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研究
定價:150.00元
作者:楊民康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40307962
字數:
頁碼:46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研究》從中國傣族和孟高棉語諸族佛教音樂的考察研究人手,進而使之同在曆史和現實文化生活中與其發生過聯係、對之産生過影響的其他民族和國傢的佛教音樂文化進行比較研究。若從文化象徵的角度看,這也是緣起於一種將“唄贊”與“貝葉文化”聯係起來,在一種廣義的“貝葉文化”層麵上,對巴利係南傳佛教音樂文化進行的係統觀照和研究。
書中所述南傳佛教諸民族民俗文化及生活場景悉為作者數十年田野考察之濃縮凝結。
目錄
上篇 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概論
章 南傳佛教及其音樂文化
一、唄贊、梵唄與貝葉文化
二、敘說我國南傳佛教文化
三、南傳佛教在我國雲南的傳播和分布
四、南傳佛教節日與儀式
五、南傳佛教音樂的分類
第二章 文化圈、文化層與文化叢
一、傳統音樂中的宗教一世俗文化二重性
二、南傳佛教音樂文化叢及其外部生態環境
三、南傳佛教音樂文化叢與文化層
四、文化圈、文化區、文化叢與佛教音樂文化
五、雲南省南傳佛教音樂風格區劃的曆史與現況
第三章 佛教經腔、吟唱音樂及佛麯
一、巴利語佛教經腔
二、傣語佛教經腔
三、吟唱音樂
四、傣族佛麯
五、孟高棉民族佛麯
六、阿昌族佛麯
第四章 佛教節慶歌舞音樂
一、錶演模式和模式變體
二、傣族歌舞音樂
三、孟高棉民族歌舞音樂
第五章 器樂和法器、樂器及其社會文化內涵
一、法器、樂器的基本類型
二、佛教器樂的運用場閤及社會性分類
三、佛教音樂與塑造社會文化人格
四、節慶儀式器樂中蘊涵的時空文化關係
五、器樂時空關係與宗教——世俗象徵意義
六、音樂風格分布語境下的音樂文化叢形態特徵
中篇 佛教法會、節慶及儀式樂舞活動
第六章 寺院法會及儀式音聲
一、日常功課儀式
二、僧團儀式活動
第七章 安居節法會及其樂舞活動
一、安居節與宗教民俗
二、傣族安居節
三、布朗族安居節
四、德昂族安居節
五、佤族安居節
六、阿昌族安居節
第八章 潑水節法會及其樂舞活動
一、潑水節與宗教民俗
二、傣族潑水節
三、德昂族潑水節
四、布朗族潑水節
五、佤族潑水節
六、阿昌族潑水節
第九章 其他法會及儀式音聲
一、賧生日儀式
二、喪葬與守護儀式
三、婚禮儀式
四、燒白柴儀式
五、上新房儀式
第十章 自然宗教儀式音聲與南傳佛教
一、自然宗教與南傳佛教
二、祭猛神、寨神儀式
三、祭榖神儀式
下篇 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佛教音樂文化交流
第十一章 古代中原朝廷與東南亞地區的佛樂文化交流
一、唐代以前的佛教及音樂文化交往
二、唐代進入長安的緬甸佛教樂舞驃國樂
三、宋、元使節有關真臘佛教樂舞民俗的見聞
四、明、清時期緬甸音樂在中國宮廷和地方的流傳
第十二章 古代傣族內部及其與周邊國傢和地區的佛樂文化交流
一、明代以前傣族與東南亞鄰國和地區交往的傣文記載
二、明代各傣族聚居區之間及它們與緬甸的較頻繁交往
三、清代德宏傣族聚居區佛教節慶音樂的交融與定型
第十三章 終論:佛教傳播史晚期的音樂本土化
一、佛教音樂的文化傳播與受容
二、北傳佛教東渡與日韓佛教音樂的本土化
三、中國南傳、北傳佛教音樂本土化的比較
四、我國雲南省與東南亞地區南傳佛教音樂本土化的比較
五、我國雲南省南傳佛教儀式音樂的當代文化轉型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
外文著作
中文譯著
論文
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楊民康,男,白族,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民族音樂學)博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會、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音樂學院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三峽大學楚天學者講座教授。
文摘
序言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常齣色,讀起來毫無障礙,即使是對南傳佛教音樂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被作者的敘述所吸引。我喜歡這種深入淺齣的寫作風格,它既保持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兼具瞭普及性的傳播力量。書中很多段落的描寫,都充滿瞭畫麵感,我仿佛能夠聽到那些古老的梵音在耳邊迴響,感受到那些神秘的儀式在眼前展開。作者在引用史料時,也非常謹慎,並且會詳細地解釋這些史料的背景和意義,讓我們能夠理解其研究的依據。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音樂與儀式之間關係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隻知道音樂在宗教活動中存在,但具體它扮演瞭什麼角色,起到瞭什麼作用,卻知之甚少。這本書詳細地闡釋瞭南傳佛教音樂在不同儀式中的具體功能,比如如何幫助信徒集中注意力,如何錶達情感,如何進行宗教的傳承等等。這些細節的分析,讓我對佛教音樂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此外,書中對一些具體樂器的介紹和對一些經典麯目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對這些樂器和麯目知之甚少,讀完之後,纔發現它們原來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信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我們認識瞭南傳佛教音樂,更讓我們理解瞭音樂在一種特定文化和信仰體係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史,更是一部文化史、一部精神史。
評分這本書的體例和結構都設計得非常巧妙,充分體現瞭作者對學術研究的細緻和對讀者閱讀體驗的重視。開頭部分往往會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方法進行清晰的闡述,為讀者建立起一個堅實的認識基礎。然後,通過分章節、分主題的方式,逐步深入地探討南傳佛教音樂的各個方麵,使得整個研究脈絡清晰,邏輯嚴謹。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地理解復雜的問題。書中在討論某些概念或理論時,會引用大量的國內外研究成果,並進行批判性的分析,這顯示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開放的學術視野。同時,作者在引用這些成果時,也並非照搬照抄,而是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論述體係中,並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探討音樂的理論性研究的同時,也穿插瞭大量生動的田野調查和個案分析。這些鮮活的例子,讓原本抽象的學術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南傳佛教音樂文化。例如,書中對某個寺廟的音樂實踐、某個宗教節日的音樂儀式,以及某個僧侶的音樂傳承的細緻描寫,都極具感染力,仿佛將我們帶到瞭現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既滿足瞭學術研究的深度需求,又兼顧瞭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學術著作。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瞭解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的平颱,讓我對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發展的脈絡上,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也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一些音樂的資料,而是將音樂置於廣闊的曆史和社會文化背景中去審視。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南傳”這一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這本身就是一個復雜且充滿爭議的議題,但作者通過詳細的史料考證和邏輯嚴密的分析,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的研究框架。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南傳佛教音樂的演變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們得以窺見這種音樂形式如何在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相互激化、相互融閤,最終形成瞭獨具特色的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關注瞭音樂的“形”,比如樂器、麯調、演唱方式等,更深入探討瞭音樂的“神”,即音樂所承載的宗教思想、信仰實踐以及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書中對音樂在寺院日常修行、節日慶典、乃至民間信仰活動中的作用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感覺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地道,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而是帶著一種深厚的感情和人文關懷,仿佛他是一位親曆者,在娓娓道來一段悠遠而動人的音樂史。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的全新窗口,讓我對其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佛教音樂與人類精神世界之間關係的進一步思考。
評分這是一部真正能觸動人心的作品,它讓我看到瞭音樂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力量。作者並非簡單地在介紹音樂的構成,而是試圖去捕捉和傳達南傳佛教音樂所承載的信仰、修行以及與信徒心靈産生的共鳴。書中的許多案例分析,都讓我深思。例如,作者如何通過對某個特定地區南傳佛教音樂的描寫,來展現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通過音樂來寄托情感、尋求慰藉。這種將音樂與人的生活緊密聯係起來的視角,讓我覺得非常親切和真實。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音樂“普世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理解。一方麵,南傳佛教音樂有其普世的宗教共鳴,能夠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另一方麵,它又深深地根植於特定的地域文化土壤,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和錶達方式。作者在書中對此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們看到瞭南傳佛教音樂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其獨特性,又是如何與現代社會進行對話的。讀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很多關於南傳佛教音樂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音樂作為一種人類共通的錶達方式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們,在浮躁的現代社會,還有如此豐富而深刻的音樂文化,值得我們去傾聽、去感受、去傳承。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滋養,讓我對生活和文化有瞭更豐富的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精美,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仿佛承載著韆年的智慧。封麵設計也很有藝術感,色調沉靜而富有層次,隱約透露齣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氣息,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個人對這類具有曆史深度和文化底蘊的學術研究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涉及佛教音樂這樣獨特而復雜的領域。我一直認為,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情感、思想和信仰的載體,能夠穿越時空的界限,連接過去與現在。而南傳佛教音樂,在我看來,更是充滿瞭異域風情和宗教的神秘力量,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發展演變,以及它對當地社會和民眾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瞭解過的視角和信息,例如,它是否會探討不同地區南傳佛教音樂的差異性,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會分析音樂在佛教儀式中的具體作用,比如如何引導信徒進入冥想狀態,或者如何錶達對神聖的敬畏?我個人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關於南傳佛教音樂的樂器介紹、麯式分析,甚至是與當地民俗音樂的融閤情況的探討。如果書中能夠配有相關的圖片或插畫,那就更加完美瞭,視覺的呈現往往能極大地增強我們對復雜概念的理解。總而言之,從這本書的整體呈現來看,它似乎是一部嚴謹而不失藝術性的學術著作,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美好的預想,相信它一定能為我帶來一次充實而愉快的知識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