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多維度透視公共危機管理 | 作者 | 程惠霞 |
| 定價 | 69.00元 | 齣版社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2467878 | 齣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分彆從“技術”、“製度”、“行為”、“風險社會”和“治理”五個維度齣發,以每個維度核心問題為基本綫索,步步推進,貫通“官僚規範”、“應急規範”和“治理規範”,將“應急響應”和“危機管理前置”、“危機後學習恢復力”融為一體,結閤“社會資本”建構和“利益相關者聯盟”,擺脫以為核心自上而下的“命令—服從範式”,著眼不同危機階段利益相關者的安全利益訴求及其行為模式,顛覆瞭很多傳統危機管理中的認識,重新夯實公共危機治理基石。 |
| 作者簡介 | |
| 程惠霞,女,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畢業,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丹佛大學Josef Korbel國際關係學院訪問學者(2016—2017)。長期承擔本科生、碩士生、MPA、MBA和博士生教學工作,主講“公共管理學”“危機管理”“公共危機管理”等課程,主要從事市場風險與危機管理、金融監管與金融生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在《中國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南開管理評論》《金融研究》《改革》等*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專著3部,著述性教材1部,編著教材1部;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持北京師範大學“985”課題2項,主持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項目1項,主持北京師範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項,參與中國國傢“985”工程項目1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部委課題3項。 |
| 目錄 | |
| 目 錄 章 緒論1 1.1 從不確定性和脆弱性談起1 1.2 公共危機管理研究起源與迴顧3 1.2.1 公共危機與突發事件3 1.2.2 公共危機管理研究及其深入是對社會現實呼喚的迴應6 1.3 公共危機的中國古代思維與現代發展9 1.4 中國公共危機管理研究分期11 1.4.1 傳統危機研究時期(1997年以前)11 1.4.2 現代危機管理研究時期(1998— )12 第2章 危機&災難及其應急響應 ——技術維度的公共危機管理16 2.1 危機與災難是對組織應急響應能力的考驗17 2.2 獲取準確的災難或危機信息是睏難的19 2.3 對災難或危機的冷漠或麻木態度很可怕21 2.4 應急預案是危機準備的重要構成29 2.5 避免應急預案停留於紙上談兵33 2.5.1 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劇:上海外灘踩踏事件33 2.5.2 如何避免應急預案紙上談兵35 2.5.3 現階段中國各項應急預案問題及其優化方嚮39 2.6 危機溝通與媒體管理影響著應急響應成效46 2.6.1 改善危機溝通提升應急響應成效46 2.6.2 管理媒體:把媒體當成朋友還是敵人53 2.7 應急行動資源配置與管理 58 2.8 典型案例分析 61 第3章 應急響應程序與規範的製式化 ——製度維度的公共危機管理65 3.1 公共突發事件何以成為責任66 3.2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先行68 3.3 分工閤作協調聚焦:追求效率74 3.4 分級響應有條不紊:調配資源79 3.5 公共危機管理製度先行者的共通性83 3.6 建設中的中國公共危機管理製度87 3.6.1 中國古代如何救災87 3.6.2 中國現代公共危機管理製度建構89 第4章 跨越應急規範與官僚規範差距 ——行為維度的公共危機管理98 4.1 應急行為演化發展齣官僚規範99 4.1.1 應急行為演化與應急體係100 4.1.2 應急響應過程中的官僚製規範105 4.1.3 應急體係運行假設與現實存在差距108 4.2 人在危機情境中的行為激發應急規範111 4.3 應急規範與官僚規範之間的差距及其後果114 4.3.1 應急規範與官僚規範之間差距及其成因114 4.3.2 應急規範與官僚規範之間差距造成的後果118 4.4 基於不同規範的應急管理效率悖論121 4.5 以“能力建構”為核心跨越官僚規範和 應急規範的差距125 4.5.1 以“官僚製”為基石的應急管理官僚規範隱患125 4.5.2 可否拋棄應急管理的“官僚規範”129 第5章 社會情緒、心理與風險放大 ——風險社會維度的公共危機管理136 5.1 科技的潛藏副作用與社會情緒137 5.2 謠言可否止於智者145 5.2.1 一場局部銀行擠兌事件因何發生146 5.2.2 重新認識謠言及其他148 5.2.3 突發事件中的謠言更像集體行為155 5.3 在烏閤之眾中保持獨立有多難161 5.3.1 群極化、社會流瀑效應與從眾心理161 5.3.2 風險感知與風險的社會放大效應165 5.4 風險溝通走嚮前颱的時機來臨169 5.4.1 風險溝通是新時期的公民參與需求170 5.4.2 茂名PX事件中的風險溝通實踐與教訓173 5.4.3 風險操作規則創想175 第6章 官僚規範與應急規範之間的橋梁架構 ——治理維度的公共危機管理180 6.1 治理規範的生成邏輯與概念框架181 6.1.1 治理規範是對現實需要的邏輯迴應181 6.1.2 治理規範概念框架中的社會資本183 6.2 基於治理規範的公共危機治理結構與決策模式186 6.2.1 公共危機治理結構186 6.2.2 治理規範中的危機決策模式191 6.2.3 社會有序參與及社會資本196 6.3 治理規範離不開利益相關者行為分析198 6.3.1 利益相關者行為的孤立分析200 6.3.2 利益相關者聯盟及其演化206 6.3.3 利益相關者聯盟的形成條件與障礙210 6.4 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是治理規範的高境界215 第7章 研究結論223 參考文獻227 附錄246 附錄1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46 附錄2 《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 (教基一廳〔2014〕2號)259 附錄3 《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突發事件應 急預案》(杭政辦函〔2012〕238號)267 附錄4 如何應對颶風來襲 282 附錄5 俄亥俄州(Ohio)應急管理署的颶風安全小貼士285 |
| 編輯推薦 | |
|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公共危機管理”越來越成為的一項重要職能。但現階段公共突發事件大都屬於因果關係不清晰、問題邊界模糊、結構復雜的復雜問題,從更宏觀視野認識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管理、探究有效管理公共危機的價值要素、尋找以“突發事件”為標誌的公共危機演化路徑、探索更有效的突發事件應急方法與策略,就成為一種必然。本著作分彆從技術維度、製度維度、行為維度、風險社會維度和治理維度齣發,以每個維度的核心問題為基本綫索貫穿其中,步步推進,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的公共危機管理麵貌。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讀瞭幾章之後,我立刻被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所摺服。書裏對曆史案例的引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詳盡,但它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事件復盤上,而是巧妙地將理論模型嵌入到具體的場景分析中,這讓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比如,書中討論危機信息傳播機製那一部分,簡直是為我們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量身定做的。過去我們總強調“控製信息”,但現在看來,有效性比控製更重要。作者強調的“透明度與信任度之間的微妙平衡”,讓我深思。如何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獲取公眾的信任,保證決策的順利推行?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哲學和溝通的藝術。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以往處理復雜問題時,是不是過分依賴綫性的、因果關係明確的邏輯,而忽略瞭危機情境下那種非綫性的、蝴蝶效應式的關聯。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我桌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嚴肅勁兒。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就像一個復雜的迷宮,充滿瞭各種不期而至的挑戰,從自然災害到社會動蕩,哪個環節齣瞭問題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拿到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危機是如何一步步演變,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提前布局,而不是等火燒眉毛瞭纔手忙腳亂地應對。我特彆留意瞭它對“多維度”這個概念的闡釋,因為在我的經驗裏,很多危機管理方案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它們隻盯著一個方麵看,比如隻關注技術預警,卻忽略瞭社會心理層麵的影響,或者隻注重政府層麵的協調,卻忽視瞭社區的自組織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些跨學科、跨部門的復雜性,真正提供一種 holistic(整體性)的視角,讓我能從更宏觀的層麵去審視風險,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防禦體係。
評分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危機應對”的刻闆印象。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救火”的速成手冊,而是一部關於係統性思維和復雜性科學的嚴肅論著。它要求從業者和研究者都必須跳齣自己狹窄的專業領域,擁抱不確定性,並將“學習”內化為管理過程的常態。書中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全球化和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風險,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未來挑戰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上個世紀。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麵嚮未來的治理”的理論支撐,它不僅僅是針對已發生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訓練讀者如何去“預見”那些尚未被明確定義的威脅。它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是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危機管理,是從日常的、精細化的治理中孕育齣來的,而不是在危機爆發時臨時拼湊齣來的。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專業術語密度有點高,初次接觸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但隻要堅持讀下去,你會發現作者在構建一個非常嚴密的知識體係。我個人最欣賞的一點是,它超越瞭傳統上將“危機”視為“負麵事件”的單一視角,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暴露係統脆弱性、同時也蘊含著變革機遇的節點。這種轉型的視角非常有啓發性。它促使我們思考,一個成功的危機管理,最終目標難道僅僅是“恢復原狀”嗎?如果係統本身就存在結構性缺陷,那麼危機難道不是一個“強製性重置”的機會嗎?書中對“韌性”(Resilience)的探討,不再是簡單的“抗壓能力”,而是如何通過危機反饋機製實現自我優化和適應。這種動態的、進化的危機觀,無疑比靜態的風險評估要深刻得多,它要求管理者具備前瞻性的設計能力,而不是被動地修補漏洞。
評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知識的價值不在於它被保存在書頁上,而在於它能否轉化為行動。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套非常詳盡的“行動藍圖”。我不是一個專門從事公共管理的人,但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政府決策背後的復雜權衡有瞭更深的理解。比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對不同層級的風險進行優先級排序?書中提到的“風險感知差異”和“利益相關者博弈”的分析,簡直是揭示瞭管理實踐中的殘酷現實。這不隻是數學模型可以解決的問題,它需要深厚的政治智慧和人性洞察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跨界閤作機製”的設計探討,麵對現代超級復雜係統(如電網、金融市場),任何單一部門都無力單獨應對。這本書提供瞭一套如何搭建“虛擬指揮部”的思維模型,即使你隻是一個基層管理者,也能從中找到自己角色的定位和協同的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