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百家讲坛 儒学:仁
定价:29.80元
作者:宋一夫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06108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国学百家讲坛》丛书系统地把握国学文化的根与脉,以国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为宗旨,尤其重视国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尤其重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国学养成教育。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儒学是国学中的精华之一,不论是从它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还是从它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发展价值来讲,儒学文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现代教育出版社特邀相关领域精尖学者打造《国学百家讲坛》,率先推出《儒学》分卷十二册。《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内容提要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本册的核心命题是仁,仁是儒家思想中为重要的核心命题。《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仁”字,原指两个人的关系。甲骨文已有了“仁”字。仁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将仁提高到社会“全德之称”的地位。仁的学说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对人格的养育、心智的养成、待人处世、兴邦治国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其中:言论解析:选录儒学创立者孔子、孟子、荀子、陆贾、贾谊、刘向、王通、董仲舒、柳宗元、周敦颐、王安石、二程、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陈确、黄宗羲等文化先贤和历代思想大家对儒学核心命题的精要阐述。其中今文部分是对学说言论的现代汉语的阐释,古文部分是对学说言论的精粹辑录,辅以难解字词的释义。
历史事例: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典籍中精选真实历史人物传记或事迹,均出自国学典籍的经史子集,涉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每个历史事例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如史学元素(历史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学元素(叙事、对话、议论、例证、诗词、成语典故等)、哲学元素(命题概念、分析逻辑、归纳逻辑等),这些元素都融会于历史事例中,辅助读者去深刻理解和把握相关的国学文化思想。
国学百科:通过历史钩沉、历史人物、历史词条、历史典籍、历史典故、历史补遗、历史文物等诸多元素,深化国学百家讲坛的知识厚度和广度,力求让广大读者对中国国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有进一步熟悉与认识。
目录
仁
国学漫谈
孔子·说仁
大禹治水不回家
汤捕鸟网开三面
孟子·说仁
文王仁爱埋枯骨
孟子游魏说仁政
荀子·说仁
子产为相施仁爱
魏文侯与民休息
刘向·说仁
叔敖仁爱开山泽
魏母爱前妻之子
王通·说仁
荀子仁战为百姓
汉文帝爱民如子
柳宗元·说仁
不爱金银的皇帝
汲黯放粮不怕死
周敦颐·说仁
龚太守息盗有方
百姓送粮留太守
王安石·说仁
人们称他为“召父”
文翁兴学开教化
二程·说仁
黄霸仁爱察民心
刘秀开国施仁政
胡宏·说仁
乐羊子妻巧劝夫
刘备撤军不弃民
朱熹·说仁
敢吞蝗虫的皇帝
冒死阻猎好司马
陆九渊·说仁
田仁会烈日求雨
四菜待客的县令
真德秀·说仁
倪若水贵人贱鸟
何远“怕”民不怕官
薛瑄·说仁
仁政爱民“小尧舜”
陈幼学为民
陈确·说仁
周济仁爱放“罪人”
刘翊为民斥恶霸
作者介绍
张传玺(1927—):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196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翦伯赞攻读副博士学位,研究秦汉史。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北京史研究会顾问,教育部中学历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兼历史学科组组长。主要著作有《秦汉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纲》、《简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翦伯赞传》等。发表史学论文100余篇。1986年和1999年连获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主讲教师奖。享受特殊津贴。
施德福(1930—):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已出版的主要成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中、下册,任主编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任全书编委和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参编)。
宋一夫(1955—):哲学博士,编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二重结构理论》等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文摘
序言
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情感,但又苦于缺乏系统性学习途径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深层次的“精神梳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内心感到浮躁和迷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向内探索、重建精神秩序的过程。作者巧妙地将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转化为应对当下困境的有效工具。合上书本,我感到心境平和了许多,对一些人际交往中的小摩擦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观察世界的视角,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处世智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封面采用了传统的宣纸纹理,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即便只是摆在书架上,也立刻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贴心的是,书的侧边还做了精致的勒口处理,虽然是实用性的设计,但在这个细节上体现出的匠心,让人不得不佩服出版社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初次翻阅时,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份流传千年的珍宝,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也为接下来的精神之旅做好了铺垫。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很多“国学入门”的读物往往流于表面,空洞无物。然而,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进行考据的,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作为支撑,并且在关键的论点上,还对比了不同时期学者的解读差异,显示出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这表明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态度——他总是持开放的、探究性的视角,不急于给出绝对的定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对待知识的谦逊和审慎,恰恰是真正的大学问家所应具备的风范。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的古典文学爱好者,阅读过不少关于古代思想流派的著作,但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与一位饱学之士在午后茶叙,娓娓道来那些深奥的哲理。他很擅长用现代的语言去阐释古籍中的晦涩概念,使得那些原本被认为高不可攀的学说变得触手可及。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作者没有直接引用冗长的原文,而是通过讲述几个贴近生活的历史小故事,将那种精神的内核巧妙地植入读者的思维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国学典籍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而不是被繁复的注释和生僻的词汇所困扰。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把握得极佳,让人欲罢不能。我通常是利用通勤时间来阅读,但这本书的魔力在于,每当我准备合上书本时,总会被下一段引人入胜的论述所吸引,忍不住再多看几页。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他善于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切入微观的个体体验,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哲学。比如,书中描述古人如何将这一学说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之道时,那画面感十足的场景描写,让我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种氛围。这种将深奥的义理与鲜活的生命实践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