中国历史上多次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这种地缘政治的压力,既促使了防御体系的建立,也催生了复杂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而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之间的关系,则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有的以朝贡为主,有的以商业贸易为主,有的则伴随着军事冲突与和平共存的交替。作者们会细致分析这些不同的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宗教与思想的交流,同样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过程与汉传佛教的形成,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同时,伊斯兰教、景教等宗教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国的宗教生态。反之,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考察这些宗教与思想是如何跨越国界传播的,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适应与演变,以及它们对社会观念、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影响。 本书并非仅仅对过去的事件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力求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对宏观趋势的敏锐把握,揭示古代中外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它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是如何定位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的,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模式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互动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产生的长期影响。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的研究方法,可能会涉及对各类史料的细致解读,包括但不限于官方史书、地方志、碑刻、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以及来自外部世界的文献记录等。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融合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经济史、思想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力求呈现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古代中外关系史。 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梳理历史,更在于通过对古代中外关系的研究,为理解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历史的镜鉴。它将展示,在中外交往的漫长历史中,既有冲突与隔阂,更有理解与融合;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更有文化心灵的契合。通过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理解和尊重彼此,是建立和谐共生关系的关键。 总而言之,《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古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之宏大画卷的学术力作。它超越了对“丝绸”与“瓷器”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将它们视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物质与精神交流的象征,从而勾勒出一幅幅关于贸易、政治、文化、宗教、思想交织缠绕的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生动图景。其研究深度与广度,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洞见,以期为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Ⅲ》,首先就被那份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作者们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东西方文化交融、贸易往来频繁的古代。书中对于丝绸与瓷器作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标志性商品,其背后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意义的剖析,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那些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的零碎信息,经过他们的妙笔生花,都串联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读到关于丝绸如何在罗马帝国掀起时尚浪潮,以及中国瓷器如何征服欧洲贵族味蕾的章节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遥远的异域人们对这些东方珍宝的惊叹与追捧。书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深入到文化传播、宗教交流,甚至是技术转移的层面,展现了古代中外关系史的宏大格局。每一个论断都有史料支撑,每一次推演都逻辑严谨,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趣味性,让我对古代中国的辉煌与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不得不说,《丝瓷之路》是一本相当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但同时它又具备了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的易读性。作者在保持严谨学术态度的前提下,运用了大量的生动细节和故事化的叙述,使得枯燥的历史研究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考古发现的引用,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器物,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它们不仅是贸易的见证,更是古代人们生活、信仰的缩影。例如,书中关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在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发现,就生动地说明了当时中国瓷器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能力,以及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丝绸和瓷器在宗教传播、艺术风格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拓展了我对古代中外交流的理解,让我认识到这种交流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既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愉悦。

评分

当我对古代中外关系史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泛泛的印象时,《丝瓷之路》这本书无疑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课。它将“丝绸”和“瓷器”这两个关键词放大,通过它们作为连接点,挖掘出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巨大信息量。作者的论证非常扎实,每一处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和考古证据之上,这让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严谨的学术根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中国制造”如何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分析。从早期的玻璃珠换取丝绸,到后来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垄断地位,这个过程的演变和原因,被作者分析得条分缕析。书中对于不同朝代对外贸易政策、海上交通线路、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丝瓷贸易中的互动关系的阐述,都非常有价值。它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并非是孤立存在,而是主动参与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古代世界波澜壮阔的交流图景。作者们以“丝绸”和“瓷器”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常常被书中那些关于跨越山海的贸易路线的描写所吸引,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驼铃声声、舟楫往来的画面。它让我看到了,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丝绸和瓷器如何被解读、被使用、被模仿的分析,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例如,西方国家对中国青花瓷的狂热追捧,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风”在欧洲的盛行,都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对外强大的吸引力。作者的叙事风格流畅自然,即使是专业的历史研究,也读起来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亲历着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古代文明探索之旅。我最欣赏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它没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史叙述,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丝绸”和“瓷器”这两个看似平凡却承载了厚重历史的载体上。作者通过对这两种商品的流转路径、生产技术、市场需求以及文化符号意义的细致考察,巧妙地勾勒出了古代中外之间复杂而多样的关系网络。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所吸引,它揭示了除了陆路丝绸之路之外,海洋贸易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从波斯湾到地中海,从东南亚到非洲东海岸,这些文字带领我“看见”了无数艘满载货物的商船,听见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港口码头讨价还价的声音。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社会风俗、审美情趣对丝瓷贸易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看到商品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活动,更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催化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