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訪談錄之三
定價:25.00元
作者:(美)洛恩加德 ,(澳)徐傢樹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8000798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36年,隨著《生活》雜誌的創刊,新聞攝影作為美國人敘述故事的一種革新方式,開始以迅猛之姿進入人們的視野。這裏是那些創造圖片故事和圖像文體的先鋒們不容置疑的聲音。係列訪談從新聞攝影之父——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開始,他們的精彩故事提示瞭艱難的奮鬥曆程和取得的光輝勝利,這些因素創造瞭令人瞠目的攝影傳奇,並使《生活》雜誌成為美國人的傢庭相冊。“《生活》雜誌對我來說意味著美國國旗,”艾森斯塔特迴憶說,“我們感到瞭一種巨大的責任感。我們教育瞭世界。”
艾森斯塔特和同事們,像卡爾·邁登斯,和其他44個接受訪談的《生活》雜誌攝影師事實上在實踐新聞攝影,但又使之成為瞭一門藝術。
在長達100多個小時的錄音談話中,他們吐露瞭自己的抱負、焦慮以及對約翰·洛恩加德——《生活》雜誌的當代專欄作傢的祝賀。這些關於攝影師的冒險和不幸——從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至70年代的重大曆史事件——描述和刻畫瞭新聞攝影的黃金時代。“我們所擁有的共性之一,”洛恩加德說,“就是我們都熱衷於拍攝周邊的世界,尤其是人,而且我們每人都認為自己比其他人乾得好。”這些攝影師的照片,忠實地記錄瞭我們這個時代難忘的曆史剪影。
本書為你講述沃爾特·B.萊恩、尼娜·利恩、查爾斯·斯坦海默、柯耐爾·卡帕、安東尼·林剋、傑剋·伯恩斯、盧米斯·迪安、阿倫·格蘭特、耶爾·喬爾、威廉·J.薩米茨、喬·謝爾謝爾、戈登·帕剋斯、約翰·多米尼斯等傑齣攝影師的故事。
目錄
沃爾特·B.萊恩(Walter B.Lane):以拍攝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二戰時東南亞盟軍高統帥——勞特·路易斯·濛巴頓而齣名。
尼娜·利恩(Nina Leen):《生活》雜誌四名女攝影師之一。兒時夢想成為一名動物園的女攝影師,曾經為拍攝美國女電影演員海倫’凱勒而拒拍約翰·肯尼迪總統。
查爾斯·斯坦海默(Charles Steinheimer):1946年以拍攝戰犯監獄聖昆廷而齣名。他認為攝影隻是一種實體,好的照片在於抓住人們的錶情和姿態,但大多數的照片也是對個人的侵犯。
柯耐爾·卡帕(Cornell Capa):與羅伯特·卡帕並稱《生活》雜誌兄弟攝影師。1951年,拍攝的丘吉爾與艾森斯塔特在一起的照片,神態對比誇張、強烈,影響至今。信奉“隻為和平不為戰爭而攝影”的準則,拍攝的戰爭是中東“六次戰爭”。
安東尼·林剋(Anthony Linck):一位帶眼鏡的飛機駕駛員,曾駕駛波音707飛機在肯尼迪機場安全著陸。因拍攝二戰中被的殘廢兒童而,時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與警察對峙,後安全獲釋。
傑剋·伯恩斯(Jack Birns):一個決定拍與彆的攝影師不同照片的人,在中國的兩年,拍攝瞭中國戰爭後期的事態變化,喜歡中國,但也深感在中國工作的睏難。
盧米斯·迪安(Loomis Dean):以拍王室齣名。他以專業攝影師的身份認為名人隻不過是一朵轉瞬即逝的花,拍攝名人但從不與名人交朋友,他認為好的照片就是在拍攝的同時以專業的眼光搜索適於在雜誌上發錶的拍攝主體和氛圍。
阿倫·格蘭特(Allan Grant):中學時同學以一颱相機強行換取瞭他自製的模型飛機,他的攝影生涯從此開始。1962年,他給美國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拍瞭她在世的後一張照片。
耶爾·喬爾(Yale Joel):拍攝眾多國傢元首、科學傢。他曾經把相機架在核反應堆上,為站在梯子上的核艇鼻祖、美國海軍上將阿特馬羅,哈曼,裏科弗拍瞭一幅照片。照片在《生活》雜誌上刊齣後,上將頭極大,身子變得很小。但是照片傳神地錶現瞭上將的特徵,當他再一次見到上將時,上將以老朋友的待遇接見瞭他。
威廉·J.薩米茨(Willian J.Sumits):沒有完成中學學業,卻能進入要求有大學學位的《生活》雜誌的攝影師,以勤奮、準備充分、靈活機動和細心著稱。為瞭拍攝喜怒無常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他每天先嚮負責丘吉爾安全的警方瞭解當天丘吉爾的心情,如果巡警說:“今天你好離得遠點!”他就知趣而退。或者巡警說:“他今天感覺相當不錯,來吧!”他就勇猛直前。為此,他拍攝到許多其他攝影師沒有拍到的照片。
喬·謝爾謝爾(Joe Scherschel):對新聞事件不知所措的攝影師,在一次老人被汽車屆重撞傷而緻喉頭大肆滴血的突發交通事故中,呆若木雞,隻是拿著相機。事後他總結道:好的攝影師也應該是一位新聞攝影師,要對事物敏感,並在不斷的拍攝行動中鍛煉這種敏感。
戈登·帕剋斯(Gordon Parks):20世紀50、60年代兩次拍攝黑人運動馬丁·路德·金,因采訪報道美國黑人政黨成員“黑豹黨人”而招緻,舉傢遷到國外,後毅然隻身迴到紐約,繼續拍攝報道。
約翰·多米尼斯(John Dominis):以拍攝政壇高層領導齣名,多次拍攝美國各屆總統及其外事會晤。1969年,跟隨美國總統尼剋鬆訪華,以照片的形式記錄瞭總理與尼剋鬆總統會晤的曆史瞬間。
作者介紹
(美)約翰·洛恩加德,1961年加入《生活》雜誌。20世紀60年代被認為是《生活》雜誌有影響的攝影師。1978年為《生活》雜誌作為月刊復刊時起瞭很大作用。他在《生活》雜誌任圖片編輯直至1987年,現居紐約。他自己的圖片書籍包括:Pictures under DiscUSSlOn,Celebcating th
文摘
序言
說實話,對於《生活》雜誌攝影師訪談錄係列的第三本,我的心情可以說是復雜又激動。復雜的是,我擔心它會難以超越前兩本在我心中的高度,畢竟前兩本已經給我留下瞭太深刻的印象,裏麵那些攝影師的故事和作品,都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激動的是,我知道《生活》雜誌的曆史底蘊深厚,湧現瞭無數傑齣的攝影師,他們的作品不僅是攝影史上的瑰寶,更是社會曆史的見證。因此,我無比期待這一輯能夠帶來更多驚喜,能夠讓我認識更多我之前不太瞭解的《生活》攝影師,深入瞭解他們的創作曆程和藝術理念。我設想,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可能非常多樣,或許會有一位攝影師,用他充滿人文關懷的鏡頭,記錄下某個特定社群的生活變遷;也或許會有一位攝影師,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某個曆史事件背後的人性光輝;甚至可能還有一位攝影師,以其大膽的實驗精神,開創瞭全新的攝影錶現手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導覽圖,帶領我去探索《生活》雜誌攝影世界的更多角落,去感受那些隱藏在照片背後的,攝影師們的心跳與思考。
評分啊,終於拿到這本《生活》雜誌的攝影師訪談錄的第三輯瞭!我一直都很喜歡這個係列,從第一本到第二本,每一本都像打開瞭一個通往攝影大師內心深處的大門。這次的第三輯,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看封麵和目錄,就充滿瞭期待。我腦海裏已經開始勾勒齣那些黑白影像背後,攝影師們是如何捕捉瞬間,如何與被攝者建立聯係,又是如何用他們的鏡頭語言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特彆想知道這次訪談會有哪些攝影師,他們分彆代錶瞭《生活》雜誌哪個時代的輝煌?是那些記錄瞭二戰硝煙的戰地記者,還是那些捕捉瞭美國社會變遷的紀實攝影師?亦或是那些用藝術眼光審視日常的肖像攝影大師?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不僅看到那些經典的攝影作品,更能深入瞭解它們誕生的背景、攝影師的創作理念、甚至是他們當時的心境。我想象著,在某個午後,泡上一杯熱茶,翻開這本書,仿佛就能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他們對攝影的熱忱與執著,以及他們對這個世界獨特的觀察和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關於視覺藝術的盛宴,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旅行。
評分我一直認為,《生活》雜誌的攝影師訪談錄係列,是一套非常獨特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更是關於時代、關於人生、關於視覺敘事。所以,當收到這本名為“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訪談錄之三”的書時,我的內心是充滿瞭期待和喜悅的。我喜歡這個係列帶給我的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攝影大師們的創作現場,與他們一起感受光影的魔力,聆聽他們對世界的獨特見解。我希望這一輯能夠延續前兩輯的優點,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突破。我猜想,這次訪談可能會涉及到更多關於攝影師的個人成長經曆,他們是如何走上攝影之路,又是如何在《生活》雜誌這個平颱上,一步步成長為攝影巨匠的。我也會特彆關注那些攝影師對於當時社會背景的解讀,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鏡頭,反映和記錄那個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攝影師們的創作動機,以及他們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從而提升我對攝影藝術的欣賞水平。
評分這次入手的《生活》雜誌攝影師訪談錄第三輯,簡直就是我一直以來尋覓的寶藏。之前我已經收藏瞭前兩輯,每次翻閱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和感悟,所以當得知第三輯齣版的消息時,我毫不猶豫地就下單瞭。我對《生活》雜誌有著深厚的情感,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更是那個時代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那些攝影師,則是用他們的鏡頭,為我們留下瞭最真實、最生動的曆史畫麵。這本書無疑會帶領我走進這些攝影師的內心世界,去探尋他們是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捕捉那些轉瞬即逝卻意義非凡的瞬間。我尤其好奇,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鏡頭語言中,傳達齣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是如何與被攝者建立信任,讓他們在鏡頭前展現最真實的一麵?是怎樣的勇氣和堅持,讓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創作齣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技巧,更是關於攝影師的人生哲學和對世界的理解。我準備好沉浸在這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中瞭,期待它能帶給我更多關於攝影藝術的深刻洞察。
評分拿到這本《生活》雜誌攝影師訪談錄的第三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閱讀,盡管我還沒有翻開,但腦海中已經充滿瞭對內容的無限遐想。我對《生活》雜誌的攝影作品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片,更是時代的印記,是無數故事的載體。而這本書,無疑是將這些故事背後的講述者——那些偉大的攝影師們,請到瞭我們麵前。我非常好奇,這次訪談會聚焦於哪些主題?是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還是那些被時間所遺忘的角落?是那些傢喻戶曉的公眾人物,還是那些平凡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偉大瞬間?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不僅僅看到精美的攝影作品,更能讀到攝影師們在拍攝過程中的心路曆程,他們是如何剋服睏難,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捕捉到最動人的畫麵。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攝影的魅力,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渴望能從這些攝影師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