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精装版) | 作者 | 李国祥 |
| 定价 | 40.00元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343903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字典收单字头1万余个,是供初高中、大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层次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一般古籍的中型古汉语工具书。本字典以规范的简体字排列字头,括注繁体字和常见异体字;释义精准到位,简明扼要;例证丰富,具有典型性,疑难字词句附注解,方便读者理解。 |
| 作者简介 | |
| 李国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连续三届担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古委会大型古籍整理项目《明实录类纂》的整理工作,主编《古籍整理研究(八种)》、《国学知识指要》等书。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李国祥等十余位古汉语专家历经数载进行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工具书。□收录古汉语常用字一万余个,复音词千余条,极具典型性和实用性。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之前习惯于使用电子词典来辅助阅读古文,图个方便快捷,但用久了才发现,那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极大地损害了对词汇整体脉络的把握。电子屏幕的疲劳感暂且不提,更关键的是,电子词典往往只给你一个“答案”,却剥夺了你对知识产生的联想和深入探究的欲望。相较之下,捧着这本实体书进行查阅,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当你为了一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在厚厚的书页中翻找、比对,甚至不经意间扫到旁边邻近的词条时,那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发现感是电子设备无法给予的。它强迫你慢下来,让你的思维与文字进行一次实体化的互动,这种缓慢而扎实的积累过程,才是真正构建起语言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它更像是一个沉默的、耐心的老师,而不是一个即时反馈的机器。
评分从购买体验的角度来说,这套书的定价虽然不算低廉,但考虑到其内容的广度、修订的深度以及精装版的物理质量,我个人认为物超所值。市场上同类的大部头工具书,往往在纸张和装帧上做出妥协,以换取更低的价格,但这反而缩短了书籍的生命周期。对于这种需要长期、高频使用的参考资料,耐用性是第一位的。我希望它能陪伴我度过未来许多年的阅读生涯,甚至在若干年后,它依然能够完好无损地摆在我的书桌上,作为我学习古汉语的一个忠实伙伴。买一本好工具书,其实就是在投资自己的知识积累,而这本书的扎实程度和内容的权威性,完全支撑起了这份“投资”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工作显然是紧跟时代学术前沿的。我注意到它在一些音韵学的标注上似乎有所更新和完善,这对于研究古代语音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很多旧版的工具书在语音标注上可能基于相对陈旧的研究成果,但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看到修订版对一些常用字的中古音(比如用反切或更现代的拟音系统)做了细致的校订和补充,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意味着出版方没有把这本工具书当作一成不变的“圣经”,而是持续投入资源进行维护和升级。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持续投入,使得这部工具书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持续为不同年代的读者提供最可靠的参考标准,而不是让它成为一本“时代的遗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话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份厚重感就让人觉得里头的学问不一般。封面是那种沉稳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书卷气,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实话,现在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便携性,做得越来越轻薄,反而少了点“镇得住场面”的气势。但这本精装版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摸上去也很舒服,虽然是工具书,但印刷却非常精良,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生僻的古文字形,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长时间阅读和查阅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那种对细节的考究,侧边切口处理得很平整,整体的做工体现出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匠心。单凭这份扎实的制作工艺,就足以让人愿意把它作为案头的常备工具,而不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抱有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一部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这本书在选字上的取舍和释义的精炼度,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很多时候,查阅一些古籍中的生僻词,发现有些字典给出的解释过于单板或过于学究气,让人一头雾水。但这本修订版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具体语境下的含义。我试着查阅了几个我一直困惑的古义,比如“走”在先秦和唐宋时期含义的微妙差异,这本书的解释就非常到位,不仅给出了核心释义,还附带了简短的例句出处或用法提示,这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人来说,价值无可替代。这种由浅入深、兼顾考据与实用的编纂思路,让人在使用过程中信心倍增,感觉每一步都走在了正确的学术路径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