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9787561549735 厦门大学出版社

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9787561549735 厦门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芝凤 著
图书标签:
  • 闽台文化
  • 农林渔业
  • 传统习俗
  • 文化遗产
  • 民俗学
  • 地域文化
  • 厦门大学
  • 福建
  • 台湾
  • 调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49735
商品编码:298717766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定价:52.00元

作者:刘芝凤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1549735

字数:363000

页码:3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对闽台地区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采取学术考察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学术考察以闽台地区考古成果及历史文献、地方史志、族谱为考察对象,厘清闽台农林渔业生产习俗文化的渊源和演变过程。田野考察采取参与考察法、全面考察法和比较法,对闽台地区相同的习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与比较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刘芝凤,1958年生,侗族,四川籍湖南怀化人,厦门理工学院观光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一级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稻作文化研究三十余年。承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民协等委托课题五项,福建重点课题两项,福建省、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软科学课题、社科联课题六项。2006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德艺双馨奖,其学术专著曾获中国图书奖、山花奖、中国民间文化著作二等奖,及湖南省第六届、第七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等,共出版学术专著与文学作品二十余部。
  社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中国民协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文学学会理事。
  徐苏,1980年生,江西九江人,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德国科特布斯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与技术系系统工程与设备技术专业、可再生原材料和新能源专业全日制双硕士。曾获两项,发表论文三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市项目多项。
  王文静,女,1976年生,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毕业,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讲师。曾在《厦门日报》、《台海》杂志等新闻媒体担任记者、编辑。作品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和厦门新闻奖二等奖,论文曾获得厦门市新闻界论文三等奖。

文摘


序言



《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一、 项目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农林渔业生产习俗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这些习俗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福建与台湾,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林渔业发展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两岸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影响,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农林渔业生产习俗。 本项目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全面梳理、记录和研究闽台地区(福建省及台湾地区)的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及其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对这些珍贵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 抢救性保护: 针对濒临失传的传统习俗,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护,确保其信息和精华得以留存。 2. 学术研究: 深入挖掘这些习俗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技术体系、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及经济价值,为相关学科(如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农业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等)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 3. 文化传承: 揭示这些习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生活智慧,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4. 区域交流: 促进闽台两岸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 5. 可持续发展: 探索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与创新性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二、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项目将聚焦于闽台地区广泛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农业生产习俗: 耕作技术与农具: 传统耕作方式(如稻作、旱作)、农时节令、土地管理(如梯田、水田、旱地)、灌溉技术、施肥方法、农作物种植(如水稻、番薯、茶叶、甘蔗、水果、蔬菜等)的传统品种选育与保存。传统农具的形制、材料、制作工艺、使用方法及其演变。 农事节庆与祭祀: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不同农事季节的农谚、农谣、农俗活动。祈雨、祈丰收、祭祀土地公、祖先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民俗活动。 农家生活习俗: 传统农家建筑、饮食文化、婚丧嫁娶、服饰、节日习俗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特色农业区域的生产习俗: 如茶乡的采摘、制茶技艺;果园的嫁接、修剪技术;特色作物(如香菇、木耳)的种植与采收习俗等。 2. 林业生产习俗: 森林经营与采伐: 传统林业管理方式、森林保护习俗、采伐时机与方法、木材运输方式。 林产品采集与加工: 采集野果、药材、竹笋、松脂等林下经济作物的传统技艺。竹木加工、藤制品编织、草药制作等传统手工艺。 山林祭祀与传说: 祭祀山神、树神等与森林相关的祭祀活动,以及流传于山区的民间传说、故事。 特色林业区域的生产习俗: 如杉木林、竹林、果林、药用植物林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 3. 渔业生产习俗: 渔业作业方式: 沿海、近海、岛屿及内陆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的传统捕捞技术、渔具(如渔网、渔钩、渔叉、渔笼、鱼笱等)的制作与使用。 渔业生产周期与渔汛: 依循潮汐、季节、天气变化的渔业生产规律,对不同鱼类、贝类、虾蟹等渔获物的捕捞时机与方法。 渔民生活与文化: 渔船的建造与维护、渔民的居住习俗、饮食文化、海上安全知识与技艺、渔家歌谣、祭海、祈福等习俗。 特色渔业区域的生产习俗: 如海峡两岸的渔民生活与渔业文化;特定渔业资源(如鲍鱼、海带、鳗鱼、特定鱼种)的传统养殖与捕捞习俗。 4. 区域特色与跨界融合: 闽台地域特色: 深入挖掘福建沿海、山区、岛屿(如金门、马祖)以及台湾不同区域(如西部平原、东部海岸、中部山区、离岛)的农林渔业生产习俗的地域性特征。 文化交流与融合: 考察闽台两岸在农林渔业生产技术、工具、习俗、语言、信仰等方面的交流、传播与相互影响。 生态智慧: 提炼传统生产习俗中蕴含的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生态智慧。 调查方法: 本项目将采取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客观、深入地获取资料: 文献研究: 查阅古籍、地方志、史料、学术专著、期刊论文、民间歌谣、碑刻、家谱等,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为田野调查提供背景信息和理论框架。 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深入基层,走进农户、林场、渔村,与当地居民、老艺人、基层干部等进行面对面交流,采用观察、访谈、座谈等形式,记录、拍摄、录音、录像,获取第一手资料。 图像与影音记录: 对重要的农林渔业生产场景、工具、技艺、祭祀活动等进行高质量的摄影、摄像,形成直观、生动的影像资料。 标本采集与制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具、渔具、林产品等实物标本,进行整理、保存和展示。 数据分析与整理: 对收集到的文字、图像、影音、实物等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建档,并运用统计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专家咨询: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指导和咨询,提高研究的深度和水平。 三、 预期成果 本项目完成后,预期将产出以下成果: 1. 《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报告》: 一部系统、详尽的调查报告,全面记录闽台地区农林渔业生产习俗的现状、特点、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2. 专题研究论文: 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习俗或特定主题,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 3. 影像资料库: 建立一套完整的影像资料库,包括摄影作品、纪录片、访谈录音等,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教育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素材。 4. 实物标本库: 整理、保存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林渔具、林产品、渔获物等实物标本,为博物馆、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和展示资源。 5. 数据库建设: 建立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和便捷检索。 6. 学术交流与推广: 组织学术研讨会,发布研究成果,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关注。 7. 教育与传承: 探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用于中小学、高等教育及社会教育,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 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项目不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对宝贵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文化传承的基石: 为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林渔业文化提供了系统而可靠的资料支撑,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环节。 乡土记忆的守护: 记录和保存了农民、林农、渔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寄托,有助于唤醒和维系乡土情怀。 区域文化认同的强化: 揭示闽台两岸同源同种的文化基因,有助于增强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传统生产习俗中蕴含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为当下追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乡村振兴的动力: 挖掘和传承传统生产习俗的独特价值,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创等新兴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科学研究的宝库: 丰富的田野资料为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的丰富内涵,旨在将其从“活化石”转变为“活资源”,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厦门大学出版社)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仿佛一本穿越时空的笔记,记录着两岸人民与土地、河流、海洋之间古老而深刻的联结。仅仅从书名,我便能感受到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背后所凝聚的无数心血。 我一直对那些看似朴素却蕴含着天地智慧的传统生产方式充满敬意。在现代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些古老的技艺和与之相伴的习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系统性梳理”。它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的文化解读。 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画面:福建沿海的渔民,如何世代传承关于潮汐、洋流的经验,如何制作和维修古老的渔具,又如何在丰收的季节举行热闹非凡的祭海仪式;山区的林农,如何尊重山林的规律,采用最可持续的方式采伐木材和采集山珍,以及他们与山林共生所产生的种种传说和信仰;而闽南平原的农夫,又如何在不同节令进行精细的农事安排,从播种、插秧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独特的民俗活动和节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农业、林业、渔业的发展演变,揭示闽台两岸在生产方式上的同源性与地域差异性,以及理解这些传统生产活动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厦门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校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往往代表着学术的前沿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对生产技艺的客观描述,更能感受到那些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的、充满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习俗”。比如,关于农耕的谚语、渔歌,关于节令的祭祀、聚会,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模式和社群关系。这些“习俗”,正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文化魅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评分

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书名《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散发出的那种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一项关于闽台两岸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其研究范围之广、内容之深,足以让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土地和海洋息息相关的生产方式感兴趣的读者肃然起敬。 我个人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那些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与之相伴的丰富习俗,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欲望。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其严谨的标题和出版方的权威性,我就已经可以想象到,本书定是集合了大量田野调查的成果,梳理了闽台地区在农业、林业、渔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从播种、收割、采伐到捕捞,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社群的互动方式。 想象一下,书中可能会详细记录下闽南地区特有的稻作文化,例如关于插秧、收割的节令习俗,或是祭祀农神的仪式;也可能深入挖掘福建山区林业生产的传统技艺,如竹编、木雕的世代传承,以及与山林相关的民间传说和信仰。而对于渔业,我更是充满期待,书中是否会生动描绘沿海渔民的捕鱼方式、渔船的建造技艺、海洋祭祀的习俗,甚至关于海神、龙王等信仰的由来与演变?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若能被系统地记录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区域文化差异、民族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说明了厦门大学出版社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以及对本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学、经济史、社会史,乃至地方志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更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可以窥见祖辈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艰辛的岁月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我非常期待能有机会深入翻阅这本书,去感受那些古老的生产智慧,去聆听那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去理解那些深深根植于闽台两岸人民生活中的传统习俗。这本书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感价值,远非区区书名所能完全概括。它是一项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关乎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地域性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之作,书名为《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由厦门大学出版社精心推出。从书名便可感知其宏大的研究体量和精细的学术旨趣。它显然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充满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考证过程。 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有着强烈的探求欲。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科技和标准化流程,而那些源自土地、海洋、森林的古老智慧和生活方式,却渐渐被遗忘。这本书正是致力于抢救和梳理这些濒临消失的文化瑰宝,通过对闽台两岸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的细致调查,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体验、生产技艺、社群组织和精神信仰,以文字和可能的研究资料的形式,永久地记录下来。 试想一下,书中是否会描绘台湾地区原住民在高山地区利用传统方法采集林下经济作物,以及他们与森林共生的神话传说?又或者,在福建沿海,渔民们如何根据潮汐、风向的变化来选择出海时机,他们的渔具是如何手工制作,以及在丰收或歉收时,有哪些独特的祭祀和庆祝仪式?这本书所涵盖的“农林渔业”三大领域,本身就构成了人类最基本、最古老的生产活动,而“传统生产习俗”则赋予了这些活动以文化生命的色彩,包含了伦理、道德、信仰、艺术等多个层面。 厦门大学出版社的声誉,以及“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定位,都让我相信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非凡。它不仅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为我们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祖辈生活方式、理解区域文化差异的窗口。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对于本土文化独特性和传承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我个人特别好奇书中对于“习俗”部分的呈现。那些在特定农事、林业活动或渔业生产中代代相传的歌谣、谚语、节日庆典、禁忌以及人际互动模式,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族群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结构。本书的出现,对于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人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感,以及探索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一本题为《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ISBN:9787561549735,厦门大学出版社)的书籍,静静地摆放在书架上,散发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知识气息。 我一直认为,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仅要看它的现代建筑和经济发展,更要深入了解它的人民是如何世代耕耘、渔猎、稼穑,以及在这些与自然最直接的互动中,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寄托。这本书,正是这样一种探寻“根”的学术实践。 从书名来看,它涵盖了“农林渔业”这三大基础生产领域,并且聚焦于“传统生产习俗”和“文化遗产资源”这两个关键词。这让我联想到,书中定然包含了大量关于福建和台湾两地在这些领域的历史遗存和实践经验。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福建沿海的渔民,如何根据季节和洋流的变化,传承着一套精湛的捕鱼技艺,并在出海前、归来后举行着怎样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山区的林农,又是如何以一种敬畏之心,在林间穿梭,采伐和利用山林资源,并因此形成了一系列与山神、土地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禁忌;而对于广阔的农田,书中是否会细致描绘不同作物种植的时节、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耕作谚语、农事歌谣和节令习俗? 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背景,让我对这本书的研究水准有着很高的期待。这类聚焦于地方性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往往需要长期的田野工作、严谨的资料搜集和深刻的学术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包含了研究者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入理解与情感连接。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习俗”部分的呈现。那些口耳相传的歌谣、代代相传的技艺、社群内部的互助协作模式,乃至与生产活动相关的祭祀、节日、禁忌等,都是构成地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元素。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窗口,去窥见祖辈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巨著,题为《闽台农林渔业传统生产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刊行,ISBN为9787561549735。其名之意,已然揭示其研究的精细化、地域化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积淀和民族智慧的传统生产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全球化和工业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许多古老的生产技艺和与之相伴的文化习俗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对这些宝贵文化财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记录,它试图通过详实的调查,留住那些可能正在消逝的“乡愁”与“根脉”。 想象一下,书中大概会详细呈现闽南地区农民如何顺应自然,利用传统工具进行精耕细作,关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节令习俗,以及在农闲时节进行的各种娱乐和祭祀活动。再比如,福建沿海渔民,他们如何凭借世代积累的经验,驾驭简陋却精巧的渔船,在惊涛骇浪中捕获赖以生存的鱼虾,以及他们对于海洋的敬畏和祭拜的仪式。而对于台湾的林业,是否会深入探究原住民部落在山林中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这些都是极为吸引我的部分。 厦门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我对本书的内容质量和研究深度充满信心。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社会如何认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刻启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是如何在生产活动中孕育和传承的。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那些鲜活的“习俗”细节。例如,在特定的农事活动中,人们会吟唱怎样的歌谣?在渔获丰盛时,会有怎样的庆祝活动?在林业生产中,又有哪些关于山神的传说和祭祀?这些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远比枯燥的生产数据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生产方式背后所蕴含的社群凝聚力和精神信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