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恋爱戒律
定价:26.80元
作者:郑洁心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5425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台湾首席女性励志作家郑洁心,继《女人25,活出*好的自己》之后****力作。它赋予女性**的自信,是华语界*经典的恋爱指南,前提是:你一定要遵守它!即使无名指套上了戒指,你也要继续遵守它,信仰它,直到生命结束,爱情画上*美满的句号。
内容提要
本书在台湾出版后,曾造成男性的恐慌,并引起强烈的抗议。因为作为女性,你一旦遵守本书的戒律,必能招招制胜,所向无敌,令每一个男人都难以抗拒你的魅力,并将永远为你痴迷,为你疯狂一辈子。
所以,打开本书之前,请遵守本书的条戒律:千万不要让你心仪的男人看到这本书!
目录
Part 1 阶段:从朋友升级为恋人
戒律1:可以赴约会,不应该约会太久——我迟九点一定要到家。
戒律2:可以赴约会,不应该不挑地方——我不想去看夜景。
戒律3:可以赴约会,不应该海削对方——我不想接受这么昂贵的礼物。
戒律4. 可以答应同居,不应该没有原则——我不反对婚前,但并不表示我愿意和你发生。
戒律5:可以寂寞,不应该找人填补——与其浪费时间在错误的男人身上,我宁愿保持单身。
戒律6:可以主动勾引,不应该主动示爱——我只是对你有点兴趣而已。
戒律7:可以暧昧,不应该爱慕——我愿意给你追求我的机会,请多多努力。
戒律8:可以接受邀约,不应该主动邀约——周六下午我才有空。
戒律9:可以坦然拒绝,不应该勉强接受——很抱歉,我没办法答应你。
戒律10:可以慎重考虑,不应该当即接受——我现在没办法决定,需要一点时间想想。
Part 2 第二阶段:从恋人升级为亲密爱人
戒律11. 可以共同奋斗,不应该只为你而活——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都更幸福。
戒律12. 可以付出,不应该放纵对方——我愿意为你付出,但是你好不要做出对不起我的事情。
戒律13. 可以考虑后妥协,不应该马上接受——你的想法很不错,但是我需要考虑一下。
戒律14. 可以生气,不应该口出恶言——你这样做真是令人生气生气生气,你看到我头上在冒烟了没?
戒律15. 可以假装任性,不应该真的任性——我喜欢烦着你帮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知道你也喜欢这样做。
戒律16. 可以互相扶持,不应该太依赖对方——我自己可以搞定所有事情,但你可以偶尔帮帮我。
戒律17. 可以浪漫,不应该——吃什么穿什么都好,只要我们每天都活得心安理得快快乐乐。
戒律18. 可以为自己想,不应该只为自己想——虽然我很不喜欢陪你去打牌,但是偶一为之也无大碍啦。
戒律19. 可以自由,不应该没有尊重——我这个周末想和朋友去玩,你想一起来还是要在家等我?还是你有安排我们其它的活动?
戒律20. 可以两人世界,不应该只有两人世界——我和你爸妈当然会很合得来,因为我们有共同爱的男人。
作者介绍
郑洁心,台湾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中文研究所毕业,曾任职于律师事务所、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法务专员,以及多家主流刊物的主编,职场经验丰富。在个人部落格写作长达八年,以法律人完整的逻辑和写作人精密的社会观察力,诠释众多都市男女爱情故事,其一针见血的犀利笔调
文摘
序言
与其他探讨“如何吸引”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境界显然高出不止一个层次。它几乎完全跳过了那些“肢体语言”、“约会技巧”的皮相之谈,而是将焦点对准了“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和“爱的哲学基础”。书中引用了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但处理得非常得当,完全没有晦涩感,反而像是为那些模糊不清的直觉感受找到了准确的词汇支撑。比如,书中对“成全”这个词的解构,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们总以为爱意味着无私的给予,但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你牺牲到失去自我时,你给予的还是爱,还是对被爱的需求投射?这本书教会我,在爱别人的同时,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保持自己的完整性,这才是对这段关系最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先完善自我,再建立连接”的逻辑,让整本书充满了健康、积极的能量,读的时候虽然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深思,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被滋养的感觉,非常踏实。
评分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反浪漫化”叙事。它没有贩卖那种“命中注定,非你不可”的宿命论,而是平静地接受了爱中的“偶然性”和“易逝性”。它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可能只是因为对方恰好填补了我们某个时期的空缺,而随着双方的成长,曾经的契合点可能会消失。这听起来很残酷,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引导读者去欣赏关系中的“当下”和“过程”,而不是过分执着于一个虚无缥缈的“永远”。这种成熟的态度,让我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从容。它就像一剂清醒剂,把你从被童话故事洗脑的状态中拉出来,告诉你,真正的爱需要持续的努力、智慧的沟通和不断地重新选择。对我来说,这本书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放在床头、时不时需要翻阅的“生活哲学指南”,每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年龄和心境下,读出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封面那种略显老旧的色调,加上书名里那个“戒律”二字,总让人觉得这可能是一本枯燥说教的书。毕竟现在市面上的“恋爱宝典”太多了,大部分都是东拼西凑的情感语录,看了让人心潮澎湃个三分钟,然后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但我被朋友安利了很久,说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才决定沉下心来读完。初读的印象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更像是带着你一起走进一个真实又纠结的内心世界。它探讨的那些关于界限、关于自我价值的拉扯,简直是直击灵魂。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讲到,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常常为了迎合对方而慢慢丢失了自己的棱角,那段描述的画面感极强,让我猛地停下来,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它不像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但又非常坦诚的朋友,在你耳边低语,让你明白,真正的“戒律”并非束缚,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这本书没有提供“万能公式”,但它提供的思考框架,却能让人在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时,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性中“不确定性”的接受,承认爱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完全控制的算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哲学思辨,每个章节都像是一块拼图,最后组合出了一个完整的“关系地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依恋模式”的探讨。我过去一直以为自己是“安全型依恋”,直到书中详细描绘了“回避型”和“焦虑型”在不同压力下的具体表现时,我才惊觉,原来自己一直处于一种高强度的“混合模式”中挣扎。作者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模式是如何在童年经历中形成的,以及如何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被不断“激活”和“重演”。这种溯源式的分析,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在“追逐”和“推开”之间反复横跳。它提供了一种深度的自我理解,让你从“为什么我总是遇人不淑”的受害者心态,转变为“我如何参与构建了这段关系”的主动观察者。这种视角的转变,是任何一本浮光掠影的情感书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内在操作系统得到了升级。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成功恋爱”的定义。我以前总觉得,恋爱就是找到那个对的人,然后两个人一拍即合,从此幸福美满,中间的曲折都是失败的信号。但这本书却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处理必然出现的冲突和不和谐音”上。它没有美化爱情中的那些阴暗面和疲惫感,反而直面了沟通中的误解、期望值的错位,甚至是爱意消退时那种微妙的恐惧感。其中关于“情感债务”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因为付出了比期望的要多,而开始要求回报,一旦对方无法满足,就产生了怨怼。作者巧妙地将这种心理现象剥开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意识到,很多争吵的根源,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没有达成的和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即便描述最激烈的情感冲突,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学术的距离感,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情感力量,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它具有了更持久的穿透力,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给自己编织的那些甜蜜的谎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