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音乐经典文献发凡
定价:80.00元
作者:金红莲,罗雪艳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62178903
字数: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音乐学研究是指关于音乐的学术性研究和文字写作,而其文献就是音乐学科研究成果的终体现。从现代学术分类角度来看,19世纪德国出现了对音乐进行系统化的分门别类,从而形成独立的音乐学学科。
  这本小书依据音乐学分类方法,把音乐文献再次进行了细致分类,包括音乐史学文献、音乐美学文献、音乐分析文献、音乐心理学文献、音乐教育学文献、音乐社会学文献、民族音乐学文献与音乐表演文献,这些是《音乐经典文献发凡》的主要章节。
  音乐经典文献是学科前人撰写而构成的多方面观点的学术著作,音乐学学科的成长首先受惠于前入学者的知识。前入学者把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的文献,这些前人的积累是坚定厚实学科的基础养分。如没有这些文献,音乐学学科将是无根无叶的枯树。有了前人文献的支撑,音乐学学科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其繁荣就指日可待了。但浩瀚的经典未经全方位的收集,如同被深深埋藏的宝藏,有待开采,需要有学识的学者进行收集整理。繁多的音乐文献,需得到严谨且系统化的整理分类,才可以作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为音乐学科的发展做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贡献。
  前人留下的文献现今如何运用?以历史的高度和当代的视野来解读,并运用于学术实践中。运用好的解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本研究依托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德里达的解构学方法论来解读音乐学科的经典文献。
  《音乐经典文献发凡》在音乐学理论各个分支中组织了文献,并重新解读和挖掘了文献价值。此研究能够提高音乐文献的价值,使读者在读《音乐经典文献发凡》中广泛接触并了解众多文献,对学科来说扩充了音乐文献的资源,有利于音乐学研究的发展。
目录
章 绪论
节 音乐学科的成长需要文献的支持
第二节 撰著《音乐经典文献发凡》的意图与价值
第三节 音乐学的文献视野
1.音乐学中的经典文献
2.音乐学文献的分类
第四节 音乐学文献的运用
1.基于解读的文献运用观念
2.如何有效运用音乐经典文献
第二章 音乐史学文献
节 如何理解音乐史类文献
第二节 古代音乐史文献
1.古代音乐史文献概况
2.中国二十六史中的音乐文献
3.中国类书中的音乐文献
第三节 近现代音乐史文献
1.如何理解近现代音乐史文献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文献
3.如何认识西方音乐史学文献
第三章 音乐美学文献
节 音乐美学文献
1.音乐美学及其文献认定
2.儒家之《乐记》与《毛诗序》
3.西方近代音乐美学文献
第二节 音乐形式主义文献
1.如何理解音乐形式主义及其文献价值
2.汉斯立克之《论音乐的美》
3.达尔豪斯之《关于形式主义的争论》
第三节 音乐情感理论文献
1.如何理解音乐情感理论
2.舒曼之关于音乐情感理论的研究
3.李斯特之《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
4.苏珊·朗格之《情感与形式》
第四节 中国音乐美学文献
1.萧友梅之《乐学研究法》
2.青主之《乐话》
3.叶纯之、蒋一民之《音乐美学导论》
4.修金堂之《音乐美学引论》
第四章 音乐分析文献
节 音乐分析学及其文献认定
第二节 旋律分析文献
1.托赫之《旋律学》
2.欣德米特之关于旋律理论的研究
3.沙汉昆之《旋律写作教程》
4.秦西炫之关于旋律的研究
第三节 调性调式分析文献
1.弗朗科利之《理解后调性音乐》
2.库斯特卡之《20世纪音乐的音阶结构》
第四节 乐音结构分析文献
1.申克之《自由作曲》
2.李吉提之《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
第五节 曲式学分析文献
1.该丘斯之《大型曲式学》
2.魏纳之《器乐曲式学》
3.斯波索宾之《曲式学》
……
第五章 音乐心理学文献
第六章 音乐教育学文献
第七章 音乐社会学文献
第八章 民族音乐学文献
第九章 音乐表演文献
第十章 音乐文献叙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金红莲,音乐学博士。现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副教授,音乐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文献与钢琴演奏的研究。完成著作三部,有独著《钢琴文献》,合著《中韩艺术交流史》,译著《中国音乐史图鉴》;在《人民音乐》《音乐创作》《北方音乐》《音乐时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课题多项。
文摘
《音乐经典文献发凡》:
  学科意义上的音乐美学成型于18、19世纪,可在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时期就早已产生了有关音乐美学的文献,所以从文献意义来看音乐美学产生于先秦时期与古希腊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西方在音乐美学研究上的共同点是虽未有音乐美学的概念,但对此方向的思考却先于概念的诞生。如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儒家文献《乐记》,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乐”的思想,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观点。另一部儒家经典《毛诗序》,论及了音乐具有表情因素,明确规定了音乐中情感表现必须符合礼仪。道家方面有与庄子的音乐美学文献,比如在看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通过《齐物论》《至乐》《渔父》,指出崇尚自然之真美,保持本真,人与乐回归自然,不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在他看来,音乐有三个层面,即人籁、地籁、天籁。而西方音乐美学可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约前500)以“数”为音乐形式美的音乐美学探究。在毕达哥拉斯宇宙音乐论中“数”的概念不仅仅意味着数量和测量,而且在质的层次被观照为秩序和统一,如同围绕地球周围运行的行星和星球,维持不同的距离形成统一的规范,进行有规律的轨道运行,在弦上发现的音乐振动是基于数比例的和谐。①其学派认为行星之间的距离跟里拉琴弦之间的音程关系一致,音乐的基础是数,围绕地球运转的行星距离与速度和音乐的诸多音程关系,特别是全音阶的音程关系比例是相同的。他们认为音乐是神圣而崇高的艺术,因为音乐中反映了作为宇宙本质的数比例。美是和谐的,毕达哥拉斯的美学思想,造就了数一和谐的外在结构,便成了人的逻辑一隋感结构的对应物,那就是柏拉图的美学。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前347)在《会饮篇》中谈到,艺术不从属于自然。音乐艺术既是数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形式论与情感论观点,就是西方音乐美学的两大观点。
  1.音乐美学及其文献认定
  西方现代文献中早出现音乐美学概念的著作是1784年德国音乐家舒巴尔特(D.Shubart,1739-1791)的《论音乐美学思想》。此书出版于1806年,书中对音乐美学的表述局限于音乐的美是表情,而表情是内心的流露。虽然其表述在现在学术界看来不够深入,但作为音乐学术语汇提出,且开辟了音乐美学文献先河而具有历史意义。
  舒巴尔特的文献是受到鲍姆嘉通的《美学》(1750)的影响。其《美学》一书中阐述美学为科学,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这是批判时代康德哲学的认识,极力想使短暂的感性长久存在而长久未能在西方科学论体系中立足,直到自我怀疑困境时期有了转机,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此书达到了纯粹理性的,同时宣告了忽视理性局限性的终结,康德提出感性论意义上的美学与鉴赏力批评。
  步入实证时期后,19世纪主要文献为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1854)。汉斯立克高度融合了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对此句金言直译为:鸣响着的、被运动的形式才是音乐的内容和对象。而在伽达默尔看来,美学终只能作为艺术哲学才可以存在(《真理与方法》,1960),美学之所以立足于艺术哲学中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活动具有源始性,这种自然审美判断的依据是艺术上的审美趣味。
  ……
序言
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来对音乐的认知,大多局限于古典时期的繁复与浪漫时期的激情,却鲜少去探究那些更早期的、更为质朴的音乐形式。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挖掘机,将那些被时间长河淹没的珍贵音乐遗产一一呈现在我眼前。从古老的民间歌谣的起源,到仪式性音乐的演变,再到早期乐器发展的脉络,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发现。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早期音乐特征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表达是如此的多元和丰富,即使在最原始的阶段,也已经蕴含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各种可能。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风格或时期,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人类历史、连接不同文化的普遍语言。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试图去想象那些古老的旋律在当时的场景下是如何被吟唱和演奏的,这种代入感十足的体验,让我对音乐的感受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我一直以来,对那些遥远的音乐历史总是有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总觉得它离我们太遥远,难以触及。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和清晰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音乐图景展现在我眼前。我看到了早期人类是如何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是如何在劳动、祭祀、庆典等活动中创造出最初的音乐形式。书中对不同文化圈早期音乐特点的细致描绘,让我惊叹于人类在音乐创造上的无限潜能和多样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早期乐器发展演变的部分,那些简单的骨笛、石鼓,以及后来的弦乐器的雏形,都承载着人类早期对声音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阅读这本书,就像与古老的先民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对于那些对音乐历史感兴趣,但又觉得它枯燥乏味的读者,这本书绝对会颠覆你的认知,让你重新爱上音乐的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而抽象的音乐史实,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认为,理解音乐的精髓,不仅在于欣赏那些成熟的作品,更在于探究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发展的各个关键节点,从最原始的歌唱形式,到早期乐理的雏形,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独特发展轨迹,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早期音乐仪式和歌谣的描写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承载着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和情感表达。这种将音乐置于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分析方法,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段旋律,每一次节奏,都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人类历史和文化演变的见证。对于那些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音乐,并追溯其文化渊源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如果能追溯到它的源头,那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渴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些著名的音乐家或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加基础、更加本源的领域。例如,书中对早期音阶理论的梳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形态的比较,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过去对音乐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作曲家和作品层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这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从最原始的声响、最基础的律动中孕育而生的。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音乐生命力的敬畏。那些古老的旋律,那些朴素的歌谣,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情感共鸣,穿越了时空,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肤浅欣赏,去触摸音乐灵魂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读书列表里的璀璨明珠,虽然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内容却深邃得如同古老星河,引人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音乐历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孕育了后世无数伟大的艺术形式。翻开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扇尘封的古籍,那些关于古希腊时期音乐理论的探讨,那些对早期基督教音乐的阐释,以及中世纪复调音乐的萌芽,都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音乐发展图景。我尤其惊叹于他们对那些早已失传的乐器和演奏技巧的复原和解读,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的致敬。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遥远时空的吟唱,感受到那些朴素而纯粹的旋律所蕴含的力量。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音乐本质,追溯其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宝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