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
定价:88.00元
作者:黄松,李燕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30469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每一次阅读完关于区域发展战略的书籍,我都会关注它的“视野边界”。这部作品的卓越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广西这一特定地理区域的独特地质资源,置入到了全球地质遗产保护与地质旅游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不仅借鉴了欧洲成熟地质公园的经验,更将其与中国特有的治理结构和文化背景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特别是其中关于地质科普教育体系如何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有效衔接的章节,所提供的建议细致到课程模块的设计,这表明作者对研究的细化程度达到了近乎微观的层面。它不仅仅是一份区域研究报告,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地域特色、国际视野与前沿管理理念的综合性指南,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深感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已迈入了一个更为精深和成熟的阶段。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对“公园建设”这个主题是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类题材容易沦为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宣传材料。然而,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近乎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旅游业对脆弱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隐形侵蚀。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某些开发中存在的“过度商业化”倾向和“同质化”风险,并尖锐地提出了如何通过差异化的主题定位和严格的承载力控制来规避这些陷阱。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对生态底线坚守的态度,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显得尤为真诚和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如何“建”,更是在探讨如何“管好”,如何让这些自然遗产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持续地造福后代。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框架构建之严谨,令我叹服。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我们有什么”的层面,而是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源评估—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效益评估”的完整闭环分析体系。特别是关于地质公园的“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构建部分,作者引入了多个跨学科的指标体系,试图量化那些难以量化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这种试图将感性的自然美学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的管理参数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该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国家级或世界级地质公园申报与管理的决策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极具操作性的方法论蓝图,少了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成本。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扑面而来的、充满地方气息的生命力着实抓住了我的眼球。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作者似乎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广西这片土地的脉搏之中。他对于不同地质公园所在地,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依附于奇特山水而生的社区的故事,描绘得极其细腻入微。我仿佛能听到那里的山歌,闻到山泉水的清冽,感受到当地居民在面对旅游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的那种复杂心绪。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规划蓝图,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尤其是在探讨如何确保旅游收入能够真正反哺到原住民生活质量改善和文化传承上的那一章,作者的关怀和人文情怀跃然纸上,让人深思:真正的“开发”,绝非简单的商业包装,而是深层次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自觉的体现。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表面的文字堆砌。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地区在面对现代发展浪潮时,如何巧妙地平衡“保护”与“利用”这两大核心命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地质遗迹保护策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思辨性。他没有满足于提出宏观的口号,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法律框架、公众教育机制以及国际合作的前沿案例中进行剖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和一位敏锐的社会经济观察家,共同踏上了一段探索喀斯特地貌深层奥秘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的旅程。那些关于如何将那些沉默的岩石转化为具有全球价值的科普教育资源和高端生态旅游体验的论述,充满了实操的智慧,远超出了我原先对于“公园建设”这类主题读物的想象。它真正做到了将硬核的科学数据与鲜活的地域文化、紧迫的经济需求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范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