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重慶文化研究:戊戌春
定價:35.00元
作者:重慶市文化研究院
齣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62192336
字數:
頁碼:14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重慶文化研究:戊戌春》是一本立足重慶,麵嚮全國的重慶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書分為九個部分:“政策研究”聚焦文化藝術領域路綫方針政策研究成果,結閤重慶實踐,突齣重慶特點;“學術爭鳴”探討文化理論、文化政策、文化實踐、文化現象;“文化前沿”介紹外關於文化發展的新理論與實踐;“基礎科研”傳遞藝術基礎理論戲劇(含麯藝、雜技、木偶、皮影)、音樂、美術、舞蹈、廣播影視藝術、文化藝術管理等門類的理論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慶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風采”專題推介文化名傢、文化新秀、民間藝術;“文化記憶”迴憶瞭鄭誌聲和傅德岷這兩位文藝前輩;“藝文空間”分享文學藝術作品;“信息資訊”剖析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動態。
目錄
政策研究
重慶文化吟唱張洪斌
重慶文脈及典型文化特徵研究王川平
重慶文化的構成要素王明凱
新時代背景下重慶地區傳統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的路徑思考侯路郎瑩瑩
論巴渝文化與重慶文化魏錦
論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設計轉化——以重慶為例趙雲雪
學術爭鳴
專傢談非遺傳承人群培訓
文化前沿
重慶城市電影與重慶文化傳播——專訪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副院長楊尚鴻教授呂霖楓
電影影像中的重慶——“網紅城市”養成記彭可、鍾傢治
電影中的重慶城市空間與文化符號探析黃亞玲
關於電影批評與電影教育的幾點思考——有感於2017年首屆重慶大學生影評大賽蔣長朋
基礎科研
對當代中國民間美術傳承發展的思考康利微
明和大夏政權瞿塘索橋戰——兼論康茂纔戰死巫山大溪辨黃權生羅美潔
文學視角下的中國繪畫流變黃劍武
“本土”電影《紅月亮之武陵山歌》的啓示嚮筆群
巴渝文化
武陵山原始土戲田野考察彭斯遠
追尋客傢移民曆史——真武場錢昀
重慶城門的特點李正權
人物風采
你是這樣的人——記我的老師寜永宗黃園媛
劇作傢陽曉曾祥明
文化記憶
憶鄭誌聲先生薑孝德
博學、睿智、平易的學者——記傅德岷先生劉德奉
藝文空間
重慶本土電影取景地攝影作品選
藝苑
永哥之簡與趣程慶拾
從電視節目看文藝娛樂化的價值危機劉昌玉
傳統麯藝“路”在何方——從麯藝劇《啼笑因緣》說起鄒俊星
魯迅“月亮東躲”勿須注劉德木
鬍天成,中國儀式戲劇文化研究界的一枚春蠶鬍君梅楊光明
文化資訊
作者介紹
文摘
《重慶文化研究:戊戌春》:
中華文化之所以5000多年來一直生生不息,是因為它置於中華人民的生活之中。重慶文化之所以特點明顯,是因為它置於重慶這個8萬多平方韆米的土地中。
中華文化既是一種多源同歸的文化,又是一種多元互補的文化,在眾多的多元互補文化之中,重慶文化便是其中獨特的一支。
重慶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有史的記載已有三乾多年。但是,在巫山龍骨坡發現的200萬年前的“巫山猿人”遺址,在奉節興隆洞發現的15萬-12萬年前的“奉節人”遺址,以及後來發現的一些關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都證明重慶文化的上限可以追塑到200萬年以前。特彆是6000年前巴人的誕生,使重慶這塊土地上漸漸形成以巴渝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形態,這是重慶文化的核心和命脈。那些如此豐富的民間傳說故事、民間音樂舞蹈、民間工藝美術、民間製造技藝、民間醫藥、民間體育、民間風俗和習慣等等,都是巴渝文化的根基。還有曆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大量文學藝術精品,如宋玉的《神女賦》、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早發白帝城》、杜甫的《鞦興八首》《八陣圖》、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劉禹锡的《竹枝詞二首》、黃庭堅的《西山碑》,以及白居易、蘇東坡、陸遊、範成大、楊慎、王士禎等對重慶自然山水、風土人情的激情書寫,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有三峽自然景觀、大足石刻、閤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忠縣石寶寨、豐都名山鬼城、梁平雙桂堂、巴鹽古道等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有巴曼子將軍、巴寡婦清、秦良玉等曆史人物和3000多萬重慶人民,都是巴渝文化孕育齣來的傑齣代錶。
重慶還是一座英雄之城,自古以來,重慶人民就有一種敢闖敢乾的精神和氣魄。上古時代周武王伐紂,巴人軍隊就十分勇銳,取得重大勝利。春鞦戰國時期巴曼子將軍,寜可割頭不可割地。宋濛戰爭中閤川釣魚城堅守36年。辛亥革命時期,鄒容年僅18歲就寫齣瞭劃時代的著作《革命軍》。楊滄白在重慶推翻清統治,成立蜀軍,宣告重慶獨立。隨後還有中國黨的先驅趙世炎、楊闇公等,特彆是在中國革命時期,以為首的中國黨人在西南局工作期間,麵對敵人重重圍睏,以大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推動瞭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形成瞭中國黨的重要精神財富——精神。
重慶還是一座現代之城。自從1891年重慶開埠以來,就大量吸收著西方文化,一些西方商人在重慶開辦公司,一些西方傳教士在重慶開設教堂,通過商品流通和文化流人,程度地促進瞭重慶人民的開放意識。到瞭民國時期,國民把重慶作為陪都,全國各地的文化思潮湧入重慶,使重慶文化提升到瞭一個更高水平。新中國成立之後,重慶又是大力發展工業,一些大型廠礦企業入駐重慶,其帶來的先進科學技術,更加直接地推動瞭重慶文化的現代化發展。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全國各地的科學技術、文化資源、人纔又源源不斷地流入重慶,重慶既是西部的直轄市,內陸的開放高地,更是人們創造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天堂之所在。現在,重慶的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思想理念,都十分超前,再加上高雅文化、先進文化的浸潤,現在的重慶人民精氣神十足,充滿著文化自信和發展自信。
巴文化與三峽文化
重慶獨特的自然資源、區位優勢,豐厚的原始文化沃土和特有的曆史沿革,養成瞭個性鮮明的巴文化和三峽文化。
巴文化是由古代巴人為創造主體,體現巴人人文曆史與價值的文化。巴人是商代活躍於大巴山脈、漢水中上遊的古老民族。周初受封建立巴國後,其勢力進入三峽地區和嘉陵江流域,戰國時巴國的政治中心在今重慶的豐都縣、涪陵區、重慶主城區、閤川區和四川閬中市等地幾經遷徙,於公元前316年為秦國所滅,共經曆800餘年。從巴國後期的都城來看,重慶主城區位於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豐都、涪陵位於長江三峽西端,閤川與閬中位於嘉陵江流域。巴國自進入三峽地區後,東有強楚,西北有強秦,西有蜀國,其都城數易其址並後為強秦所滅,正是這種軍事角逐的結果。
但巴國的滅亡不是巴人的滅亡和巴文化的終結。巴國周初立國前,巴人就已經以商之“巴方”見於蔔辭。巴方既指方位,亦指方國,理解成部落聯盟或民族共同體更為準確。巴國滅亡後,秦國為與楚國爭奪土地和民心,對巴人實行比較寬鬆的類似少數民族自治的政策,楚國則在被其奪取的巴地實行以巴監巴之策。綜閤文獻與考古材料,巴人活動範圍東至荊楚,西至秦、蜀,北至漢水及大巴山,南至湘黔。在公元箭的近2000年的這段漫長歲月裏,巴人為開發大巴山脈、巫山山脈、武陵山脈,為開發漢水流域、三峽及清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烏江流域、沅水澧水流域做齣瞭重要貢獻。巴人是古發三峽地區的重要的成員。
巴人尚巫。大巫山一帶是東方人類早的發祥地,也是原始文化巫文化、原始宗教巫教的文化高地,時至今日,以巫命名的山——巫山,以巫命名的水——巫溪(即大寜河),以巫命名的縣——巫山縣、巫溪縣,是這一人類童年時期的文化與宗教的活化石。巫,是創造靈(靈),醫(毉),舞,無(無)這幾個漢字的字根。巫者舞也、巫者靈也,巫山即靈山,巫師是以舞蹈等形體語言解讀神秘事物,溝通天、地、人的原始知識分子,是掌管靈魂、應驗靈異的人。巫者醫也,除掌管靈魂外,還醫治人的肉體的病痛,而巫醫則可能是人群中“傳承”得久的醫職瞭。巫者無(無)也,無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以至無限,巫師又是人類早的哲學傢。巴人生長在崇山峻嶺深榖間,以弱難以勝強,祈求超自然的力量助其生存與發展,這是其好鬼神信奉巫事、實行祖先崇拜,萬物有靈信仰的根本原因。
巴人尚武。小國遊走於大國之間,實屬不易。從目前已經發掘的上韆座巴人墓葬來看,幾乎每座墓室都有多件兵器,可證巴人尚武。這是巴國存在800多年的重要的原因。“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天性勁勇。陷陣,銳氣喜舞”,“人多勁勇”,“其人性質直、雖徙他處,風俗不變”p1。
巴人尚歌舞。巴歌渝舞自古為朝野稱頌:巴人的歌舞與戰爭相關,這在上述引文中已多次提及。的戰陣舞是《巴渝舞》,它來源於巴人的天性,在武王伐紂和漢高祖打天下時錶現充分。不少學者考證,由周武王指定周公編導而成的宮廷大舞——《大武舞》,它的直接來源是參加武王伐紂的巴國軍隊的戰陣舞《巴渝舞》。從西漢初年直到隋代,《巴渝舞》成為宮廷宴樂和祭祀的樂舞。現今認為是巴人後裔的土傢族的擺手舞、重慶地區的盾牌舞、踏蹄舞,仍可見《巴渝舞》在民間的流變。
關於巴歌、巴謳、巴人土歌的好的注腳莫過於“下裏巴人”這個成語瞭。這種韆人唱萬人和,氣壯山嶽的群眾性大閤唱的場景,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壯觀的。巴歌渝舞可以稱作重慶人的文化基因。
……
序言
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它極具個性化和話題性。“滿58包郵”的字樣,無疑是一種非常現代的營銷策略,與“重慶文化研究”這種偏嚮學術的標題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它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呈現重慶的文化?是會像學術著作一樣嚴謹,還是會嘗試用一種更輕鬆、更吸引大眾的方式來解讀?而“戊戌春”這個時間點,則勾起瞭我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1898年那個動蕩變革的年份的興趣。我想象著,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重慶這座城市在文化領域可能經曆過怎樣的發展與變化?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重慶的思想文化、社會風俗、藝術創作等方麵的內容?我期待它能通過紮實的研究,展現齣重慶在近代轉型時期獨特的文化麵貌,甚至可能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從而填補我在這一領域的認知空白。由“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齣品,也讓我相信其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份詳實而有深度的文化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種“跨界”的融閤感。“滿58包郵”這種現代網絡購物的口號,與“重慶文化研究:戊戌春”這種帶有濃厚曆史和學術色彩的詞匯並列,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也引發瞭我對內容的好奇:它究竟會以何種麵貌呈現?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專著,還是會加入更多麵嚮大眾的元素?“戊戌春”這個具體的時間節點,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到1898年,那個中國近代史上風起雲湧的時代。我想象著,在那一年春天,重慶這座城市,作為西南重鎮,其文化領域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側麵?這本書是否會著重探討當時重慶的文人雅士、藝術思潮,或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重慶市文化研究院”的署名,讓我對這本書的研究深度和學術價值有瞭較高的期望,我期待它能提供紮實可靠的史料考證和深入獨到的見解,但同時,我更希望它能打破學術的壁壘,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關於重慶文化的故事講述齣來,讓我對這座城市的曆史和文化有更豐富、更立體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彆緻,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沉澱感。墨綠色的底色,燙金的字跡,雖然是現代印刷,卻讓人仿佛能觸摸到古籍的溫度。書名“滿58包郵 重慶文化研究:戊戌春”本身就很有故事性,首先,“滿58包郵”這個現代電商的營銷詞匯,與“重慶文化研究”和“戊戌春”這種帶著古典韻味的標題碰撞,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反差,也暗示瞭這本書可能在內容上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與時俱進的錶達方式,或許能吸引到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不僅僅是純粹的學術研究者,也包括對重慶地域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戊戌春”這個時間點,更是勾起瞭我對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無限遐想,1898年的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其背後蘊含的思想解放和改革的嘗試,對中國近代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重慶作為西南重鎮,在這場變革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座城市當時的社會風貌、人文情懷又是如何?這些都成瞭我迫切想要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同時,書名中“重慶市文化研究院”的署名,也讓我對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有瞭更高的期待,相信這是一群深入研究重慶文化的專傢學者們的心血之作,定能為我們揭示齣更多關於重慶不為人知的側麵,讓我期待它在字裏行間展現齣那個時代重慶的獨特風采,品味那段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被這個書名吸引,一半是好奇,一半是有點被它的“接地氣”給逗樂瞭。“滿58包郵”的字樣,放在一本文化研究的書上,實在太有反差萌瞭,讓人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怎樣的文化研究,會選擇這樣的宣傳方式?是內容本身非常親民,還是齣版社想以此吸引更多非專業讀者?緊接著的“重慶文化研究:戊戌春”,又迅速將我的思緒拉迴到瞭嚴肅的學術領域。“戊戌春”這個特定的時間點,讓我聯想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那是一個思想激蕩、變革嘗試的年代,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切入重慶的文化研究,又是如何將“戊戌春”這個時間點與重慶的文化發展聯係起來?是側重於當時重慶的思想界、文學界的動態,還是會探討其社會風俗、城市麵貌的變遷?從“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齣品,我預期它會具備一定的學術深度和研究價值,但同時,也希望它能避免學術論文的生硬和枯燥,能夠以一種更吸引人的方式,講述重慶的文化故事,讓我能夠從中獲得知識,也獲得閱讀的樂趣。
評分我一直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情有獨鍾,尤其是像重慶這樣充滿曆史底蘊和獨特氣質的城市。這本書的書名,雖然略顯隨意,但“重慶文化研究”幾個字,便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尤其好奇的是“戊戌春”這個特定的時間點。戊戌年,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年份,百日維新雖然短暫,卻留下瞭深遠的影響。我想象著,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重慶這座城市又是如何經曆這一切的?這本書是否會從文化研究的視角,描繪齣當時重慶的社會百態,士紳階層的思想演變,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它是否會深入挖掘重慶在那個特殊時期,在思想、藝術、生活方式等方麵所展現齣的獨特文化麵貌?作為一本由“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齣版的研究性書籍,我期待它能提供嚴謹的學術論述,但同時,我也希望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將那些塵封的曆史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重慶,體會那份曆史的厚重與溫度,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重慶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發展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