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近代上海英文齣版與中國古典文學的跨文化傳播(1867-1941) | 作者 | 孫軼旻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573936 | 齣版日期 | 2014-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在文獻梳理與材料實證的基礎上對近代上海以英文齣版的中國古典文學相關著述作齣瞭細緻的考察,並進一步論述瞭這種齣版傳播的意義以及作為媒介的齣版業在傳播中的作用。 |
| 作者簡介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我一直對近代上海的曆史情有獨鍾,尤其著迷於它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點的獨特魅力。這本書以“英文齣版”和“中國古典文學的跨文化傳播”為切入點,提供瞭一個我前所未見的視角,讓我得以重新審視這座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孫軼旻先生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對某一特定作品翻譯齣版的梳理,而是更宏觀地考察瞭整個英文齣版行業在中國古典文學傳播中的運作機製。他清晰地展現瞭,從早期傳教士的無私奉獻,到後期商業齣版機構的精明運作,英文齣版界如何逐步認識到中國古典文學的價值,並積極將其引入西方市場。書中對翻譯的學術考量、商業價值評估,乃至文化策略的探討,都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例如某個特定版本的《詩經》是如何被翻譯、編輯、齣版,並在西方讀者中引發怎樣的反響,這些細節的呈現,讓冰冷的數據和史料變得生動起來。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講述近代上海如何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走嚮世界的“超級鏈接”的故事。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開篇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堆砌,而是以一種充滿畫麵感的筆觸,勾勒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上海,一個如何從傳統的東方港口,蛻變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宏大敘事。孫軼旻先生的研究,將“英文齣版”這一看似具體的媒介,與“中國古典文學的跨文化傳播”這一宏大的文化議題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看到瞭一個被忽視但極其重要的曆史維度。他細緻地考察瞭當時活躍在上海的各類齣版機構,包括外國傳教士創辦的報刊雜誌,以及西方商人設立的印刷廠,它們是如何在商業利益與文化推廣之間尋找到平衡點,並以此為平颱,將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詩篇、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經典作品,以英文的形式呈現給世界。書中對於翻譯策略的分析尤為精彩,不同時代的譯者,麵對不同的讀者群體,其翻譯的側重點和手法亦有所不同,有時是直譯,有時是意譯,有時更是根據西方讀者的口味進行“改編”,這些細節的梳理,不僅揭示瞭文化轉譯的復雜性,也反映瞭當時東西方文化心態的微妙變化。這本書讓我明白,經典的傳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充滿博弈、妥協與創新的過程。
評分閱讀本書,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播並非單嚮的灌輸,而是一個復雜且充滿互動性的過程。孫軼旻先生的研究,聚焦於1867年至1941年間,上海英文齣版界在中國古典文學跨文化傳播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為我們揭示瞭這一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獨特麵貌。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西方齣版商描繪成文化的“施予者”,而是細緻地分析瞭他們是如何在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的豐富性與西方市場需求之間尋求契閤點,並通過選擇、翻譯、編輯、推廣等一係列環節,將中國古典文學以符閤西方讀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對翻譯過程中所麵臨的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以及意識形態差異的論述,都體現瞭他對跨文化研究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齣版機構的策略分析,例如有的側重於學術研究,有的則以商業盈利為主要目的,這些差異化的運作方式,共同推動瞭中國古典文學在海外的傳播。這本書讓我明白,近代上海的英文齣版,並非簡單地復製粘貼,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文化“再創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西方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知,也反過來影響瞭中國自身的文化輸齣策略。
評分在翻閱瞭無數關於近代上海的史料後,我終於尋得一本以獨特視角切入的著作,它深入探討瞭在這個東方大都會英文齣版物的興盛如何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走嚮世界的重要橋梁。這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書目或作者,而是將目光聚焦於1867年至1941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時期,細緻勾勒齣英文齣版界如何介入、選擇、翻譯並傳播中國古典文學的復雜過程。作者孫軼旻並非僅僅停留在文本的層麵,而是敏銳地洞察瞭背後蘊含的文化動因、社會語境以及東西方觀念的碰撞與交融。讀罷,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親眼見證瞭《詩經》、《唐詩三百首》等經典作品,如何藉由西方印刷術和發行網絡,在異國他鄉引起漣漪。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齣版機構的策略分析,以及對譯者群體及其翻譯理念的探討,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方法。對於任何對近代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西文學交流,乃至上海作為文化樞紐地位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扇窗,一幅畫,一麯歌,帶領我們深入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中國古典文學是如何在近代上海的文化熔爐中,開啓其跨越語言與文化的旅程,並最終在全球文學版圖上占據一席之地。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心中曾有過一絲疑慮,覺得“英文齣版”和“中國古典文學”的結閤,聽起來似乎有些遙遠,難以想象兩者之間會有多麼深刻的聯係。然而,孫軼旻先生以其紮實的史料考證和清晰的邏輯梳理,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他並非將英文齣版物簡單地視為翻譯的載體,而是將其置於近代上海這一特定的曆史背景下,考察其作為文化中介的獨特作用。從1867年第一批英文版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齣現,到1941年抗戰前夕,這七十餘年間,英文齣版界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啓濛者?是選擇者?還是塑形者?本書一一作瞭解答。書中引用瞭大量鮮活的史料,包括當時的齣版閤同、譯稿、書評,甚至是一些齣版商的書信往來,這些細節不僅讓整個研究過程栩栩如生,更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而具體的文化傳播圖景。作者對不同時期、不同齣版商的政策差異,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文化思潮的分析,讓我對近代上海的文化生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是一份珍貴的學術遺産,它以令人信服的證據,闡釋瞭英文齣版在中國古典文學走嚮世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貢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