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9787200130157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97872001301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培成 著
图书标签:
  • 标点符号
  • 语法
  • 写作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学习
  • 教育
  • 中文
  • 规范
  • 用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0157
商品编码:2983235809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作者 苏培成
定价 29.80元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 9787200130157 出版日期 2018-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标点符号的使用
0标点符号总说
1句号(。)
2问号(?)
3叹号(!)
4逗号(,)
5顿号(、)
6分号(;)
7冒号(:)
8引号(“ ”)
9括号(( ))
10破折号(——)
11省略号(……)
12着重号(.)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古今探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纲 作者: 王建国 出版社: 九州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35482190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详尽而立体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景。不同于侧重于帝王将相、政治制度的传统史学叙事,《古今探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纲》 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基层的涓涓细流,深度剖析了从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普通民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日常实践与变迁。全书以时间为轴,以生活主题为径,力求展现一个有温度、有细节、有深度的古代社会。 第一编:基础生存与物质文明的构建 第一章:衣冠之变——服饰制度与日常穿着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史,不仅梳理了不同朝代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所蕴含的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如冕服、玄端、深衣的差异),更着重描摹了平民百姓的日常衣着。我们将追溯麻布、丝绸、皮革等原材料的获取与加工过程,解析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纺织技术和穿戴习惯。例如,汉代的曲裾、魏晋的褒衣博带、唐代的齐胸襦裙与圆领袍,以及宋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服饰的实用化倾向,都将通过出土文物、壁画、地方志等一手资料进行细致比对。特殊职业(如农夫、工匠、商人)的劳动服饰特点,以及古代染料的天然来源和配制方法,都将作为重要内容呈现。 第二章:五谷丰登与四方珍馐——古代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观察社会变迁最直接的窗口。本章从农业起源谈起,详述了稻作文化与旱作文化的区域差异,以及黍、稷、麦、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重点阐述了粮食的储存(如地窖、谷仓的结构)、加工(从石磨到水磨)和烹饪技术(陶器、青铜器、铁器的应用)。书中将细致描摹古代的餐桌礼仪,从周代的“六 দ্রব্য礼”到后世分餐制、合餐制的演变。此外,对肉食的消费习惯(猪、牛、羊的驯化与食用禁忌)、酒水的酿造工艺(黄酒、米酒的传统),以及茶文化的兴起(从药用到饮品,再到文人雅士的符号)将进行专题讨论。地域性食材的发现与流通,如盐的专卖制度对平民饮食的影响,也是本章关注的重点。 第三章:安居之所——建筑形制与居住环境 本章聚焦于古代的居住空间。首先分析了早期穴居、巢居向定居建筑的过渡,重点研究了夯土技术、木构架体系的成熟。我们将对比北方宫殿、官署的规制与南方园林、民居的风格差异。对于普通百姓的“茅屋”、“土坯房”,书写其结构上的简朴与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书中还将探讨住宅内部的空间功能划分,如卧室、厨房、堂屋的布局,以及照明(油灯、蜡烛)和取暖(火塘、土炕、温室)的技术。庭院在古代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城市里坊制的兴衰对居住密度和邻里关系的影响,都将作为深入分析的切入点。 第四章:步履不停——交通、出行与物流网络 古代的出行,是衡量社会活力与技术水平的关键指标。本章梳理了道路系统的发展,从秦汉的驰道到隋唐的驿站系统。重点考察了不同交通工具的演变:马车(不同类型马车的结构与驾驭)、轿舆(从简陋的抬架到精美的官轿)、以及步行的重要性。对于水路交通,则详细介绍了独木舟、漕船、沙船的制造工艺及其在物资运输中的核心作用。此外,本章还会涉及古代的边境通行证件、关税的征收,以及商人长途贩运商品的风险与组织形式。 第二编:社会结构与人伦秩序 第五章:血缘与宗法——婚姻、生育与家庭结构 婚姻是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石。本章将详细解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背后的社会逻辑,探讨“门当户对”原则的形成与延续。我们将区分不同阶层的婚俗:皇室的册封与王公贵族的联姻,与平民百姓的“抢婚”、“招赘”、“续弦”等多样化形式。生育方面,对古代的节育观念、对子嗣的渴求、难产的处理方式以及接生婆的角色进行深入探讨。家庭结构方面,重点分析父权制下,宗族势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孝”道对家庭成员行为的约束力。 第六章:生老病死——生命周期中的礼仪与信仰 本章围绕人生的重要节点展开叙述:诞生、成年、死亡。成年礼(如男子的冠礼、女子的笄礼)象征着社会角色的转换,其仪式细节反映了对个体责任的强调。关于死亡,书中将系统梳理丧葬制度的演变,从厚葬到薄葬的社会思潮转变,不同阶层的墓葬形制差异,以及服丧期间的行为规范。同时,对民间信仰中对祖先的祭祀、对鬼神的敬畏,以及地方性神灵的崇拜体系,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第七章:劳作与专业——古代的职业世界 古代社会的分工极其精细。本章描绘了士、农、工、商的基本格局,但重点在于“工”与“商”的内部结构。对手工业者(如冶铁匠、陶瓷工、织布工)的生产组织(如作坊、家庭手工业)进行考察,分析他们如何传承技艺。对商业活动,则关注集市的形成与管理、柜坊(早期金融机构)的雏形、以及商帮的跨区域协作网络。此外,对“贱业”(如屠宰、皂役)群体及其社会地位的边缘化现象,也将给予严肃关注。 第三编:精神生活与文化表达 第八章:文墨与雅趣——古代的休闲娱乐 本章探讨了古代社会紧张劳动之余的精神慰藉。对“六艺”的传承与民间普及进行区分:雅乐、射御、书法绘画在贵族阶层中的地位。重点呈现受众更广的娱乐活动:如民间戏曲(如说唱、傀儡戏)、棋类游戏(围棋、象棋的起源与普及)、体育活动(角抵、马球、蹴鞠)。对市井间的说书人、江湖艺人及其表演场所(茶馆、酒肆)的生态进行还原。 第九章: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本书探讨了古代知识是如何被生产、保存和传播的。从甲骨、竹简、缣帛到纸张的广泛应用,书写材料的变革直接影响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对古代的藏书楼、官私家学、以及地方义学的设立进行考察。我们将分析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群体的心理塑造,以及民间识字率的大致情况。对地方志、笔记小说等非官方史料在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也将进行阐释。 结语:历史的温度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日常细节的还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质感,理解古人在特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框架下,是如何思考、感受和度过他们的每一天的。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种必要的补充与修正,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平凡生命所构筑的宏伟殿堂。 --- 本书特色: 1. 细节导向: 摒弃宏观论述,专注于具体器物、流程、礼仪的考证,力求还原生活场景的真实度。 2. 史料多元: 广泛吸收考古发现、地方文献、风俗志、文学作品中的生活记录,互为佐证。 3. 跨学科视野: 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史学进行补充。 4. 脉络清晰: 采用“主题式”与“编年式”相结合的结构,便于读者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大师级的范本,让人在学习复杂语法规则时感觉不到丝毫的枯燥。我是一个对工具书有一定洁癖的人,很多教辅读物封面看起来很吸引人,内容却散乱无章,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完全不同,它仿佛一位耐心十足的导师,从最基础的句末符号讲起,逐步深入到那些在专业写作中才偶尔出现的“稀有符号”,比如破折号和书名号的精确使用场景。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会故意打破常规标点规则来营造特定的语境或情绪?这种对“规则之外的美学”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拿到了一把解锁不同写作风格的钥匙,无论是写严谨的学术报告,还是充满激情的散文,都能游刃有余地运用符号来强化表达效果。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语体差异时的细腻观察。很多标点符号的使用,其实是服务于特定的语体和受众的。这本书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用大量的案例来佐证。比如,在新闻报道中追求简洁明了的“短促感”,通常会多用短句和句号;而在学术论文中,为了展示严密的逻辑推导,则需要大量使用分号和冒号来构建复杂的层次结构。这种对“符号表情”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标点符号的选择,其实是作者心智和写作意图的直接映射。我以前写商业邮件时总觉得语气不够正式,现在我发现,适当增加几个冒号来引出要点,或者用分号来清晰区隔并列信息,能立刻让邮件显得更有条理、更值得信赖。这种细微的调整,带来了沟通效率的巨大提升,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它影响了我的日常交流方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文字世界的“瑞士军刀”!我以前写东西总是磕磕绊绊,总觉得自己的意思没能完全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细微的情感和逻辑的转折,总是在标点符号那里“掉链子”。拿到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小小的符号背后,藏着多么深厚的学问和技巧。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条罗列,而是通过非常生动有趣的例子,把逗号、句号、分号乃至省略号的作用讲得透彻明白。比如,书中对“一句话如何因为一个标点符号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歧义”的分析,简直让我拍案叫绝。我以前总觉得标点符号就是为了断句休息用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现在我写作时,会下意识地思考,这个分号是不是比逗号更能体现出两个并列分句之间那种“既相关又独立”的微妙关系?那种掌控文字节奏和语气的自信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从一个“只管写”的作者,变成了一个“更讲究”的文字工匠,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转变,是治愈了我长久以来的“标点焦虑症”。过去我写完初稿后,总会反复回头检查那些逗号到底该不该加,或者这个感叹号是不是太夸张了。这种自我怀疑和反复修改,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写作速度,也消磨了我的创作热情。这本书通过建立起一套坚实而灵活的原则体系,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了信心。它告诉我,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不加”标点,和选择“加上”某个标点,都是合理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想要达成的效果。它不是一个死板的裁判,而是一个让你懂得如何与文字符号“共舞”的向导。我现在更敢于尝试更复杂的句式和更具表现力的停顿,因为我知道,即使出现偏差,我也能迅速找到根源并进行精准修正。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笃定感,让我的写作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享受。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这类“技术性”的工具书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总觉得标点符号这种东西,多看多写,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没必要专门花时间去啃一本厚厚的书。但这本书完全把我拉回了现实。它的实用性简直超乎想象。书中收录了大量“常见错误示范”和“修改对比”,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引文的规范处理,以前我总是在引号和括号的使用上感到困惑,总觉得很随意。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不同场合下引文标记的先后顺序和位置,让我写论文时立刻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书,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专业”呈现文字的书。它让我的文档看起来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那种清晰、准确、无懈可击的专业感,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