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镇版报道的气质养成:新闻通讯采写实践与感悟
作者 冯诚 著
出版日期 2018.06
定价 72.00
I S B N 978-7-5166-4167-5
上架建议 新闻写作
策划背景、采写过程、报道效果、写作感悟的全程解码
主流担当、为民情怀、“四力锤炼”、诗意表达的气质追求
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
新闻传播学专家喻国明,
《新华每日电讯》报总编辑方立新,
江苏省记协主席周跃敏,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卜宇
联袂力荐
对于报刊纸媒来说,头版头条包括其它版面头条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镇版之作,代表着当期的报道重点、版面语言乃至写作水平。业内人士都明白,头条的位置和分量有多重要。本书是作者从事新闻行业多年来的新闻作品与采写手记的合集。作者选取自己采访、撰写、刊发于报刊纸媒头条位置的30篇通讯、6组系列报道和5篇链接稿件原稿,配以采访撰写时的背景材料、过程介绍、细节处理,让读者对头条报道的采写背景、撰写技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可作为广大新闻从业者、新闻学学生的参考读物。
冯诚,甘肃临洮县人,兰州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本科,新华社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1985年进入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1993年7月任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1996年12月——2016年12月,先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甘肃分社、湖北分社、江苏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从事新闻工作32年,具有丰富的一线采访调研实践和策划组织重点报道经验,有30多篇作品分别获新华社和甘肃、新疆、湖北、江苏等省级以上各类好新闻奖, 近百篇调研稿件得到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并有效推动实际工作。 出版诗集有《我决定,慢下来》;散文《低于人间1000米深处》获第二届“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特等奖。
目录
经济综合类报道
采写手记 “收官”时刻的感动__2
原稿鉴读 江苏:给长江一个绿色承诺__5
采写手记 发现“无锡拐点”__8
原稿鉴读 喜看“无锡拐点”__14
采写手记 释放统计数字背后的“新闻当量”__20
原稿鉴读 从江苏制造到江苏服务__23
采写手记 用“五大发展理念”新坐标透视中国年轻热土__27
原稿鉴读 江苏沿海:悄然崛起新增长极__29
采写手记 呈现江苏经济的质态境界__33
原稿鉴读 量增质更优 逆势见担当__35
采写手记 从政治的高度看经济,从经济的角度写政治__39
原稿鉴读 砥砺担当正其时__41
采写手记 新闻价值的凸显,须有深刻的背景衬托__46
原稿鉴读 从“老灰穷”到“新绿富”的嬗变__49
采写手记 记者要学会“王者”的“俯瞰”“广角”的“推拉”__52
原稿鉴读 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促“两型化”崛起__54
时政民生类报道
采写手记 践行“”倡议的路径回答__60
原稿鉴读 交汇点就是“发力点” 叫得响更要抓得实__63
采写手记 国家公祭,仪式背后的媒体执着__67
原稿鉴读 以国之名悼念逝者 众志成城迈向复兴__69
采写手记 追逐新闻具象中的理性阳光__74
原稿鉴读 江苏:探路包容性发展 提升领跑品质__76
采写手记 难在前瞻眼光,贵在民本情怀__81
原稿鉴读 江苏“新时尚”:亲农 尚绿 炫文化__86
采写手记 战役性报道要重视“收官之笔”__91
原稿鉴读 长江防线上的“科学决战”__96
采写手记 把“软新闻”做成“硬通货”__101
原稿鉴读 荆楚星光耀神州__103
每个人都能做道德的巨人__108
采写手记 多写“小故事”,少讲“大道理”__109
原稿鉴读 以人为本 民生为先__111
采写手记 成就性报道怎样不落俗套?__116
原稿鉴读 陇原今朝好“如意”__118
采写手记 一个“动”字探“景深”__122
原稿鉴读 浙江大潮动陇原__125
采写手记 针对性决定传播力__131
原稿鉴读 筑起新世纪的经济高地__133
村企典型类报道
采写手记 “天下村”采访报道背后的职业情怀__138
原稿鉴读 信仰为根 制度为本 监督为盾__145
华西村:转型跨越“新一波”__148
采写手记 记者的脚力,企业的风景__151
原稿鉴读 谋转型“蛮拼的” 求质效“妥妥的”__153
采写手记 企业典型报道要把好“三性关”__157
原稿鉴读 骄人业绩是如何打造的?__160
采写手记 读者的关切,记者的动力__164
原稿鉴读 再向报实情__167
采写手记 新闻就在那里,发现却待机缘__174
原稿鉴读 恍如改天换地__179
采写手记 追问真相,引领舆论__184
原稿鉴读 以信为本__188
文教生态类报道
采写手记 倾情彰显东道主的情怀和担当__194
原稿鉴读 古城南京,尽享青奥文化红利__197
采写手记 把江苏文化盛宴的“美味佳肴”分享给读者__202
原稿鉴读 江苏:精制文化惠民“淮扬盛宴”__204
采写手记 用脚步挖出来的诗经文化“活化石”__208
原稿鉴读 山乡建歌堂 村民唱《诗经》__211
采写手记 直面难点,善于发声__216
原稿鉴读 超市化服务 式温补__219
采写手记 坚持“问题导向”是媒体职业行止的根本遵循__223
原稿鉴读 洪湖治理浪打浪__226
采写手记 避虚就实,还原感性__230
原稿鉴读 “虚”功是如何实做的?__231
深度系列报道
组:南漳民间文化遗存系列报道(3篇)
采写手记 享受探险采访,不负一路风光__237
原稿鉴读 (一)鄂西惊现山寨群__243
(二)“蔡伦造纸”今犹在__247
(三)隐在深山的民居古迹__251
第二组:大地湾遗址系列报道(8篇)
第三组:秦始皇祖陵探秘系列报道(5篇)
两组文物报道采写手记:掀开文化报道资源的“堆积层”__256
原稿鉴读 大地湾遗址系列报道
(一)新闻背景:大地湾遗址__260
(二)大地湾考古刷新六项“中国之”__261
(三)神奇的“原始人大会堂”__264
(四)郎树德与“F901”__266
(五)盘古开天画__268
(六)大地湾彩陶:“中国制造”的证据__270
(七)大地湾遗址:从乡村向城镇演进的早见证__272
(八)华夏文明史到底几千年__274
原稿鉴读 秦始皇祖陵探秘系列报道
(一)秦始皇祖陵惊现甘肃礼县__276
(二)秦西垂宫地址之谜有望解开__279
(三)秦西垂陵区出土大批重要文物__281
(四)秦人后裔诠说先祖殡葬文化__284
(五)甘肃礼县将再现秦祖陵原始风貌__286
第四组:走近居延海系列报道(6篇)
采写手记 做新闻也要学会“在无字句处读书”__289
原稿鉴读 (一)新闻背景:拯救居延海__304
(二)千里走居延 沙海见奇观__306
(三)奇特的沙漠自流井__309
(四)敖包的守望__311
(五)乌力吉的“梦”圆了__313
(六)居延海的呼唤__315
第五组:阿勒泰风情系列报道(5篇)
采写手记 人文情怀演绎边关风情__318
原稿鉴读 (一)从紧锁边关到开放前沿__322
(二)踏上金跳板,走向大开发__324
(三)生态旅游俏边陲__326
(四)图瓦部落走向新生活__328
(五)骆驼医院“加克斯”__330
第六组:边城乌鲁木齐走笔系列报道(5篇)
采写手记 “散文化”是新闻写作的美学追求__333
原稿鉴读 (一)乌鲁木齐变桥城__338
(二)下岗灯盏亮边城__340
(三)5元小炒有商机__342
(四)皮鞋美容成风景__344
(五)宵夜文化姓文明__346
阅读链接
“去”“降”“补”整体发力__350
江苏综合改革:高点发力再起跳__353
变“政府招、专家审”为“市场选、企业引”__357
江苏:尚法善治筑和谐__360
一个中部农业“小”市的“漂亮转身”__363
后记__367
初见《镇版报道的气质养成:新闻通讯采写实践与感悟》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各大媒体上常常占据头条、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报道。它们往往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这本书名中的“镇版报道”四个字,便承载了这样的期待,似乎在承诺一本能帮助读者达到这种高度的指南。 我尤其对书中“气质养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充满好奇。在我看来,新闻采写中的“气质”绝非是简单的文字技巧,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含着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对社会事件的深刻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培养这种“气质”。例如,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辨别信息真伪、以及如何形成独特观察角度的方法?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引导我如何从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出不平凡的价值。 “采写实践”这个词,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了更具体的想象。我猜想书中会包含大量来自真实新闻采写第一线的经验分享。我希望能学到如何在采访过程中突破重围,获取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在构思稿件时,搭建起清晰而有力的逻辑框架;以及如何在遣词造句时,做到既准确又生动。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作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完成一篇篇精彩报道的。 “感悟”部分,则是我对这本书人文关怀的期待。新闻采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他们对新闻行业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我期待能读到一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了解作者是如何在报道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连接,以及如何在追求客观的同时,展现出对事件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试图在提供新闻采写“硬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读者的“软实力”。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报道,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气质”、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者。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新闻气质”,写出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优质作品。
评分拿到《镇版报道的气质养成:新闻通讯采写实践与感悟》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瞬间勾勒出那些在纸媒时代常常让我们眼前一亮的“镇版”报道——它们不仅占据版面中央,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和精炼的文字,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目光,甚至成为那个时期社会话题的焦点。这本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能量,暗示着它将引领读者走向一种更高级、更有影响力的写作境界。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气质养成”的论述。在我看来,新闻报道的“气质”,并非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深植于作者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之中。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实用方法。比如,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如何构建一个严谨的叙事框架,让报道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作者在日常观察和信息收集过程中,是如何不断磨砺和提升自己“气质”的经验。 “新闻通讯采写实践”这一部分,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实用性充满信心。我推测书中会包含大量来自真实新闻工作场景的案例和经验分享。我渴望学习到如何在采访过程中,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建立有效沟通,如何深入挖掘事件的真相,以及如何在写作时,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同时又保持客观性。我希望书中能解答我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的困惑,例如如何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如何平衡多方观点,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感悟”二字,则是我对这本书人文精神的高度期待。我相信,一篇优秀的报道,背后一定凝聚着作者的思考、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心路历程,他们是如何看待新闻的意义,他们是如何在追求事实真相的同时,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这些感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新闻工作的价值,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授人以渔”的启示,它似乎不仅仅是教授写作的技巧,更是在引导读者如何去思考、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养成一种独属于新闻人的“气质”。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提升我的新闻采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一种独立思考、深度洞察的“气质”,从而能够创作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镇版”报道。
评分拿到《镇版报道的气质养成:新闻通讯采写实践与感悟》这本书,我最先被其深邃的书名所吸引,它传递出一种不仅仅是传授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内在素养提升的承诺。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报道,往往带着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源于作者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对信息的敏锐捕捉,以及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这本书名仿佛是一把钥匙,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解锁通往这种“气质”的大门。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气质养成”的具体路径。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洞察力的方法,比如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新闻价值,以及如何构建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度解读。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将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字,让报道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采写实践”这一部分,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积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操性极强的建议,例如在采访过程中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引导被采访者袒露心声,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以及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处理各种细节,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期待能读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了解优秀的记者是如何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最终打磨出令人称道的作品。 “感悟”部分,则是我对这本书人文深度的一份期待。我坚信,真正打动人心的报道,离不开作者的情感投入和价值判断。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心路历程,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思考,以及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我期待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对新闻职业的敬畏之心,以及一种以文字服务社会、启迪民智的使命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在强调技术层面的“采写”之外,更注重“气质”的培养,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提升。它似乎在告诉读者,成为一名优秀的报道者,不仅需要掌握写作的工具,更需要修炼内在的品格和思维。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开启我的“新闻气质”养成之旅,并从中获得持续的启发和力量,最终能够写出真正有分量、有温度的报道。
评分我一直对新闻传播和文字工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洞察力的书籍。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新闻通讯采写实践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但从书名和封面设计上,就能够感受到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写新闻的教程,更像是在引领读者去探索一种观察世界、解读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文字的艺术。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新闻的“价值”和“角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人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信息淹没,而真正优秀的新闻报道,总能抓住事件的核心,以独特的视角呈现给读者,引发思考。这本书名中的“气质养成”四个字,恰恰点出了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它关乎作者的判断力、逻辑思维以及对社会事件的深刻理解。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例如如何建立信息筛选机制,如何通过背景调查挖掘事件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来构建叙事。 此外,我也很想了解作者在新闻通讯采写过程中,是如何将个人感悟融入其中的。新闻报道虽然讲究客观,但优秀的记者往往能通过细腻的笔触,传递出对事件的情感共鸣,或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这使得报道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这本书名中的“感悟”二字,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读物,不仅仅教授技术,更传递一种对新闻职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作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心得,这些真实的故事往往比理论讲解更能打动人。 关于“镇版报道”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它暗示了这本书所介绍的方法论,能够帮助写作者打造出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镇场之宝”。这让我对书中关于新闻稿件的“锤炼”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一篇优秀的报道,往往是反复打磨、字斟句酌的结果。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稿件修改、结构调整、语言润色的实用技巧,甚至是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误区。也许还能分享一些作者审阅稿件的经验,以及如何从读者的反馈中学习和成长。 总而言之,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承诺的“气质养成”,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和个人内在素养的提升。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能够用清晰、准确、有力量的文字表达自己,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本质,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并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最终也能写出属于自己“镇版”的精彩报道。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镇版报道的气质养成:新闻通讯采写实践与感悟》。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力量,仿佛预示着一种从内而外的蜕变。我一直对文字工作怀有深深的敬意,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写出有深度、有吸引力、并且能引导思考的新闻报道,绝非易事。这本书似乎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想要帮助读者掌握那种“镇住场面”的写作能力。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培养“新闻气质”。在我看来,“气质”并非空穴来风,它一定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之上。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在采访过程中打破砂锅问到底,如何从看似零散的线索中发现事件的本质,以及如何构建严谨的逻辑链条来支撑报道的观点。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示作者是如何通过一步步的挖掘和分析,最终完成一篇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报道。 “实践与感悟”这两个词,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新闻采写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贴近实际操作的经验,例如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采访,以及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克服“瓶颈期”。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感悟”部分,让我相信这会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读物。我期待能读到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心路历程,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思考,以及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镇版报道”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报刊杂志上经常看到的、内容深刻、观点独到、文笔精炼的头条新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镇版报道”是如何诞生的。是否有一些不成文的写作规则,或者一些独特的观察视角,是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新闻稿件的结构设计、语言风格、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指导。例如,如何用引人入胜的开头抓住读者的眼球,如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增强报道的感染力,以及如何在高潮部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关于“写”,更是关于“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表达”。它似乎在传递一种理念:优秀的新闻报道,是作者内在修养和外在表达的完美结合。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修炼自己的“新闻气质”,掌握更加精湛的采写技艺,最终也能写出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思考的优质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