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蘭花水晶藝研究及水晶名品鑒賞
定價:398.00元
作者:江澤慧 ,中國蘭花水晶藝研究及水晶名品鑒賞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503822612
字數:518000
頁碼:33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1.94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水晶藝是中國蘭花藝術的一種新的欣賞形式。
《中國蘭花——水晶藝研究及水晶名品鑒賞》一書,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嚮廣大蘭花愛好者及有關技術人員介紹瞭中國蘭花水晶藝的知識,豐富中國蘭花藝術的內涵。
本書論及中國蘭花水晶藝蘭,主要是從植物學的角度,較為係統和全麵地論述瞭中國蘭花水晶藝的分布、植物學結構及其形態的錶現形式,水晶藝蘭與傳統四大藝蘭的關係,水晶藝與病毒病及生理性癥狀的區彆,提齣瞭本書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本書著重於“新”,根據近年新發現和流行的水晶藝蘭,通過彩色圖片直觀地將中國蘭花植物學方麵的新景象呈現在廣大讀者麵前,既可以作為圖鑒又可以作為藝術內容進行欣賞。主要的是作為一種記載以引起植物學界的關注和研究。
本書為“中國名花專著係列”之一,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嚮廣大蘭花愛好者及有關技術人員介紹瞭中國蘭花水晶藝的知識,展示瞭幾百幅精彩圖片,既生動直觀、雅俗共賞,又圖文並茂,是一本融史料、科技與文化藝術於一爐的著作。
目錄
作者介紹
江澤慧教授現任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國傢林業局黨組成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花卉協會會長,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閤主席等職。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為巧妙。它並沒有將“蘭花”和“水晶”的概念完全割裂開來,而是將二者有機地融閤在一起。開頭部分,作者可能先從“蘭”的文化意象切入,闡述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徵意義。然後,逐步引入“水晶”這一材質,探討其物理特性如何能夠被用來錶達“蘭”的精神。 隨後,書的中間部分則會集中探討“水晶藝”的創作理念,以及如何通過水晶的形態、色彩、光澤來模擬和傳達蘭花的特質。最後,則會以“水晶名品鑒賞”的形式,對前麵所闡述的理論進行實際的例證。這樣的結構,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作者的觀點,並且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連接點。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它讓我感覺像是在跟隨作者一同進行一次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水晶”這一材質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將水晶視為一種美麗的寶石,一種可以用來裝飾的物品。但這本書,則將水晶提升到瞭藝術的高度,甚至是一種可以承載東方哲學和文化意境的媒介。作者用一種非常詩意和哲思的方式,去解讀水晶的“通透”與“純淨”,以及它如何能夠被用來象徵“蘭”的“高潔”與“淡泊”。 我發現,作者所描述的“水晶名品”,很多都並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晶擺件。它們可能更多地存在於藝術傢的工作室,或者是一些私人的收藏之中。它們可能形態各異,有的如同天然形成的“蘭花”,有的則通過精巧的設計,模擬齣蘭花的姿態。但無論何種形式,它們都傳遞著一種對“蘭”的敬意,以及對自然之美的獨特感悟。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於“蘭”的理解非常深刻,她不僅僅將蘭花視為一種植物,更是將其升華為一種人格的象徵,一種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幽蘭”、“空榖幽蘭”、“國香”等詞匯反復齣現,每一次都飽含著對蘭花高潔品格的贊美。而“水晶”的透明、純淨、堅韌,則成為瞭與蘭花精神相契閤的另一重意象。作者似乎在藉“水晶”的晶瑩剔透,來反襯蘭花的“君子之風”——不染塵埃,卓爾不群。 書中對一些“水晶名品”的描述,更是將這種精神層麵的連接推嚮瞭極緻。她沒有用冰冷的數據去分析水晶的價值,而是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一件水晶擺件如何展現齣“蘭心”的幽靜,或者一塊水晶如何摺射齣“君子”的坦蕩。這種解讀方式,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一些水晶製品,試圖從中找到與“蘭”所代錶的文化符號相呼應的特質。我曾認為水晶就是一種裝飾品,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水晶背後可能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寄托,它讓我開始思考,一件物品,如何能夠承載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內涵。
評分我最近偶然翻閱瞭一本名為《中國蘭花水晶藝研究及水晶名品鑒賞》的書,初次看到書名,我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蘭花養殖技巧或是水晶鑒賞指南的結閤體,帶著這份好奇與些許期待,我翻開瞭書頁。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想象。它並沒有詳盡地介紹蘭花的種植方法,也沒有對各種水晶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質進行細緻的分析。相反,它似乎在探討一種更為抽象、更為藝術化的層麵。作者似乎在試圖捕捉中國傳統文化中“蘭”的意境,以及“水晶”作為一種材質所能承載的通透、純淨、高潔的特質,並將兩者進行一種跨界的融閤與想象。 其中,書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描繪一種“意境之美”,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去描繪蘭花的姿態,比如“含露欲滴的幽蘭”、“風中搖曳的劍鞘”、“獨立寒霜的君子”。而水晶,則被賦予瞭“月下凝露”、“冰心玉骨”、“剔透玲瓏”等意象。作者仿佛在用文字構築一個虛幻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蘭花的芬芳與水晶的清冷相互交織,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這種描繪方式,讓我聯想到瞭中國古代文人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那種寄情於物、托物言誌的深沉情感。我個人對這種將物質與精神、具象與抽象相結閤的錶達方式頗感興趣,它讓我跳齣瞭對具體技藝或知識的追求,而去品味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部分,則讓我對“水晶藝”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並非指傳統意義上的雕刻技藝,而是將水晶的天然形態與藝術傢的設計理念相結閤,創造齣具有獨特韻味的藝術品。作者介紹瞭一些“水晶名品”,但這些“名品”並非是市麵上常見的、以剋拉論價的寶石,而是那些在形態、質感、色彩上與蘭花的某種特質相契閤的水晶作品。比如,作者提到一幅“凝露水滴”般的黃水晶,在光綫下摺射齣溫暖的光芒,被用來象徵蘭花在清晨沾染的露珠;又比如一塊“冰封寒梅”般的白水晶,其內部的冰裂紋理被比作嚴寒中傲然綻放的梅花,與蘭花的堅韌不拔相呼應。 我理解作者試圖通過這些“水晶名品”的解讀,來傳達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當你凝視這些作品時,你不再僅僅看到一塊石頭,而是能感受到創作者的心意,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東方哲學。這種“意象化”的鑒賞方式,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我習慣於從曆史、工藝、稀有度等角度去評價一件藝術品,而這本書則引導我去感受作品的情感、意境,以及它與“蘭”文化的精神連接。這使得我對“水晶藝”的理解,從一種物質性的創作,升華為一種精神性的錶達。
評分這本書中關於“研究”的部分,與其說是科學意義上的研究,不如說是一種文化學的探索。作者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中對蘭花的描繪,與西方寶石學中對水晶的認識進行瞭巧妙的嫁接。她引用瞭大量的古籍文獻,如《離騷》、《博物誌》,來論證“蘭”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人對水晶的認知。然後,她又將這些文化符號,與現代“水晶藝”作品的創作理念進行對話。 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一件名為“靜夜思語”的水晶擺件時,引用瞭李白“床前明月光”的詩句,並將其與水晶中模擬齣的月光效果聯係起來,錶達一種寜靜、思念的情感。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不是簡單地堆砌資料,而是通過一種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將看似不相關的元素串聯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解讀視角。這本書就像一個引子,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蘭”與“水晶”之間更多的聯係和可能性。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蘭”或“水晶”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意境”、“文化”與“藝術”的哲學讀物。作者通過對“中國蘭花”與“水晶”的跨界解讀,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哲學思考,以及現代藝術的創作理念融為一體。 閱讀這本書,仿佛進行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具象、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欣賞藝術,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它沒有提供直接的“鑒賞指南”,而是提供瞭一種“鑒賞的心法”,一種讓你能夠自己去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或許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它激發瞭我的思考,也豐富瞭我的精神世界。
評分在“水晶名品鑒賞”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像專業的珠寶鑒賞傢那樣,逐一列舉各種水晶的産地、硬度、摺射率等參數。相反,她更多地是在挖掘每件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故事和藝術價值。她會講述一件水晶擺件的創作靈感來源,或者它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個意象相呼應。 例如,書中介紹瞭一件形似“鶴舞”的水晶,作者並沒有去分析水晶的透明度或淨度,而是花瞭大量的筆墨去描繪鶴在中國文化中象徵的祥瑞、長壽,以及它與蘭花並列時所能傳遞齣的高雅與超脫。這種鑒賞方式,讓我意識到,對於“水晶藝”而言,除瞭材質本身的價值,其文化內涵和藝術錶達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為關鍵。它引導我去思考,一件藝術品,如何能夠超越物質本身,與觀者的情感産生共鳴。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有特色。它不像一本學術專著那樣嚴謹刻闆,也沒有像通俗讀物那樣過於輕鬆隨意。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張力,既有對蘭花姿態的縴毫畢現的描繪,又有對水晶意境的磅礴想象。她擅長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字所營造的氛圍。 舉例來說,在描述一塊極具“水墨畫”風格的瑪瑙水晶時,作者寫道:“仿佛是古老的筆墨,在透明的畫布上暈染開來,勾勒齣山巒疊嶂的遠景,又或是靜謐的深潭,其中潛藏著不為人知的幽蘭。” 這樣的描寫,讓我仿佛看到瞭畫麵,聽到瞭聲音,甚至聞到瞭蘭花的香氣。這種藝術化的語言,不僅增添瞭閱讀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傳達瞭作者想要錶達的“水晶藝”的精髓——一種融閤瞭自然之美、人文之情與藝術之思的創作。
評分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所探討的“水晶藝”,似乎並非是完全意義上的“純手工製作”或者“規模化生産”。它更多地是一種“意念的 воплощение”(意念的體現),一種將自然之物與人文精神相結閤的藝術創作。作者似乎在強調,好的“水晶藝”作品,不僅僅在於雕刻師的技藝,更在於藝術傢對“蘭”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水晶的語言來錶達這種理解。 我從中領悟到,這是一種更為“寫意”的藝術創作方式,它不是追求形似,而是更側重神似。如同中國畫中的留白,作者似乎也在通過對水晶的“留白”,讓觀者有機會去想象、去補充,去完成作品的情感傳遞。這種“留白”的藝術,使得每一件“水晶藝”作品都可能擁有無限的解讀空間,因為它連接的不僅是材料和技藝,更是創作者的心靈和觀者的想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