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定价:52.00元
作者:刘芝凤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1549735
字数:363000
页码:3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对闽台地区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采取学术考察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学术考察以闽台地区考古成果及历史文献、地方史志、族谱为考察对象,厘清闽台农林渔业生产习俗文化的渊源和演变过程。田野考察采取参与考察法、全面考察法和比较法,对闽台地区相同的习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与比较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刘芝凤,1958年生,侗族,四川籍湖南怀化人,厦门理工学院观光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一级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稻作文化研究三十余年。承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民协等委托课题五项,福建重点课题两项,福建省、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软科学课题、社科联课题六项。2006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德艺双馨奖,其学术专著曾获中国图书奖、山花奖、中国民间文化著作二等奖,及湖南省第六届、第七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等,共出版学术专著与文学作品二十余部。
社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中国民协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文学学会理事。
徐苏,1980年生,江西九江人,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德国科特布斯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与技术系系统工程与设备技术专业、可再生原材料和新能源专业全日制双硕士。曾获两项,发表论文三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市项目多项。
王文静,女,1976年生,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毕业,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讲师。曾在《厦门日报》、《台海》杂志等新闻媒体担任记者、编辑。作品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和厦门新闻奖二等奖,论文曾获得厦门市新闻界论文三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本《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厦门大学出版社)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仿佛一本穿越时空的笔记,记录着两岸人民与土地、河流、海洋之间古老而深刻的联结。仅仅从书名,我便能感受到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背后所凝聚的无数心血。 我一直对那些看似朴素却蕴含着天地智慧的传统生产方式充满敬意。在现代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些古老的技艺和与之相伴的习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系统性梳理”。它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的文化解读。 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画面:福建沿海的渔民,如何世代传承关于潮汐、洋流的经验,如何制作和维修古老的渔具,又如何在丰收的季节举行热闹非凡的祭海仪式;山区的林农,如何尊重山林的规律,采用最可持续的方式采伐木材和采集山珍,以及他们与山林共生所产生的种种传说和信仰;而闽南平原的农夫,又如何在不同节令进行精细的农事安排,从播种、插秧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独特的民俗活动和节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农业、林业、渔业的发展演变,揭示闽台两岸在生产方式上的同源性与地域差异性,以及理解这些传统生产活动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厦门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校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往往代表着学术的前沿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对生产技艺的客观描述,更能感受到那些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的、充满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习俗”。比如,关于农耕的谚语、渔歌,关于节令的祭祀、聚会,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模式和社群关系。这些“习俗”,正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文化魅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评分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书名《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散发出的那种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一项关于闽台两岸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其研究范围之广、内容之深,足以让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土地和海洋息息相关的生产方式感兴趣的读者肃然起敬。 我个人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那些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与之相伴的丰富习俗,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欲望。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其严谨的标题和出版方的权威性,我就已经可以想象到,本书定是集合了大量田野调查的成果,梳理了闽台地区在农业、林业、渔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从播种、收割、采伐到捕捞,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社群的互动方式。 想象一下,书中可能会详细记录下闽南地区特有的稻作文化,例如关于插秧、收割的节令习俗,或是祭祀农神的仪式;也可能深入挖掘福建山区林业生产的传统技艺,如竹编、木雕的世代传承,以及与山林相关的民间传说和信仰。而对于渔业,我更是充满期待,书中是否会生动描绘沿海渔民的捕鱼方式、渔船的建造技艺、海洋祭祀的习俗,甚至关于海神、龙王等信仰的由来与演变?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若能被系统地记录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区域文化差异、民族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说明了厦门大学出版社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以及对本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学、经济史、社会史,乃至地方志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更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可以窥见祖辈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艰辛的岁月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我非常期待能有机会深入翻阅这本书,去感受那些古老的生产智慧,去聆听那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去理解那些深深根植于闽台两岸人民生活中的传统习俗。这本书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感价值,远非区区书名所能完全概括。它是一项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关乎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地域性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之作,书名为《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由厦门大学出版社精心推出。从书名便可感知其宏大的研究体量和精细的学术旨趣。它显然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充满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考证过程。 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有着强烈的探求欲。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科技和标准化流程,而那些源自土地、海洋、森林的古老智慧和生活方式,却渐渐被遗忘。这本书正是致力于抢救和梳理这些濒临消失的文化瑰宝,通过对闽台两岸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的细致调查,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体验、生产技艺、社群组织和精神信仰,以文字和可能的研究资料的形式,永久地记录下来。 试想一下,书中是否会描绘台湾地区原住民在高山地区利用传统方法采集林下经济作物,以及他们与森林共生的神话传说?又或者,在福建沿海,渔民们如何根据潮汐、风向的变化来选择出海时机,他们的渔具是如何手工制作,以及在丰收或歉收时,有哪些独特的祭祀和庆祝仪式?这本书所涵盖的“农林渔业”三大领域,本身就构成了人类最基本、最古老的生产活动,而“传统生产习俗”则赋予了这些活动以文化生命的色彩,包含了伦理、道德、信仰、艺术等多个层面。 厦门大学出版社的声誉,以及“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定位,都让我相信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非凡。它不仅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为我们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祖辈生活方式、理解区域文化差异的窗口。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对于本土文化独特性和传承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我个人特别好奇书中对于“习俗”部分的呈现。那些在特定农事、林业活动或渔业生产中代代相传的歌谣、谚语、节日庆典、禁忌以及人际互动模式,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族群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结构。本书的出现,对于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人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感,以及探索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一本题为《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厦门大学出版社)的书籍,静静地摆放在书架上,散发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知识气息。 我一直认为,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仅要看它的现代建筑和经济发展,更要深入了解它的人民是如何世代耕耘、渔猎、稼穑,以及在这些与自然最直接的互动中,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寄托。这本书,正是这样一种探寻“根”的学术实践。 从书名来看,它涵盖了“农林渔业”这三大基础生产领域,并且聚焦于“传统生产习俗”和“文化遗产资源”这两个关键词。这让我联想到,书中定然包含了大量关于福建和台湾两地在这些领域的历史遗存和实践经验。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福建沿海的渔民,如何根据季节和洋流的变化,传承着一套精湛的捕鱼技艺,并在出海前、归来后举行着怎样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山区的林农,又是如何以一种敬畏之心,在林间穿梭,采伐和利用山林资源,并因此形成了一系列与山神、土地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禁忌;而对于广阔的农田,书中是否会细致描绘不同作物种植的时节、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耕作谚语、农事歌谣和节令习俗? 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背景,让我对这本书的研究水准有着很高的期待。这类聚焦于地方性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往往需要长期的田野工作、严谨的资料搜集和深刻的学术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包含了研究者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入理解与情感连接。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习俗”部分的呈现。那些口耳相传的歌谣、代代相传的技艺、社群内部的互助协作模式,乃至与生产活动相关的祭祀、节日、禁忌等,都是构成地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元素。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窗口,去窥见祖辈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巨著,题为《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刊行,ISBN为9787561549735。其名之意,已然揭示其研究的精细化、地域化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积淀和民族智慧的传统生产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全球化和工业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许多古老的生产技艺和与之相伴的文化习俗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对这些宝贵文化财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记录,它试图通过详实的调查,留住那些可能正在消逝的“乡愁”与“根脉”。 想象一下,书中大概会详细呈现闽南地区农民如何顺应自然,利用传统工具进行精耕细作,关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节令习俗,以及在农闲时节进行的各种娱乐和祭祀活动。再比如,福建沿海渔民,他们如何凭借世代积累的经验,驾驭简陋却精巧的渔船,在惊涛骇浪中捕获赖以生存的鱼虾,以及他们对于海洋的敬畏和祭拜的仪式。而对于台湾的林业,是否会深入探究原住民部落在山林中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这些都是极为吸引我的部分。 厦门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我对本书的内容质量和研究深度充满信心。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社会如何认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刻启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是如何在生产活动中孕育和传承的。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那些鲜活的“习俗”细节。例如,在特定的农事活动中,人们会吟唱怎样的歌谣?在渔获丰盛时,会有怎样的庆祝活动?在林业生产中,又有哪些关于山神的传说和祭祀?这些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远比枯燥的生产数据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生产方式背后所蕴含的社群凝聚力和精神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