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意城市蓝皮书:台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
定价:89.00元
作者:陈耀竹,邱琪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97678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整体运行、行业发展、区域进展、产业融合等为基本内容,综合研究跟踪台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梳理各区发展现状与产业特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部分行业进行重点研究,并从传播、观光、数位内容、艺术设计、外围产业等方面深入探讨台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目录
B I 总报告
B.1 基础建设完备的台北文创产业
B Ⅱ 传播篇
B.2 大台北地区运用微电影推动观光政策行销之研究
B.3 意见发展:网络社群与社群意见
B.4 数位汇流创造多元营收
——以台湾联合报系近十年发展为例
B.5 韩国娱乐产业对台湾大学生的影响
B.6 进化的新媒体时代TV——我视传媒(I’m TV)
B.7 漫谈电子书刊创作、发行与阅读趋势
B Ⅲ 观光篇
B.8 从地底淘金导向观光客淘金
——以新北市黄金博物馆园区文创营销为例
B.9 台北市自助旅游者之寻路工具对寻路行为影响之研究
B.10 蜕变与新思维——观光工厂新势力窜起
B.11 动物展示的传播魔力
——以台北市立动物园的大熊猫宝宝为例
B Ⅳ 数位内容篇
B.12 台湾广告主扩增实境行销应用研究
B.13 台湾3D动画产业行销推广策略之研究
——以顽石创意《卡滋帮》为例
B.14 宅经济企业“线上游戏”之品牌研究
——以“游戏橘子”为例
B.15 台湾消费者数字影院感知之研究
B V 艺术设计篇
B.16 新媒体艺术展览之宣传营销
B.17 从工艺复兴到设计文创产业,探讨台湾设计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B Ⅵ 外围产业篇
B.18 浅谈文创教育概念与个案分析
B.19 文创产业的行动体验式商品规划与经营
B.20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陈耀竹, 现任铭传大学观光学院专任教授 、中华数位媒体发展学会理事长、中华决策科学学会理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评鉴专业人员、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专业学门教育认证委员兼小组召集人、考试院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普通考试典试委员。传播、观光旅游管理学刊主编,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审查委员。教育部、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国科会(科技部)、经济部商业司、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研究、产学计画主持人30余项,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邱琪瑄,台湾铭传大学广告学系助理教授,国际广告协会台北分会青年协会理事、资讯社会研究学会理事、台湾传播管理研究协会理事、中华数位媒体发展学会理事、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CA)行销专员、 铭传大学传播学院校友会理事。2005~2009年在澳大利亚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意产业学院就读博士学位,是台湾早研读创意产业专业的学者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创意产业、传播管理、新媒体、行销及中国研究。
文摘
序言
我平时对经济发展类的内容不太感冒,但“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总能引起我的注意。我记得在我学生时代,就已经有一些关于创意经济的讨论,但那时候感觉离我生活比较遥远。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东西,比如电影、音乐、设计、游戏,甚至我们逛的特色小店,都属于这个范畴。台北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充满活力的城市,它的时尚、它的艺术氛围,总给人一种“潮”的感觉。所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次了解“潮”的源头的好机会。虽然我没有看书,但我可以想象,里面一定有很多关于台北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例子。比如,他们是如何将老建筑改造成艺术空间,如何发掘本地的传统手工艺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又或者是在音乐、电影、设计等领域,如何涌现出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和品牌。我尤其好奇的是,在2014年这个时间节点,台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哪个阶段,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有着怎样的机遇。这本书的“蓝皮书”定位,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更会涉及产业的整体布局、政策支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想到了“蓝色经济”这个概念,虽然我不太确定它是否直接相关,但“蓝皮书”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了其深度和权威性。在我看来,一份关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报告,绝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明星企业或者热门活动,它更应该是一份诊断书,一份路线图。我设想,这本书里会详细分析台北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如它可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同时也可能面临着人才流失或市场饱和的挑战。2014年这个时间点,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点,那一年,全球经济环境如何,科技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些都可能对台北的文创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台北是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如何搭建产业平台,如何吸引国际资本和人才,如何培育本土创意品牌等等。虽然我无法就其具体内容发表评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份报告,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一个城市如何利用其文化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评分当我看到《创意城市蓝皮书:台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这个标题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关于城市创新和文化软实力的讨论。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和创意活力上。台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它的历史、它的艺术、它的生活方式,都充满了吸引力。因此,我对于这份2014年的发展报告充满了遐想。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统计,它更可能是一次对台北城市基因的深度挖掘,是对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台北是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又是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不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台北在电影、音乐、设计、出版、艺术展览等多个文化创意门类上的发展成就,也可能深入探讨了其在品牌塑造、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战略布局。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创意城市”的生动案例,展现台北是如何将文化内涵转化为经济动力,并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居民生活品质的。
评分《创意城市蓝皮书:台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的。那种简洁而富有设计感的排版,搭配上“创意城市”这个关键词,瞬间勾起了我对台北这座城市的好奇心。虽然我并没有仔细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和出版社信息,我就能联想到这本书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猜想,它应该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数据报告,更可能是一次深入的城市文化剖析,是对台北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所做努力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我个人对城市发展和文化产业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常常思考不同城市是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文化定位,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点的。台北作为一个在亚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其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探索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形成、人才培养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深度洞察,甚至可能是一些对于新兴创意业态的预测和分析。虽然我无法评述书中的具体案例和数据,但我相信,作为一份“蓝皮书”,它所呈现的应该是经过严谨研究和系统梳理的成果,能够为对城市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了解框架。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把它读完。它放在我的书架上,我常常会注意到它,但真正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则是另一回事。这本书的标题——《创意城市蓝皮书:台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带着一种官方调研报告的严谨感。我猜想,里面一定包含着大量的图表、数据和案例分析,试图描绘出2014年台北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图景。我个人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报告性著作一直抱有敬意,因为它们往往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某个领域在特定时期内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要素。对我来说,理解城市如何发展其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更是希望从中能够看到一些普适性的规律,这些规律或许可以被应用于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虽然我没有具体阅读书中的内容,但我可以想象,这本书会讨论到诸如产业政策的制定、资金支持的渠道、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意人才的吸引与留存,以及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等一系列重要议题。它提供的,应该是一份关于“台北经验”的系统性总结,或许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