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歌劇概論(修訂版)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錢苑, 林華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52303216 |
| 齣版年份: | 2014年8月1日 |
| 版次: | 第2版 |
| 總頁數: | 373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68元 |
| 實際重量: | 522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緒言
章歌劇藝術的基本特徵
節 音樂與戲劇的高綜閤形式
歌劇觀念
綜閤藝術
音樂主導
第二節歌劇與戲劇之比較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文學血緣:題材/情節/角色/語言
話劇配樂與歌劇音樂
戲麯音樂與歌居4音樂
第三節 歌劇的戲劇性特徵
音樂的戲劇性:立意/衝突/心理
戲劇張力與音樂張力:高潮/互補/形式美
第二章音樂戲劇的發展軌跡
節 雛形和成型
禮拜劇/田園劇/牧歌套麯/幕間劇/
巴洛剋時代/佛羅倫薩歌劇/
威尼斯樂派/那不勒斯樂派
第二節 歌劇類型
十七、十八世紀:意大利正歌劇/法國抒情悲劇/
英國假麵劇/意大利喜歌劇/
法國喜歌劇/英國民謠歌劇/
德奧歌唱劇
十九世紀歌劇:大歌劇/喜歌劇/抒情歌劇/
輕歌劇/樂劇/室內歌劇/
誦唱劇/青樂劇
第三章歌劇的結構形式
節 戲劇結構與音樂結構
體裁
情緒
循環
第二節 歌劇的宏觀結構原則
分幕
情節
第三節 發展程式的結構功能
開場白
呈示:起述/開場/場麵/結束
展開:性格/懸念/推進
結局:悲劇/曆史劇/喜劇/正劇
尾聲
第四節 素材交織秩序
套麯結構:全劇套麯化結構/幕內套麯化結構
循環交織結構:素材循環/調性循環/
織體循環/拱型結構
第五節 連續劇與組閤劇
第四章歌劇演員的聲部劃分
節歌劇與美聲
音色審美觀念
閹伶時代
音色類彆的形成
……
第五章歌劇的獨唱樣式
第六章歌劇中的多聲部形式
第七章歌劇中的器樂
第八章歌劇的兩大音樂體製
第九章歌劇大師的創作
第十章二十世紀歌劇大師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該教程選用大量歐美音樂劇的常用麯目,並在樂麯後加入瞭歌詞的中文翻譯及對麯目劇情的介紹,並配以MIDI伴奏帶,這無疑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在音樂劇這一學科蓬勃發展的,急需一套完成、並具體係化的教程,李濤的這套教程可能會彌補這一缺憾,成為一套的教程流通於各大音樂院校。
這本書最大的貢獻,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現代讀者與歌劇曆史之間的“橋梁”。它沒有用僵硬的學術術語將讀者拒之門外,也沒有用過度的通俗化來犧牲內容的嚴謹性。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既能帶你參觀宏偉的“宮殿建築”(曆史脈絡和結構分析),又能帶你走進“工匠的作坊”(具體作麯傢的創作細節和技巧創新)。尤其是關於歌劇聲樂風格的演變這一塊,它梳理瞭從“美聲”到“戲劇化”再到“現代主義”的漸進過程,並配以相應的音樂範例(雖然是文字描述,但引導性極強),讓我對不同時期對人聲的要求有瞭具象的理解。讀完後,我再去聽任何一部歌劇,都會不自覺地帶著一種解構的眼光去欣賞,不再是簡單的“好聽”或“不好聽”,而是能品齣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技術革新。這本書,是值得反復咀嚼的藝術寶典。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可以稍微挑剔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初學者在麵對某些關於美學思潮的論述時,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支撐。比如,在討論十八世紀中期“改革歌劇”時,作者引用瞭一些啓濛運動哲學傢的觀點,如果你對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潮沒有概念,可能需要反復閱讀幾次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深意。但這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讓這本書的深度得以保證,避免瞭淪為膚淺的“入門指南”。對我來說,這反而成瞭一種激勵,促使我去查閱其他領域的書籍來補強背景知識。這本書就像是為攀登一座高峰準備的基地營,它提供瞭最堅實的裝備和最清晰的地圖,但最終的攀登還是需要自己付齣汗水。它的價值在於,它搭建瞭一個足夠高的起點,讓你有能力去觸及更深層次的學術探討。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厚重”。不是那種單純的紙張堆砌起來的重量,而是內容上的分量感。封麵設計得還挺典雅,那種低調的藍色配上白色的字體,透露著一股學院派的嚴謹。我本來對歌劇這個領域就有點敬畏之心,總覺得它是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深奧難懂。但翻開目錄,看到那些清晰的章節劃分,從早期的起源一直講到近現代的流派變革,心裏踏實瞭不少。特彆是看到“美學思想的演變”那一塊,作者似乎花瞭不少筆墨去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對“什麼是好的歌劇”的定義是如何碰撞和融閤的,這比單純羅列劇目要來得深刻。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具體歌劇作品時,不僅僅停留在劇情概述上,而是深入到音樂結構、聲樂技巧的創新點,甚至還有一些關於首演背景、劇院政治的八卦,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對於我這種想係統入門,但又怕被晦澀理論勸退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做的嚮導,它既有學術的骨架,又有引人入勝的血肉。
評分我是在備考研究生階段接觸到這本書的,坦白說,它在考研資料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有趣的是,它給我的感覺遠超一本“工具書”的範疇。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意大利語歌劇和德語歌劇在結構處理上的對比分析,那種細緻入微的比較,比如宣敘調和詠嘆調的界限在不同流派中是如何模糊或強化的,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瓦格納的“主導動機”理論,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樂理概念,而是通過幾個經典的動機片段,一步步引導我們去感受它在敘事中的功能,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法非常有效。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不少那個時代作麯傢、歌唱傢之間的通信片段或日記摘錄,這些“花邊新聞”雖然不直接考,卻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歌劇創作環境的理解,讓人感覺藝術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與時代、與人緊密相連的。讀完之後,再去看那些經典劇目,仿佛能聽見舞颱背後的呼吸聲。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非常值得稱贊。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教材為瞭降低成本,印刷質量簡直慘不忍睹,字體模糊,圖片灰暗。但這本書的插圖,尤其是那些早期歌劇院的設計圖和樂譜節選,都處理得非常清晰有力。這對於我們研究視覺元素和舞颱呈現至關重要。我記得有一張莫紮特《費加羅的婚禮》首演時的場景復原圖,細節豐富到讓人嘆為觀止。更不用說那些樂譜的印刷瞭,即便是復雜的對位段落,黑白分明,綫條流暢,用手指順著譜綫讀下來也毫無壓力。這體現瞭齣版社對學術內容的尊重,也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學習體驗。一本好的教材,除瞭內容本身,載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讓你願意一遍又一遍地翻閱和研讀,而不是束之高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