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統計錶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錶
1.北京市(京)
2.天津市(津)
3.河北省(冀)
4.山西省(晉)
5.內濛古自治區(內濛古)
6.遼寜省(遼)
7.吉林省(吉)
8.黑龍江省(黑)
9.上海市(滬)
10.江蘇省(蘇)
11.浙江省(浙)
12.安徽省(皖)
13.福建省(閩)
14.江西省(贛)
15.山東省(魯)
16.河南省(豫)
17.湖北省(鄂)
18.湖南省(湘)
19.廣東省(粵)
20.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21.海南省(瓊)
22.重慶市(渝)
23.四川省(川、蜀)
24.貴州省(黔、貴)
25.雲南省(滇、雲)
26.西藏自治區(藏)
27.陝西省(陝、秦)
28.甘肅省(甘、隴)
29.青海省(青)
30.寜夏迴族自治區(寜)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
32.香港特彆行政區(港)
33.澳門特彆行政區(澳)
34.颱灣省(颱)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和市轄區一覽錶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民族自治地方一覽錶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二〇一七年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劃變*情況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劃地名索引(一)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劃地名索引(二)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作為“官方檔案”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種可以捧著在咖啡館裏輕鬆閱讀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個圖書館深處,需要特定研究任務時纔會去查閱的參考工具。內容上,它恪守瞭行政區劃的層級邏輯,從省級行政單位開始,層層遞進到最基層的鄉、鎮、街道。這種結構雖然符閤行政管理的需要,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信息的密度和專業術語的頻率是相當高的,幾乎沒有“可讀性”的影子。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州、自治縣的特殊稱謂和區劃描述,都采用瞭最正式的法律用語,這顯示瞭其嚴肅性。如果將它與互聯網上的即時查詢工具相比,它的優勢在於其“時間錨點”——它凍結瞭2018年特定時間點的空間結構。對於那些對曆史變遷不感興趣,隻關注特定年份快照的人來說,這本書的精確性是無可替代的。它是一份靜態的、官方認證的行政疆域圖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年代感,樸實的封麵和略顯泛黃的紙張,讓人一拿到手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特定年份的官方文件現場。盡管內容是關於行政區劃的統計和梳理,但那種嚴謹的、按部就班的編排方式,確實體現瞭國傢級的齣版物應有的專業水準。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對於當年地方政府層級、區縣變動情況的記錄。比如,對於一些新成立的縣級市或者撤銷的鄉鎮,書裏給齣的數據和名稱都是極其精確的,這對於研究曆史地理或者進行地方誌校對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原始資料。我特彆花時間對比瞭2017年和2018年的數據,試圖找齣那些細微的調整——有時候是區劃代碼的更新,有時候是行政層級的晉升或降格。這種枯燥的數字遊戲,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可能會變成乏味的堆砌,但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下瞭苦功,將海量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條,雖然缺乏鮮活的敘事性,但其作為“工具書”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追求宏大的敘事,隻提供堅實可靠的“骨架”。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絕對不是一本能讓人沉浸其中的書。它的價值完全體現在其“信息密度”和“權威性”上。每一頁都是密密麻麻的行政區劃名稱和代碼,沒有插圖,沒有地圖(至少在我看的這個版本裏沒有直觀的圖形展示),完全依靠文字的排列組閤來構建一個國傢的空間骨架。我發現,每一次國傢層麵的重大政策調整,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這本簡冊上,比如特定區域的行政級彆變化,往往預示著中央對該區域發展定位的調整。所以,研究者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個“放大鏡”,去聚焦那些最微小的行政邊界的移動,並推斷背後的政治經濟邏輯。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行政區劃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眾多的“區”“市”“縣”“鄉”之間迷失方嚮。總而言之,它是一部紮實、嚴謹、不可或缺的“官方底座”,適閤專業人士在進行嚴肅的區域研究時,作為比對和溯源的基準文本。
評分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工作需要,我可能永遠不會去仔細翻閱這樣一本“工具書”。它就像是地圖的說明書,本身不是風景,但沒有它,地圖上的符號就失去瞭意義。這本書的排版風格極其保守,黑白為主,字體選擇上也是那種最傳統、最不易齣錯的宋體或仿宋體。我主要利用它來做跨年度的人口普查數據對比的基礎工作,因為人口普查的數據需要對應到精確的行政區劃代碼纔能進行有效的歸並。這本書提供的行政區劃代碼,是非常關鍵的“鑰匙”。我驚喜地發現,即便是對於一些極其偏遠,近年來人口已經大幅流失的地區,它的記錄也保持瞭相當的完整性,沒有因為某些區域的“不重要”而被略寫或遺漏。這種對所有層級一視同仁的記錄態度,是國傢級統計資料的必備素質,也反過來證明瞭這份簡冊的權威性,哪怕你隻是想找一個偏僻山村的舊稱,這本書也可能提供綫索。
評分我藉閱這本書的目的,其實是想深入瞭解一下我老傢所在省份,在2018年前後,城市化進程中,鄉鎮改街道的具體數據分布情況。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分析性的文字,完全是冷冰冰的列錶和錶格,但這反而給瞭研究者最大的自由度。我需要自己去解讀這些數字背後的社會經濟含義。比如,某個地區行政區劃的密集程度,往往反映瞭其經濟基礎和人口密度。我發現,在一些沿海經濟帶的城市群中,鄉級單位被閤並或撤銷的比例明顯高於內陸省份。這種觀察,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逐一核對省級、市級、縣級甚至鄉級的名錄。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索引係統雖然傳統,但勝在清晰直觀,如果你清楚自己要找哪個省份的哪個地級市,定位速度是相當快的。唯一的遺憾是,作為2018年的版本,它對於一些當年年中甚至年底纔正式批復實施的變動,可能隻是做瞭預留或未完全反映,這在使用時需要打個提前量,結閤後續的官方公報進行交叉驗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