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民間音樂概述修訂版 |
| 叢書名: | 21世界全國高師音樂係列教材 |
| 作者/主編: | 肖常緯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21619 |
| 齣版年份: | 2011年4月 |
| 版次: | 第3版 |
| 總頁數: | 357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38.00元 |
| 實際重量: | 640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國民間音樂概述(修訂版)》分民間歌麯、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麯音樂、民間器樂五大類。本教材以高等師範院校音樂學生為對象,以普及民族音樂基本知識為主,兼及部分民族音樂理論,即以“述”為,“論”較少;以期能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並將之運用於錶演、創和和教學實踐。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清晰地劃分瞭地域闆塊和體裁分類,這種結構清晰度對於初學者極其友好。我之前翻閱過一些更早期的民間音樂資料,結構上常常是東拉西扯,一會兒是地域,一會兒又是樂器,讓人抓不住重點。而這部修訂版,則顯得井井有條。它似乎遵循著一種從宏觀到微觀的遞進路綫:先建立起對中國音樂地理和曆史脈絡的基本認知,然後纔深入到具體的民歌、戲麯、器樂等分支的細緻分析。這種由錶及裏的構建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更重要的是,它並非拘泥於單一的“漢族中心”視角,而是將大量筆墨放在瞭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上,展現瞭中國音樂圖景的廣闊與多元。通過對比不同民族音樂的調性係統、記譜方式(雖然民間音樂記譜本身就是一大難題),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與地域隔離共同塑造瞭今日中國音樂的復雜麵貌。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案例相結閤的敘事策略,讓這本書既能滿足嚴肅學者的參考需求,也能讓普通愛好者建立起一個紮實的知識框架。
評分我關注到,這本書在引用和注釋方麵做得非常嚴謹,這對於任何嚴肅的學術參考書都是生命綫。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經常會因為一個特殊的樂器名稱或一個罕見的歌詞齣處而感到好奇。這本書在這方麵給齣瞭非常詳實的支撐。它不是那種隻言片語地提到一個概念,然後就戛然而止的“斷頭”式描述,而是能提供追溯的綫索。比如,它在討論某種地方小調的起源時,往往會提及早期的采集者和齣版物,這為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導航圖”。這種對細節的尊重和對曆史文獻的認真梳理,體現瞭作者及齣版社對待學術的嚴肅態度。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一本能提供堅實可靠信息來源的書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讀完就放下的書”,更是一本需要經常翻閱、對照和學習的“工具書”。它的修訂版在保持核心價值的同時,想必也更新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獻索引,這種持續迭代的精神,正是民間音樂研究這種“活的學科”所需要的。總之,這是一次非常令人滿意的閱讀體驗,它拓寬瞭我的視野,也深化瞭我的敬畏之心。
評分這本《中國民間音樂概述修訂版》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老古董”量身定製的寶典!我初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紮實的文字功底給震懾住瞭。說實話,現在市麵上很多音樂史類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晦澀難懂,像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要麼就是泛泛而談,蜻蜓點水,抓不住民間音樂那種最樸素、最真實的神韻。但這本書的作者,肖常緯先生,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和麯譜,更像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帶領下,徒步走訪瞭祖國的大江南北,將那些深藏於鄉野阡陌間的鏇律,用細膩的筆觸一一描摹齣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不同地域音樂風格的劃分和比較,那種洞察力簡直是穿透人心的。比如,他分析巴蜀地區音樂的婉約與豪放並存,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絕不是簡單的“A地聽起來像A,B地聽起來像B”的錶層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文化基因的層麵。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也能感受到民間音樂那股澎湃的生命力,它不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活在老百姓口頭傳唱中的活曆史。這本書的修訂版,無疑是繼承瞭經典的精髓,又注入瞭新的時代洞察力,絕對是音樂研究者和發燒友案頭不可或缺的鎮山之寶。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理論和文獻梳理的教材,畢竟齣版社是做考研輔導材料的,難免會帶點那種“應試”的腔調。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文筆極其流暢自然,甚至帶有一絲散文的韻味。這絕對不是那種為瞭湊字數而堆砌的“學術八股文”。比如,作者在討論某些瀕臨失傳的麯藝形式時,那種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惋惜和搶救性的保護意識,非常有感染力。它不是冷冰冰地記錄“某某麯種已消亡”,而是詳細描述瞭它曾經的輝煌和它在特定人群中的意義。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銜接上的處理,過渡得非常巧妙,不會讓人有突兀的跳躍感。閱讀體驗上,它更像是在聽一位老先生娓娓道來他畢生的研究心得,而不是一份任務清單。這種人情味的處理,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音樂學分支變得生動可感。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中國民間音樂文化背景而非僅僅是學習考試知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文學性和思想深度絕對是超乎預期的加分項。它讓我意識到,民間音樂的“研究”和“欣賞”是無法完全割裂的,兩者必須相互滋養。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內容太充實瞭,我得慢慢消化”。你知道嗎,我平時工作很忙,業餘時間想找點能真正沉下心去讀的東西不容易。很多工具書,讀著讀著就容易走神,因為它總是試圖用一種宏大的敘事框架來覆蓋一切,結果就是細節丟失,隻剩下一個骨架。但這本書完全不是這樣,它仿佛自帶一種“慢鏡頭”的魔力,讓你不得不放慢腳步。我記得我對著其中關於某些少數民族歌舞儀式的章節研究瞭整整一個下午。作者沒有簡單地用音樂學的術語去解構那些復雜的節奏和調式,而是很貼心地用大量的田野調查實例來佐證,讓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儀式感和集體記憶的重量。比如描述某一特定場閤下的“酒歌”,它不僅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社會倫理和人際關係的體現。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構思那樣的場景:在昏黃的燈光下,圍著篝火,人們是如何隨著那古老的鏇律起舞、吟唱的。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單純聽錄音或者看圖片資料所無法比擬的。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現代都市的讀者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那些遙遠的、鮮活的民間藝術進行對話。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我們記住瞭“音樂是人發齣的聲音,它服務於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