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常谈--跟大师学国学
定价:15.00元
作者:朱自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010668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这本书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此次出版,收录朱自清先生《<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封建论>指导大概》和叶圣陶先生《重印<经典常谈>序》和《读<经典常谈>》四篇文字,希望有益于读者。
目录
序
《说文解字》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附录一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附录二 《封建论》指导大概
附录三 重印《经典常谈》序
附录四 读《经典常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让人瞬间就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而且,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读起来赏心悦目。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现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更显得难能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每次翻开它,都会有一种仪式感,仿佛在郑重地拜访古代的智慧。细节之处见真章,这本书的制作工艺,绝对能让任何一个爱书之人感到由衷的赞叹和满足。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专业水准和独到的眼光。它并没有贪多求全,试图囊括所有国学流派,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些最核心、最具有生命力的思想脉络。每一部分的选择都像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宝石,独立来看熠熠生辉,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古代典籍时,处理得非常巧妙。他不会直接照搬原文,而是会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解读,然后再呈现原文,这样既尊重了历史的厚重感,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种“承上启下”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考据。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国学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沉下心来打磨内容、又不失趣味性的实在不多。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追求深度而牺牲可读性,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流于肤浅的表面现象讨论。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给人一种“标准答案”的压迫感。作者的论述是开放的,他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平台,鼓励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拓展。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读者的心境在变,对同一段文字的理解自然也会随之深化。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在你迷茫时指引方向,在你进步时默默陪伴,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并向所有对传统文化抱有好奇心的人推荐的佳作。
评分从阅读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更多体现在思维模式的调整上。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看待日常问题时,似乎多了一层“历史的纵深感”和“哲学的思辨性”。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处理复杂信息和平衡不同观点的思维框架。比如,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错判断,而是会尝试去探究其背后的伦理基础和文化根源,这让我的判断更加全面和富有同情心。这种思维上的提升,才是真正“得道”的体现。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认知世界的门,让人学会如何“以古观今”,让古人的智慧真正成为指导现在生活的强大助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贴合“常谈”二字,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亲切自然。作者仿佛就是一位学识渊博却又极其耐心的老先生,坐在你身边,用最日常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国学概念娓娓道来。他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哲学思想,也能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阐释,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不是直接灌输知识点,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事物的本质。这种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既保证了知识的深度,又照顾到了初学者的接受能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会了其中的精髓。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而不是“读完了但没太懂”的空虚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