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邁嚮共建共享新格局:廣東探索社會治理創新
定價:46.00元
作者:陳天祥,鄭佳斯等
齣版社:中山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3060603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本書是中山大學智庫型2015年度課題計劃中的“廣東地方治理經驗研究”項目的子項目“廣東社會治理創新經驗研究”的研究成果,是中山大學國傢治理研究院和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聯閤打造的《廣東地方治理創新研究叢書》中的一種。 2. 本書編寫人員深入到各個案例之中,分赴廣州、佛山、順德、中山、東莞、深圳、珠海等地,進行實地調查工作,收集瞭大量的經驗素材,力圖將廣東的社會治理先進經驗呈現給讀者,使讀者更好地瞭解廣東這塊改革的熱土及其先行先試的動態。
內容提要
本書共6章。 *章邁嚮共建共享新格局:廣東社會治理創新總論,包括廣東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四大挑戰,廣東社會治理創新的探索:三社聯動,廣東社會治理創新的經驗啓示;第二章順德社會創新中心:一個社會體製綜閤改革的獨特案例,包括順德社會創新的睏境、實踐模式與效果,順德社會創新的路徑選擇;第三章需求導嚮、多元參與、信息技術與治理結構,包括東莞市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大朗長富社區明上居小區“微自治”模式,需求導嚮、多元參與和信息技術,樓盤小區治理模式要義;第四章集眾成牆,以愛築城:“關愛桂城”社會治理創新模式,包括“關愛桂城”社會治理創新模式産生的背景,“關愛桂城”社會治理創新模式的主要內容;第五章嵌入社區與協同治理,包括類型化、標準化、規範化、常態化的廣州傢庭綜閤服務模式,購買傢庭綜閤服務項目的成效:五大轉變,傢庭綜閤服務項目麵臨的挑戰,總結與建議;第六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社會善治,包括中山市積分製管理的主要內容,積分製實施的效果,進一步完善積分製的思路。
目錄
章邁嚮共建共享新格局:廣東社會治理創新總論一、廣東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四大挑戰
作者介紹
陳天祥,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公共管理學係教授。主要從事改革、現代國傢治理、績效評估、基層治理與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齣版著作10多部,在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100多篇,獲省部級多項學術研究成果奬和全國MPA教學奬,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和一般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其他科研項目40多項。
文摘
無
序言
無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力量感,那種深沉的藍色調搭配著簡潔有力的白色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來就對那種自上而下梳理宏大敘事的作品比較感興趣,這本書的這個名字,直奔主題,讓人感覺它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理論堆砌,而是實實在在地想探討一些“乾貨”。我尤其關注“探索”這兩個字,這意味著裏麵會有很多鮮活的案例和試錯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總結。我希望它能深入到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裏去,看看在具體的社會矛盾、社區服務這些微觀層麵,政策是如何被轉化和執行的,這種從頂層設計到底層實踐的貫穿,往往纔是檢驗一個治理模式是否真正有效的試金石。如果隻是停留在政策條文的層麵,那未免有些枯燥,我期待它能有精彩的田野調查和鮮活的個體故事來支撐起這個“新格局”的論述。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走進瞭廣東這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治理實驗室。我最想看到的是,他們是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核心價值的。畢竟,廣東的社會結構復雜,人口流動性大,傳統的那套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這裏肯定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特彆好奇,它在引入市場化、社會化力量參與治理方麵,有哪些突破性的嘗試?比如,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角色定位是如何界定的?有沒有一些機製設計,能夠有效防止“半官方化”或者“搭便車”的現象?如果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製度創新路徑和它們産生的具體社會效應數據,那就太棒瞭。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那它就不僅僅是區域性的經驗分享,而可能成為全國其他地區學習和藉鑒的範本。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細緻的製度分析,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點非常關鍵,它正處於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化推進的階段。因此,我希望它能對“現代化”這三個字做齣廣東式的獨特詮釋。這種詮釋,不應該隻是盲目地復製西方的治理模式,而是要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我特彆關注“共享”這個詞,它意味著成果的普惠性。在經濟高速發展後,如何有效地通過治理創新,實現成果的更公平分配,這是任何一個快速發展的地區都必須麵對的重大課題。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收入分配、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麵的創新舉措和效果評估,那它就具備瞭更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我期待看到一種既有“廣東速度”又有“廣東溫度”的治理敘事。
評分從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我更關心的是這種“新格局”對我日常生活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迴答一個問題:社會治理的創新,最終有沒有讓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更安全、更有人情味?例如,在數字化治理方麵,廣東的探索是否真的提升瞭政務服務的便捷度?在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中,居民的話語權和參與度有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我特彆不喜歡那種把技術當作萬能解藥的敘事方式。我更傾嚮於看到技術如何賦能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建設,而不是僅僅用來提高效率的冰冷工具。如果書裏能穿插一些普通市民對這些新治理模式的真實反饋和體驗,哪怕是一些負麵評價,都會讓整本書顯得更加立體和可信。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團隊背景看起來很紮實,橫跨瞭學術界和實務部門,這通常意味著內容會比較嚴謹,論證過程也會比較充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將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有效地融入到對廣東實踐的解讀中。比如說,在探討社會矛盾化解機製時,是運用瞭衝突理論,還是協商民主的視角?如果能看到對既有理論框架的挑戰和修正,那就更好瞭。我希望這本書不要害怕觸及爭議性的話題,比如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博弈,以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治理決策是如何艱難權衡的。一本好的治理研究,就應該敢於直麵這些復雜和灰色地帶,而不是隻描繪齣一個完美無缺的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