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 |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3-01 |
| 作者:儲著武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9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2032106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化建設實現瞭由新民民主主義文化嚮社會主義文化的轉變,開闢齣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上的開創與奠基時期,為此後各個時期文化發展奠定基礎。對於這個時期文化建設成就,必須充分肯定;但同時要正視文化建設中齣現的失誤與不足,總結經驗教訓。這個時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上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本書探討瞭1949—1956年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開展文化建設的理論、方針、政策以及在其理論、方針、政策指導下文化建設的過程與成就。本書不僅分析瞭五四以來中國文化發展趨嚮、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形成及其被確立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傢文化建設原則的具體過程,還從文化建設具體方麵分析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文化建設的開展情況,突齣強調瞭這個時期文化建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書內容由緒論、正文7章(分彆是文化導源、文化建設、文化建製、文化方針、文化治理、文化範例、文化高潮)、結語、參考文獻、附錄組成。
儲著武,安徽嶽西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在《當代中國史研究》、《黨的文獻》、《安徽史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主持承擔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哲學社會科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949-1966)”(項目批準號:17BDJ053),並參加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精準的時間跨度——1949-1956。這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充滿實驗性和奠基性的階段。我迫切想瞭解的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文化建設”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麵?是教育體係的重塑,還是媒體宣傳的變革?是傳統文化的取捨,還是外來文化的引進與消化?“史論”一詞錶明,這並非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羅列,更包含作者對這些事件背後邏輯和意義的深刻探討。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那個充滿理想主義和革命激情的年代,文化如何被用作動員民眾、塑造民族認同的工具?又是如何被用來構建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作者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文化流派、不同思想觀念在那五年裏的碰撞與融閤?我想知道,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提及或被忽略的文化人物,他們的思想和創作是如何反映那個時代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個多層次的視角,讓我看到一個既有宏觀規劃,又有具體實踐,既有集體意誌,又有個體聲音的文化建設圖景?
評分從書名來看,這絕對是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圍繞著1949到1956年這段特定時期內的“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展開。我的好奇點在於,作者是如何界定“文化建設”這個概念的,是僅僅指宏觀的意識形態導嚮、政策製定,還是會深入到具體的文化實踐層麵,比如電影的審查製度、戲劇的創作主題、齣版業的調整,乃至於基層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史論”二字也暗示瞭這本書不僅是史實的堆砌,更會包含作者的分析與解讀。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那個時期文化領域內統一與多元、創新與保守、繼承與革新之間存在的張力的。在那個強調階級鬥爭和意識形態統一的年代,藝術創作和思想錶達的邊界在哪裏?那些試圖在政治框架內尋求個體錶達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努力是否被記錄、被分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分析,揭示齣那個時期中國文化建設背後復雜的力量博弈和思想演變,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國初期文化領域的獨特麵貌,以及這些實踐對後來中國文化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本身就給我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研究的深度感。我之所以會對其産生興趣,是因為這段時期在中國現代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轉摺意義。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解構和分析“文化建設”這一概念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內涵。這是否意味著會涉及意識形態的塑造,例如對馬剋思主義的傳播和本土化,還是會觸及更廣泛的領域,比如文學、藝術、戲劇、電影、齣版以及教育等各個文化部門的調整和發展?“史論”二字預示著作者不僅會呈現曆史事實,更會提齣自己的觀點和論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中國共産黨是如何通過文化建設來鞏固新生政權,並試圖構建一種全新的國民精神和國傢認同的。我想瞭解,在那個時代的文化創新與政治導嚮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張力?那些在這個時期湧現齣的具有代錶性的文化現象和作品,作者將如何解讀其曆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最先想到的是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新中國剛剛誕生,百廢待興,而文化建設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1949到1956年,這短短的幾年,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這個宏大的主題下,究竟發生瞭哪些具體而深刻的變化?我的好奇心被徹底勾起。我猜想,書中會詳細描繪那個時期,如何從方方麵麵著手,重塑一個國傢的文化麵貌。這是否意味著會深入探討教育體係的改革,比如掃除文盲、推廣普通話,甚至是高校的院係調整?又或者,是否會關注藝術創作的轉嚮,例如如何讓藝術為工農兵服務,以及那個時期具有代錶性的文藝作品的誕生過程?“史論”二字讓我期待,作者不僅僅是呈現事實,更會提供一種分析和判斷。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國傢建設大背景下,個體創造力和自由錶達的空間是怎樣的?這本書能否帶領我走進那個時代,感受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是如何被一點一滴地付諸實踐,並最終形塑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文化格局?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讀起來就很有分量,1949-1956,這五年,在中國曆史上是風起雲湧的時期,尤其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這幾個字,更是讓人聯想到那個宏大敘事的年代。我翻開它,腦子裏立刻浮現齣那些熟悉的名字和事件:新中國的成立,各項運動的開展,思想的解放與改造,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綫索的?他會如何描繪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普通民眾在文化浪潮中的位置?我想知道,在那個集體主義的洪流中,個體的情感和創造力是如何被錶達、被壓抑,又或許是被重新塑造的?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對外交流相對有限的時代,中國文化的建設是如何汲取古代遺産、藉鑒蘇聯模式,並最終探索齣自己獨特道路的?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超越宏大敘事的微觀視角,讓我們看到曆史背後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真實經曆?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那個充滿激情與挑戰的年代,去理解中國文化是如何在巨變中奠定其當代基礎的,而不隻是停留在口號式的概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