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有多少好或是不好,我們都已走近黃昏,
黃昏之後,黑夜,黎明,但那是另一天瞭。
我不一定看得到明天之後的明天,所以,他默默地思索,
這樣的夕陽,果然是好,無限的好,無限的依戀。
本書收錄瞭資深作傢彭歌三篇中篇小說,三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故事,一貫的是作者心繫兩岸,嚮前瞻望,對海峽兩岸人民生存情境的悲憫與?懷。
〈惆悵夕陽〉
敘述一對因戰亂而分離的情侶,四十年後異域相見,彼此都經歷瞭許多滄桑,也早已各自婚嫁。能再度相逢固然難得,隻是人事全非……夕陽雖好,已近黃昏,怎能不惆悵?
〈嚮前看的人〉
四個好友因國共戰爭兩兩分隔,且各自結為夫妻。開放探親後再見,遙想往日時光,彷如夢幻一場。天安門事變的發生,提醒瞭大傢:要嚮前看!背負著過去的重擔,忍受著無名的屈辱,成為一個嚮前走的人,堅決地懷著理想活下去。
〈微 塵〉
一對來自海峽兩岸的陌生男女,因為突然的停電,同被睏在懸於半空的電梯裡。在沉沉的黑暗中,兩顆微塵,伴隨迷惘與疑惑,試探著彼此,冀圖尋找自己生存的意義……
彭 歌
本名姚朋。1926年生於河北。政治大學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碩士。曾任中央日報社社長、中華民國筆會會長,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等校教授。共有著述和翻譯作品七十餘種,小說及評論並先後獲得亞洲小說獎、國傢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享譽海內外。目前定居臺灣。
為瞭未來
對於愛文學的人來說,寫作,不論寫甚麼題材,用甚麼方式,都應該是很莊重的事。
這裡的三篇小說,寫的是一個很莊重的題目:臺灣海峽兩岸中國人的關係。不同的視角,一貫的深情。
〈惆悵夕陽〉,是從海外看大陸,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異域重見,紅顏已老,各自經歷瞭太多的滄桑,連當年的熾情也不一樣瞭。這一篇是我退休離臺、在美國住瞭近二十年之後的新作品,沒有發錶過,帶迴來給朋友們看看,他們說:「很有分量的作品。」也許是為瞭禮貌吧。他們也很誠懇地告訴我:「今天的年輕人,受不瞭這樣的沉重。」
我寫〈惆悵夕陽〉,倒並不是為瞭讚嘆「夕陽無限好」,更不是為瞭「隻是近黃昏」而惆悵。我想的是更遠的、更光明的(至少不再是那麼悲慘混亂的)未來。
〈嚮前看的人〉,寫的是臺灣剛剛解除戒嚴,開放前往大陸省親訪友。幾十年前的親人、好友,曾經形同陌路,甚至有如敵體,此時恢復瞭舊日的情分。「乍見翻疑夢」,但畢竟又已重逢。雖然進入老境,仍然要「嚮前看」。走到瞭這一步,也應該嚮前看,過去受的苦纔不都是枉然。
〈微塵〉寫得更早。兩岸尚未正式開放,剛剛有初步的接觸,彼此都有許多的疑難。突然停電、懸在半空中的電梯裡,一男一女的遭際,其實正是那年頭許多中國人心情的象徵。今天再去迴顧,似乎已是十分遙遠的、不可思議的事。
中國人受的苦難已經太多,記住過去的種種,從惆悵中走齣去,這纔是我殷切的期待。
對於年過八旬的我來說,經過瞭「痛定思痛」的煎熬,確信那樣的好日子終於會來的,雖然我自己未必能盼到那一天瞭。
我的期待,中國人的希望,都已「盡在不言中」。我不用多說瞭。
二○○九年盛夏
臺灣竹北鄉下
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部作品,我發現它隱藏瞭對特定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的深刻反思。雖然書中的故事並未直接點明時代背景,但那種彌漫在字裏行間的疏離感和對某種集體理想幻滅後的疲憊,是極其真實的時代印記。角色們的選擇和睏境,很大程度上是被那些看不見的社會結構和時代思潮所裹挾的。尤其是主角對於“價值”的重新定義,從外在的成功轉嚮內在的自洽,反映瞭經曆過大起大落的群體的一種集體心理調適。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進行說教式的批判,而是將那些宏大的命題,濃縮到瞭一個個具體人物的日常抉擇中。我感嘆作者的洞察力,他捕捉到瞭人類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那種無力感,以及在有限的選擇中,依然努力保有自我尊嚴的堅韌。這使得這本書具有瞭超越純粹文學敘事的社會價值,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曆史進程中的集體麵貌。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閱讀這本作品後的感受,那大概是“清醒的夢境”。它有著極其強大的構建能力,能將讀者瞬間拉入一個完全自洽的、但又明顯與現實世界存在細微錯位的空間。我喜歡它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的那種“剋製”。角色之間的情感糾葛往往是點到為止,沒有歇斯底裏,沒有大聲的錶白或控訴,所有的洶湧都在水麵之下暗流湧動。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想象力和參與感,讓我們不得不主動去填補那些未被言明的空白,從而使閱讀體驗變得高度個人化。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私人定製的冥想體驗,它引導我的思緒在虛構的世界中漫遊,然後帶著一些新的領悟迴到現實。它並不試圖取悅讀者,它隻是忠實地呈現瞭一種可能的存在狀態,這種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呈現,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依然久久不能從那種獨特的氛圍中抽離齣來。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功力,簡直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我幾乎可以斷定,作者是一位對漢語的音韻和質感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文字匠人。那些形容詞和動詞的選擇,精妙到令人拍案叫絕,絕少齣現重復或陳詞濫調。比如描繪天氣時,他會用一種極其精準卻又極富畫麵感的詞匯,讓你瞬間感受到那種特定的濕度、溫度和光綫。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描繪人物內心掙紮的段落,作者沒有直接喊齣“痛苦”或“迷茫”,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比喻和細節來側麵烘托,讓情緒在字裏行間自然地滲透齣來,不著痕跡卻直擊人心。這種寫作手法,顯得非常高雅和內斂,體現齣一種成熟作傢的自信與剋製。閱讀時,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要反復咀嚼某些句子,生怕錯過瞭一層含義。它帶來的閱讀快感,更多來源於語言本身的魅力,而非情節的推動,這使得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值得反復把玩。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它完全打破瞭我習慣的閱讀模式。故事綫索是鬆散的,仿佛是由無數個碎片化的記憶和意識流構成的拼貼畫。我最初有些抓不住重點,感覺作者似乎在故作高深,直到我開始嘗試用一種更貼近“夢境”的邏輯去理解它,一切纔豁然開朗。它不再追求邏輯上的嚴絲閤縫,而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實共鳴。那些突然插入的、看似不相關的哲思片段,或是某個角色不經意間的一個眼神,其實都暗藏著作者試圖傳達的更深層次的虛無感和宿命感。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解謎,但謎底不是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一種心境的抵達。我喜歡這種冒險性,它迫使我跳齣舒適區,去重新審視自己對“文學性”的定義。對於追求快餐式閱讀的讀者,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晦澀難懂,但如果你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體驗那種在文字迷宮中探索的樂趣,它會給予你豐厚的迴報,那種感覺,就像是終於找到瞭通往某段失落記憶的密道。
評分這本小說,初翻開時,我便被那種濃鬱的、近乎化不開的懷舊氣息所籠罩。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能捕捉到時光流逝時空氣中那些微不可察的震顫。它不是那種跌宕起伏、情節緊湊的敘事,更像是一場慢鏡頭下的生命迴溯,將那些日常瑣碎、轉瞬即逝的情感瞬間,一一放大,雕琢成一個個晶瑩剔透的琥珀。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環境氛圍的營造,那種夕陽西下時,光綫在老舊木地闆上投下的長長影子,以及空氣中彌漫著的塵埃與舊書頁的味道,都栩栩如生地浮現在眼前。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會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去感受那種被歲月打磨後的沉靜與微涼。它探討的,更多是“失去”與“銘記”之間的張力,那些曾經熱烈燃燒的情感,在時間的衝刷下如何固化成一種略帶酸楚的溫柔。讀完後,心中留下的是一種悠長而復雜的餘味,不是全然的悲傷,而是對生命中那些美好而無法挽迴的事物的深深的敬意與喟嘆。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細品,它像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略顯平淡,但後勁十足,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