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 9787543972575 徐怡、刘异、金轮海-RT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 9787543972575 徐怡、刘异、金轮海-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怡,刘异,金轮海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历史
  • 军事史
  • 徐怡
  • 刘异
  • 金轮海
  • 民国史
  • 上海战役
  • 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2575
商品编码:2980059359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

定价:90.00元

作者:徐怡、刘异、金轮海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439725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持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战争研究丛书》的一部分,获得了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之一,将稀见的关于淞沪抗战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体现了在中国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由徐怡、刘异、金轮海主编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4辑淞沪御日战史续编一二八纪念故事)(精)/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战争系列丛书》收录了《淞沪御日战史续编》《一二八纪念故事》。《淞沪御日战史续编》记载了1932年2月16日至7月17日的战事;《一二八纪念故事》是南京书店出版的关于 “一·二八”中的人物故事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 9787543972575 徐怡、刘异、金轮海-RT 之外的抗战史料精选 本选集汇集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及抗战全期间,从不同侧面反映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珍贵史料。其内容侧重于对宏大叙事之外的个体记忆、地方战事、社会动员以及国际视角下对中国战局的观察与记录,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更为立体、多元的史料支撑。 一、战火中的地方抵抗与民间力量 本辑精选了数份关于华北、华中地区在日军初期侵略扩张中,地方武装力量及民众自发组织抵抗的文献记录。这些资料往往是地方志、家族文集或未曾公开出版的战时回忆录的片段,揭示了正规军体系之外,基层社会如何组织起来,进行游击战和消耗战。 其中,《冀南抗日根据地物资筹集与民众互助档案摘录》 部分,详细记录了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根据地如何通过“借粮”、“代耕”等方式,维持抗日队伍的给养。它细致地描绘了纺织、医药、简易武器制造等后勤工作在抗战中的核心地位,展现了人民群众以“勒紧裤腰带”的决心支持前线。 另一组重要的资料是《江南水乡的“刀枪入会”:地方士绅与武装自卫组织研究》。这部分材料不同于传统的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叙事,它聚焦于抗战初期,在地方乡绅、宗族力量主导下,一些地域性极强的武装团体如何短暂地组织起来,与日军周旋,其组织结构、武器装备及最终的消亡或融入主流抗战体系的过程,提供了研究地方权力变迁的独特视角。例如,有对苏南地区某“义勇营”在1938年冬季遭遇战的详细伤亡记录,其战术运用带有明显的传统民团色彩,但其抗日意图明确。 二、军队的非典型作战经验与后勤困境 本辑收录了部分国民革命军及八路军、新四军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内部报告和通信,这些材料着重于战争的“技术层面”和“人道困境”。 《1939年冬季长沙外围战役的伤员转运与医疗体系评估报告》 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军事医务文件。它通过详细的统计数据,揭示了当时中国军队,尤其是后方医院和前线卫生队之间在药品、消毒物资和专业医护人员上的巨大缺口。报告中对伤口感染率、截肢率的分析,直观地反映了抗战医疗条件的艰苦,也凸显了医护人员不畏艰险的工作状态。 此外,《辎重兵团在鄂西山区通道的物资损耗分析(1940-1941)》 提供了对后勤保障的深入观察。这批史料涉及骡马、油料、弹药的补给线脆弱性,以及在日军“囚笼政策”下,如何利用小型、分散的运输队进行“蚂蚁搬家”式的运输策略。其中记录了在一次突围中,为保护一批急需的化学试剂和感光材料,运输队员采取的“抛弃重物,只带必需品”的艰难抉择,体现了物资在战争中的战略价值。 三、文化、教育与精神动员 抗战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精神层面的较量。本辑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和文化界在后方进行的思想建设与精神抵抗。 《战时西南联大在蒙自、昆明阶段的教学计划调整与学生思想动态观察记录》 展示了高等教育在战火中如何“弦歌不辍”。这些档案记录了在数次日军空袭威胁下,学校搬迁的艰难,以及教师们如何将抗日救亡的主题融入日常的古典文学、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例如,有对当时学生话剧社排演进步剧目的审查意见记录,反映了官方对文化宣传的指导思想。 《战时地方戏曲团体的巡演日志与民众反馈记录》 提供了社会文化史的窗口。戏曲团作为最能深入基层的方式,其巡演路线、演出的剧目内容(如从传统戏到抗日时事剧的转变),以及民众在剧场里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是研究战争对民间文化影响的直接证据。其中穿插了戏班向当地驻军募捐军需的情形,显示了文化团体对国家机器的默默支持。 四、国际视角下的观察与误判 为了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本辑收录了一些非中国视角下对淞沪及后续战局的观察资料。 《英国远东事务处关于中国军队战术适应性的中期评估(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 中,部分解密的外交电文显示了西方观察家对中国军队初期表现的复杂评价。报告承认了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上展现出的英勇和伤亡的惨重,但同时也对中国高层指挥体系的稳定性和持久作战能力表达了谨慎的保留意见。这些评估,有助于理解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前途的复杂心态。 另一部分是《美国教会传教士在南京沦陷前后的通信摘要》。这些信件描述了西方人眼中南京城内紧张的气氛,以及他们试图斡旋或提供人道援助的努力。虽然这些记录在特定时期带有局限性,但它们客观记录了城市居民在剧变前夕的恐慌与无奈,以及部分西方人在危难时刻对中国民众的同情与帮助。 总结 本辑《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的选材,着重于补遗和深化对淞沪及后续抗战历史的理解。它避免了对主流宏大叙事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聚焦于地方基层、后勤体系、文化动员和国际观察等多个维度,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细密、更具人性光辉与战争残酷性的抗战图景。这些鲜活的史料,为全面、深入地研究这场民族卫国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心潮澎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先辈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韧。那些尘封的档案、泛黄的照片,经过作者们细致的梳理和考证,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当年的炮火声,感受到前线的硝烟弥漫。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挖掘,比如普通士兵的家书、战地记者的零散报道,这些“边角料”的价值被最大化地体现了出来,它们拼凑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抗战图景,而非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资料引用上的严谨态度,每一点论断都有据可查,这对于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极大的慰藉,它保证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今天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石。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套丛书在编纂上的专业水准。作为一个对史料收集和整理有些了解的读者,我深知这背后需要耗费何等巨大的心力。这套书的排版、注释、索引系统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资料的分类清晰有序,读者可以非常高效地查阅到所需信息,这对于希望进行二次研究的同好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团队似乎进行了一次跨越地域和机构的资料整合工作,很多内容明显是前人未能触及或尚未系统整理的档案,被他们有条不紊地纳入体系。这种“集大成”式的努力,本身就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的肯定。它为后来的历史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确保了未来关于淞沪抗战研究的起点高度。

评分

坦率地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忧,毕竟“续编”二字意味着要面对前人已经建立的丰厚基础,很容易流于平庸或重复。然而,翻开内页,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这部续编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敏锐度。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结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新的史料维度,比如对地方志中鲜少提及的民间抵抗力量的关注,以及对某些关键战役中不同部队协同作战细节的深入剖析。这些新的视角如同X光片,穿透了以往较为平面化的历史叙事,揭示出更多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复杂脉络。文字的叙述风格也颇为成熟,既有学者论述的精准,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张力,使得即便是涉及复杂军事部署的章节,也能读得引人入胜,绝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写作。这本书无疑提升了整个淞沪抗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部续编给我带来了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仿佛是直接从那个年代的现场带回来的“物证”。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武器装备、后勤补给链条,以及战场环境描写的那些细节部分。作者们似乎在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物质条件,比如弹药的短缺程度如何影响了战术的执行,医疗条件的匮乏如何加剧了伤亡的比例。这些基于实物和统计数据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可信度和冲击力。它避免了那种过度美化或煽情的笔法,而是用冷峻、客观的姿态,将战争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展示出来。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反而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更能震撼人心,让人深刻理解到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是多么宝贵。

评分

这部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人”的刻画。历史往往是冰冷的数字和战略的较量,但优秀的史料工作者能够从中提炼出人性的光辉与悲怆。在这套丛书的第四辑中,我深切体会到作者们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他们不仅仅记录了谁赢了、谁输了,更着重描摹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抉择、奉献的个体。可能是某位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可能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付出一切的文化精英,也可能是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的基层军官。这些零散的生命故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虽然微小,却共同构筑了那段民族精神的星河。这种对个体史实的挖掘,使得历史不再遥远,它变成了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共情的真实存在,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充满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