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八辑 9787543975217 刘一叶,钱君匋,等-RT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八辑 9787543975217 刘一叶,钱君匋,等-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一叶,钱君匋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历史
  • 军事史
  • 中国近代史
  • 刘一叶
  • 钱君匋
  • 史学
  • 档案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5217
商品编码:2980109033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八辑

定价:78.00元

作者:刘一叶,钱君匋,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海军研究:从洋务运动到抗战前夕》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专著,以严谨的史料和翔实的论证,勾勒出晚清至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海军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曲折的兴衰轨迹。全书以时间为经,以制度、技术、人物为纬,力图展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近代中国海军图景。 第一部分:萌芽与洋务思潮下的起步(1860-1894) 近代中国海军的肇始,与洋务运动的兴起密不可分。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入侵对清政府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及以此为背景所催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重点分析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创办海军方面的努力与分歧。 一、海防思想的觉醒与早期实践: 海防与陆防的权衡: 探讨了清廷内部对于海防和陆防投入的长期争论,以及“重陆轻海”思想对海军建设的制约。 南北洋水师的诞生: 详述了福州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与江南制造局在造舰方面的成就,以及李鸿章主持下的北洋水师的建立过程。分析了北洋水师在组织结构、训练体系、军官培养等方面的创新。 “洋务的局限”: 批判性地考察了洋务运动在海军建设上的局限性,包括对外国技术的高度依赖、资金筹措的长期不稳定性,以及海军建设与整个封建官僚体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初期探索: 购舰与自制: 详细梳理了北洋水师早期“购舰”为主的策略,分析了“吉字号”、“定远”、“镇远”等主力舰的引进背景及其对中国海军战斗力的影响。同时,也评估了福州船政局有限的自制能力。 留学生与军官队伍: 考察了清政府派遣海军人才赴英、法等国学习的举措,分析了第一代职业海军军官群体(如丁汝昌、林泰曾等)的成长背景及其局限性。 第二部分:甲午的沉沦与海军的重创(1894-1900)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海军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本部分聚焦于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的详细过程,并深入剖析北洋水师覆灭的深层原因。 一、战前准备与战略失误: 军备的“虚胖”: 分析了战前北洋水师在军舰数量上的优势,如何被实际的战备水平、火炮保养不善、弹药质量低劣等问题所抵消。 政治与军事指挥的脱节: 探讨了清廷在宣战决策上的仓促,以及李鸿章在战时对海军的过度干预和掣肘,导致战略部署的混乱。 二、黄海海战的得失与影响: 海战复盘: 细致还原了黄海海战的战术细节,分析了中日双方的舰船性能对比,以及中方指挥失误对战局的关键影响。 威海卫的终结: 描述了北洋水师在威海卫的困局及其最终的投降,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支现代化海军的覆灭。 三、战后的反思与短暂的重建尝试: 战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开始了小规模的海军重建工作,但受制于《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和国家财政的枯竭,重建工作举步维艰。 第三部分:光绪末年的“新政”与海军的新生(1900-1911)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海军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这一时期,海军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海军编制的重组与南洋海军的整合: 张之洞与海军规划: 重点分析了张之洞等官员在光绪末年力主设立海军部,并试图整合原有的南北洋海军旧部。 “筹建海军”的困境: 尽管中央设立了海军事务处(后来的海军部),但由于地方势力割据和资金的缺乏,新海军的建设更多依赖于对外采购,尤其是德国和英国的支持。 二、军官教育体系的再塑: 海军学堂的成熟: 考察了烟台海军学堂等新式海军学校的运作模式,以及“学堂派”军官(区别于老北洋旧部)的崛起,他们更具现代军事思想。 “筹海”的国际背景: 分析了在日俄战争后,中国海军在区域军备竞赛中的被动地位。 第四部分:民国初年的分裂与海军的“化整为零”(1912-1928) 辛亥革命爆发后,海军并未能成为稳定的革命力量,反而卷入了军阀混战,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一、海军部的“虚位”: 民国成立后,名义上的中央海军部权威难以建立,海军资源被各省军阀分割。 二、三大派系与“私有化”现象: 北洋海军的残余: 分析了原北洋海军军官在北洋政府体系中的地位和派系斗争。 南方海军的形成: 重点研究了以广东为基地的海军势力(如程璧光领导的舰队),他们对维护南方革命政权起到的作用,以及最终被袁世凯收编的曲折过程。 “海疆不靖”: 描述了海军在民国初年主要精力用于维护沿海口岸安全和镇压海盗的现实,而非抵御外侮。 三、北伐前后海军的整合尝试: 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试图统一全国海军力量,但由于各系军阀(如滇系、桂系海军)的复杂背景,整合过程异常艰难。 第五部分:统一后的重振与北伐后的困局(1928-1937)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海军部获得了相对稳定的中央支持,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军建设计划”。 一、海军建设计划(“十年计划”): 资金来源与国际采购: 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力图通过关税收入和国际贷款来执行的海军现代化计划,重点关注了向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订购的巡洋舰、驱逐舰和炮舰。 “海防建军”的指导思想: 分析了这一时期海军建设“重在防御、先固海疆”的战略思路,以及其与陆军优先发展的国策之间的矛盾。 二、人才培养与技术本土化: 海军学校的专业化: 考察了中央海军学校(如福州海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了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中层军官。 海军工程的初步发展: 提及了如江南造船所等在修复和中小型舰艇建造方面取得的有限进展。 三、抗战前夜的挑战: 本书的尾声聚焦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海军的真实实力——尽管有了一定的现代化舰艇,但数量上仍远逊于日本,且在战术思想和后勤保障上存在严重短板,为即将到来的淞沪抗战中的海军悲歌埋下了伏笔。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不带预设立场的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史,着重于制度变革、技术引进与外部环境对军事力量塑造的复杂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粗略地读完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那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简直是排山倒海。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将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熔铸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尤其被其中几篇幸存老兵的回忆录深深打动。有一位当年在宝山前线担任机枪手的战士,他的叙述极其朴素,却字字泣血。他描述了如何在持续不断的炮火下,眼睁睁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坚守阵地的绝望与孤勇。那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力感,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超乎寻常的意志力,透过泛黄的文字,依然能穿透时空,刺痛读者的心房。这种源自人性深处的真实叙事,远比宏大的战略分析更具力量,它提醒我们,战争的终极代价,永远是活生生的人。读完那几篇后,我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份沉重。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粗砺却又韧性十足的触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丝毫不觉拥挤。更难得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手绘地图,虽然年代久远,但经过精心修复,图像清晰,细节丰富,为理解当时的战局提供了极直观的视觉参考。比如其中一张淞沪会战外围战场的俯瞰图,通过细致的标注,我能清晰地勾勒出日军和国军的兵力部署和机动路线,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单纯文字描述难以企及的。可以说,光是这份对史料保护和呈现的匠心,就足以让所有对那段历史心怀敬意的读者感到满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些沉默的遗物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份铭刻在土地上的集体记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一次对“时间流逝”的重新体验。它不像那些经过高度提炼和现代解读的历史读物,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更像是挖掘古墓,需要耐心拂去尘土,才能看到真相的全貌。有时候,为了理解某个特定的军事术语或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其他参考资料,这使得阅读的节奏变得缓慢而曲折。但这慢,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迫使读者放慢脚步,去沉浸式地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那种在现代化都市的繁华之下,潜藏着的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以及炮火响起后,人们从迷茫到坚韧的心理转变过程。这种对时间厚度的捕捉,使得这段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新闻标题,而是成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有气味的、有温度的“在场”经验。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丛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集合了多位资深研究者的心血,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赞叹。我注意到,它不仅包含了军事档案和官方文书,还特别注重搜集了大量地方志、家族信函乃至战地记者的通讯稿。这种跨领域的交叉引用和比对,极大地增强了史实的可靠性和丰富性。例如,在论述十九路军如何组织平民撤离和后勤补给时,书中引用了数家上海市民在战时互助的私人信件,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态图景,远非冰冷的军事调令所能涵盖。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精神,体现了编纂者对于历史的极度尊重,确保了所呈现的每一段记录都经得起推敲,是后世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时不可绕开的基础性资料库。

评分

这部史料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多线索并行的叙事策略。你会发现,其中一篇可能聚焦于高层将领的决策博弈,而紧接着的下一篇,视角就立刻转向了后方民众如何躲避空袭、组织医疗救护的小单元故事。这种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快速切换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它成功地平衡了“大历史”叙事和“小人物”命运的刻画,避免了任何一方的失重。读起来,既能把握到淞沪会战在整个抗战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奉献。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无疑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这段沉重的历史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